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探讨
2018-01-18王正清
王正清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先后两次就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下发了通知。但从当前一些事业单位执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控意识;内控制度;监督考核
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财政部分别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单位内控规范》)和《关于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停留在“挂嘴上、贴墙上”, 却没有落到实处。
一、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意义深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目的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实施《单位内控规范》意义深远。
1.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内部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基本的内控要求和措施、防范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同时,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使得制度执行不到位。
2.有利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多与单位的经济活动有关,要推进廉政建设,也需要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入手加强风险管控、严管权力行使,运用相互制衡机制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同时,《单位内控规范》还有利于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随着事业单位和财政管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二、当前事业单位落实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复杂,建立单位内部控制更为重要。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尚未有权威性机构正式制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而且事业单位性质多样、大小不一,导致事业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工作中水平不一、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对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内只存在制定几项很常规的制度,经常是写在纸、挂在墙、风吹落在地上,没有严格去执行。或许制定了几项简单的制度,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由于重视不够,风险防控意识缺失。很多单位领导由于受贯性思维影响,总觉得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是财政拨给,支出是有定额指标限制,只要按规定完成每年的工作任务就行,内部控制好像没多重要。认为事业单位无权无势,出不了什么大事,不要草木皆兵。个别领导甚至错误地认为制度多了,条条框框也就多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风险意识不强,防范风险措施缺失。
2.岗位设置不科学,职责划分不合理
由于单位主要领导对财务工作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够,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配置上不重视,甚至将不具备财会专业的人员安排到财务部门来,严重限制了岗位的科学设置和合理分工。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控工作都是由财政系统安排布置,具体到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归集到财务部门来落实。而大部分事业单位(特別是人员少、资金量小的单位),财务人员本身就少,有的还兼职做其他工作,而且内部控制工作涉及到单位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很大,又容易得罪人,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可能出于应付上级检查,将内控规章制度建了,自评报告也写了,但没有真正将内控工作嵌入到单位整体工作中去。职责划分不合理,影响了内部控制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内控制度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人认为,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必须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特别是内控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单位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均有定额,很多事业单位都是财政拨款,没有额外收入来源,也很难有高技术的内控和软件管理方面的人才,而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评审等均需要由第三方(审计事务所、软件开发商等)来协助完成,这些工作的完成,将支付少则几万、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对于靠财政拨款维持正常工作运转的事业单位,是一大难题。
4.内控监督及考核不到位
很多事业单位因为人员少,内控监督考核机构只有空壳,没有专职人员来履行内控监督和考核工作。所谓的监督考核机制,只是为了应对检查时拿得出来摆在桌面上的一纸空文,更谈不上考核结果与职工见面、与奖惩挂钩。同时,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责任心不强的势必会刻意揣摩领导的意图和目的,出现“灯下黑”的现象。由于领导层认识问题,往往会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制衡机制“失灵”。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败的体制机制。因此,搞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起到扎实制度“笼子”的作用。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责任意识与风险防控意识
根据《会计法》和《单位内控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要加大对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进行培训力度,使其更加深刻理解内部控制重要性和意义,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支持此项工作开展;要加强对执行层全体人员的培训和宣传,让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并理解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执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自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权力规范有效运行。同时,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系统,有效控制风险。要专门安排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并行成体系,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防范;要强化预算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做到事前有方案、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审核;要加强对各部门和具体经办人员的管理,做到全过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旦出现风险,要认真分析和认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事后要分析研究风险发生的成因,总结教训,确保同样的风险不再发生。endprint
2.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要贯穿单位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的全体管理者和具体工作人员;要根据单位的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内部权力制约机制,全方位实施内部控制;要认真分析各部门、各岗位风险点,合理配置权力和责任;如内部权力比较集中的财务管理部门和物资采购部门等;要强化分权制衡,确保权力和责任既不能出现重叠,也不能出现真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3.内外结合,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考核
没有监督和考核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控没有与考核挂钩,很难落到实处。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控监督检查及自我评价制度,要充分发挥内控与其他内部监督的相互促进作用;要切实履行内控的主体责任,借助第三方参与单位内控建设并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认真整改;要建立绩效奖罚制度,将内控监督和自我评价结果与职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相结合,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促进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
4.加大投入,确保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
要加大资金投入。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要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科学测算,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要成立专门组织。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成立一个由办公室、财会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抽调精兵强将,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单位内部控制组织实施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事业单位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定要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使单位的相关内控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纳入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5.合理设置机构,严格划分岗位职责
多措并举,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要建立以预防为主要内容的监控体系,规范各项经济业务的申请审批以及实施的执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是相互制衡机制,相互制衡往往体现为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职能,而这些又反映为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岗位职责的划分,归根到底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严格明确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职责,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机构的设置一定要科学;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利用现代新媒体,在单位内部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内部信息网络体系,达到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总之,内部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不断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究.财务与会计,2016(15).
[2]周良贞.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分析[J].财经界,2013(06).
[3]付绍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报,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