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分析
2018-01-18姚岚
姚岚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各小学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愈加重视,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当前小学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运用“微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素质。本文首先针对“微课程”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随后具体阐述了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分析。
【关键词】微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46-02
针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以及上机操练时间不足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新型技术的应用。“微课程”作为一种辅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学生呈现符合其认知特点的课程内容,并且能够形成促进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组织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操作的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更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积极将“微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
尽管当前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完善,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展示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于学生不能完整记忆课件上讲解的操作内容,会导致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顺利进行;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也会因为教学进度不能长时间停滞,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学习到知识点,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最后,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仍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2.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应用策略
2.1基于微课程的替代式教学
替代式教学是利用信息加工理论进行资源整合的一种应用策略。在替代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标准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完善整个的教学流程,最终达到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由于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知识储备数量级的优化,这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十分有用。对于替代式教学在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的应用,应该将微课程作为一个教师的身份,让微课程代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开发微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之后在线发布,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微视频课程资源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薄弱点选择相应的视频教学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学习模型,优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重复式学习,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2.2基于微课程的产生式教学
产生式教学是利用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自己产生相应的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学习顺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构建极具个人特色的学习风格的目标。产生式教学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产生式教学在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的自身感悟相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强化。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帮助学生开展前置学习,即将微课程作为学生进行前置学习的视频资源,让学生配合预习任务进行自学,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不懂的知识点,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讨论得到知识点的强化。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将微课程融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导入、新授和练习中嵌入相应的微课程视频,由学生自主点击展开学习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整理,实现建构学习,提高課堂学习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2.3基于微课程的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微课程与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学习方式。主题式教学是对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拓展,弥补了微课程容易将知识点碎片化的不足,并且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以及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解答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针对主题式教学在微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以主题学习单元为基础形成一个框架,其中包含了活动准备、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以及交流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这个框架中嵌入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微视频课程,使其与自主学习和信息处理形成一个循环,充分发挥微课程在主题活动学习中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利用微课程自主进行信息技术与相关技能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对于多课时、单元性的综合性问题的探究学习尤其适用。
3.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3.1前端分析
在前端分析中,教师首先需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到教学对象的各种情况,其中的重难点是针对知识储备情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个人学习特点的掌握;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其与微课程的主题教学任务相适应。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具体、合适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就能达成,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具有灵活性,使其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学习能力的变化或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进行调整;最后,教师需要完善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分割的同时,保证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微课程与课堂所学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2完善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微课程作为一种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本身就具备了替代式教学策略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为了使这种作用得以充分利用,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微课程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操作技能的分类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最终通过这两方面的完善确定微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这些认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得微课程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3.3完善教学设计的核心体系
教学设计的核心体系不仅包括了微课程的设计、完善和实施,还包括了教育实验研究以及微课程的评价。因此,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以及设备的配置,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完美的效果。另外,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工具选择、素材准备和教案设计方面的工作,使得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的各方面得到完善,最终构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
4.小结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目前已经成为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并通过多种方法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鹏.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各环节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5(7):337,342.
[2]黄吉雁.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初探
——以《Scratch音乐制作》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26-127.
[3]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63-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