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国兴衰的风向标

2018-01-18赵昱铭

中国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矛盾税收改革

赵昱铭

【摘 要】在税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引发了商品交换,促成了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社会也逐渐分离成两大对立的阵营,即阶级的产生。于是,出现了具有一定权力的社会团体,开始收取辖属居民的部分农作物,并将其归为己有的现象。

本文研究目的,是把税收作为一只麻雀,进生解剖,通过汉、唐、宋、明的昌盛与衰败,进而梳理出我国古代赋税思想的演变和改革实践,并以史为鉴,为我国税收提供帮助。

【关键词】税收;征收;社会矛盾;改革

我对历史的喜爱源于战争和外交中的智斗,随着小说和评书的引导,我在懵懵懂懂之间,认识了捐、赋、税的名字,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宋朝的梁山好汉再到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赋”,都有一个很简单但绕不开的理由,那就是严苛的捐税,当时不明白这几个字的含义,但我完全认为那就是万恶之源,痛苦之源。但及至后来,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的胜利,源于文景之治的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准备的战略资源非常丰沛;贞观之治提到的“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及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底这个税是什么?

一、税的前世今生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的字典,它这样解释“税”:“税也,从禾从兑”,也可以理解为,“税”字属于形声字的范畴,把谷子、麦子之类交出去是其本义。禾指的是田禾,农作物。

税的雏形被称为贡、助、彻,贡为实物税;助为力役税;彻为二者兼行。《孟子·滕文公》:“夏后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后又有赋之称,赋字形声,从贝从武,“贝”指钱财,“武”指“用兵”“国防”“军事”,表示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充分体现了税的三个形式: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而使“远方莫不致其珍”。

二、历朝税源的特点

每个朝代在以农税为主的情况下,纷纷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流行趋势,积极拓展税源,增加国库收入,可谓费尽心机。

1.王莽创立所得税

公元8年,王莽新朝创建后,开始对他的经济改革措施加以推行。对工、商、农业经营者的纯利润税种“贡”《汉书·食货志下》由它他亲自创造,其中记载:凡是对狩猎、采集、畜牧、捕捞、养蚕和占卜从事及其他方面艺人,另外商贾经营者也涵盖在内,都要把其经营收入从成本中扣除,把纯利算出,纳税按纯利额的10%进行,采取申报自由的原则,核实由官吏进行,出现不报或不实者情况的话,把全部收入没收,并把人犯拘捕,罚服一年的劳役苦工。

但王莽的“贡”征收范围太广了,几乎涵盖了当时人民所有的盈利行为,且征收方法繁琐,引起了人民包括富人和官吏的反抗,公元22年王莽下旨免税。

一般而言,在18世纪末的英国所得税开始起源,其实王莽首创的“贡”,比英国1799年开征的所得税足足早了1700年。

2.五代征收牛皮税

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做“吹牛皮不上税”。而在那个混乱黑暗的五代时期,当时的官府还确实征收过“牛皮税”,只不过此牛皮是真牛皮而已。

公元907年,唐末分崩,陆续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朱李石刘郭,梁唐亚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连年战乱,生灵涂炭,除去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还需要大批的军需装备,而牛皮就是当时制造衣甲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在五代屠牛是死罪之一,官府严禁民众私自买卖牛皮,耕牛死后皮、筋骨要全部交官,而官府只支付很少的钱,到最后不仅不给钱,竟至不管有牛无牛、死牛活牛,都要强收牛皮税。

三、税对帝国国运的影响

1.由税而起

(1)曹魏兴起,屯田为本。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士族门阀巧取豪夺,阶级矛盾尖锐,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大起义,为镇压起义,军阀混战,繁盛的中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公元195年汉献帝逃回洛阳饥谨无所依,正在许都驻军的曹操,接受谋士建议到洛阳将汉献帝接回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日久生患,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给发生了巨大困难。

建安元年,枣祗的建议被曹操接受,对屯田制加以推行。流亡的农民被曹操召集到许都郊外进行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租给他们,并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年的收成官府和农民各占一半。

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一年下来获得了丰收,只是许都的郊外就收获100万斛公粮。接下来,在他管辖的州郡曹操对屯田制全面实施。曹操采取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军需物资的问题,实力日渐强大,逐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我国北方。由此可见三国鼎立的最终结局,在经济层面上早已胜负已定。

(2)悲情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和王安石正是在帝国无比危难的时刻走到了历史的前台。由于连年对外战争、割地赔款,已是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神宗继位后为改变这种局面,于公元1069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被起用了,王安石变法的主旨是“整军强兵”、“理财节用”,

王安石的“新法”指的是对财政改造的一套规划。“青苗法”在税赋方面被推行:也就是在栽种禾苗的季节农民可以从政府那里贷款,秋收之后还款的时候需要20%利息的附加,在当时这不算过分。

“方田均税法”: 分两个部分“方田”与“均税”。“方田”指的是由县令在每年九月实施土地丈量,以土地肥瘠定为依据进行五等划分,对于“均税”而言,其依据是“方田”丈量的结果,从而对税数加以制定。

新法的实施,增加了国家的税赋,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泽被数代。但由于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用人不当新法扰民,一幅流民图,导致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放到现在看来我觉得王安石失败的原因是思想的超前,看看青苗法、保马法,这与现代法律简直同工同曲,特别是青苗法的内容,和现代银行的借贷制度如出一辙,在宋代谁能理解并有效的执行?只有王安石自己。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2.由税而兴

武帝拓土,军赋佐辅。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改变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伐匈奴,收南越,通西域,治黄河,固疆扩边。54年在位,进行了大小战争50次,“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困境正是由多年征战造成的。接下来汉武帝开征一系列临时性新税种,筹集了充足的军费,造就了西汉王朝鼎盛局面。

公元前129年,充分享受了休养生息政策的商贾们被汉武帝征收了我国最早的“车船税”,商用车一辆纳税240钱,私人一辆马车纳税120钱,作为商贾非用不可的交通工具,车船藏匿逃税基本是不可能的,接下来汉武帝又顺利实现了大量税收收入顺利征集。然后汉武帝又开征财产税——“缗钱税”;利息税——“贳贷款”,再后针对战马损耗严重,开征牲畜税——“马口钱”,再增加田赋和人头税。雄厚的资金有了,最终匈奴被打败,百越被征服,从而变成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帝国。这些临时性税收政策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先后被废除。

3.由税而衰

太监治税,祸乱朝纲。明代中叶,由于各级官吏在赋税管理中贪赃枉法十分严重,税收收入下降明显,为此,明英宗于天顺年间,派太监提督西南地区银矿。

起初,这些太监税监在管理中阻止了腐败行为,使得银税收入猛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紧张的局面。由此开创了明太监治税的先例。

万历朝时三大征,战火频燃,为弥补国耗,明神宗在全国广撒太监提督监税,气势甚炽,所到之处,役兵相随,催逼税款,甚将欠税矿民斩断手足,以警众人,以致税收大增,一时间太监治税声势浩大,为历代所无。拒明史所载,这些太监“穷商僻坞,米盐鸡豕,皆令輸税”,甚至连规定属于免税之列的举子也不能幸免。

由于太监治税为政太苛,且出身不洁,激起民众强烈反抗。如湖广、苏州、云南等地频出抗税事件,朝廷上下惊悸不已,不得已撤回各地税监,明太监治税也由此而止。

而此类的事件的一再发生,让民众对明王朝一次次的失望,所以一直以来,史家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之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矛盾税收改革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税收(二)
论医院医患危机关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税收(四)
税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