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育家的美学精神

2018-01-18李彩云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家艺术创作

李彩云?

摘 要:讨论教育家有许多的角度与切入点,有从精神角度谈教育家的,其中包含教育家的情怀、思维等,但真正从教育家的美学精神方面来讨论的并不多。而教育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美学精神,这也正是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精神上的动力。习近平主席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讲到有关文艺创作问题,认为文艺创作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自古以来美学精神就贯穿其中。当然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也是教育家所需要的。培养美学精神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教育家在拥有美学精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激发受教育者获得真正的美感,并而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的兴趣。可以认为,美学精神是教育家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之一,甚至可以说,教育家成长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美学精神。

关键词:教育家;美学精神;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受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167-02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地位

通过了解美学的历史,不难发现,有很多思想家有关于美学精神的论述。他们不仅是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其中,在中国古典美学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子、孟子、荀子等。虽然他们对于美的认识和论述都各有特点,仔细体会就会发现,这些思想之间有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推进的地方。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美学以及美学精神虽然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变化的,但也是和谐的,并且蕴含着美的张力。

先说孔子。被称为圣人的他特别重视“仁”的精神境界,重视审美与艺术在主观修养中起到的一种特别作用。[1]正是由于审美和艺术在主观修养有这样一种特别的作用,孔子就认为艺术与审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除了与家庭因素有关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校教育,而审美和艺术教育又直接影响其个人的主观修养的形成,因此,孔子提倡艺术教育。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与美学有关的范畴和命题。其中包含仁学审美教育观,他把美感享受放在“仁”“礼”之下,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教育效果。

之后孟子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并且其观点更偏向于人格美,也就是指其内在品质美的塑造,最终达到其所说的人格美。在孟子的有关人格美的论述中,虽然没有孔子的仁学教育观念那么突出,但依然把审美教育与培养包含其中。而荀子认为,人的美,不在于外表与容貌,而是在于内在的思想与内涵。[1]而这种美的建立需要通过塑造、教育而实现。从这可以看出,荀子也是十分重视审美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的蔡元培,其一生中的重大课题就是在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问题。1930年,蔡元培在为《教育大辞书》写的有关《美育》的条目内容,就是从德育、智育与美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其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美育不仅可以与智育相辅相成,还可以对完善德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美育不仅对艺术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还对德育与智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美育中也必然蕴含着美学精神,也就间接说明教育家需要拥有这种美学精神,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功能与作用。

近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作为其中伟大的旗手鲁迅,特别重视教育,尤其重视美术教育。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积极倡导美育,鲁迅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关于美学的论文,却很喜爱美术。鲁迅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在思想与意蕴应该和美感相结合并给人以情感上美的享受。就艺术教育而言,它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形象的描绘,他重视美术作品的“思理”,又强调美学教育的作用,同时指出,这种教育作用与其他一般的教育作用大不相同,这种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某种暗示或是意向,也是涵陶与激发。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都要从多方面去吸收有关美学精神的知识,然后通过教学过程无形的传递给学生以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中很大原因在于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而这种内容美,需要运用美的手段或形式才能使思想内容更具有感染力。艺术有了美就会让人感动,触动人心引起的心灵的震撼。

美学精神绝不是不可触及的问题,教育家需要这种美学精神,并且对教育家本身来讲,那就是美的。而且这种美不是一点美或者几点美,也不是作品美或者学问美,而是人格美,是各方面都美。他们要时刻谨记用美作为度量衡,用美来看待世间的事物,时时的评判自己,评判他人和社会活动。教育家有了这样的品格、人格,就会使受教育者渐渐受到来自教育家身上的那种美的感染,由少及多,由表及里的受到熏陶,从而就会影响到世人。当代著名的改革教育家魏书生,他在教学方面的理念是:“教育民主,科学管理”。[2]从其教育理念,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发展,并根据这些不同的发展个性进行开发、引导与教育,从而提高老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率。无疑,魏书生是美的,美学精神让他成为真正的教育改革家,美学精神让他拥有对学生的耐心和尊重,更是美学精神才使他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现代教育中教师美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创造对于教育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所有的教育家都要拥有宝贵的创造精神。只有教育家拥有了创造精神与美学精神才能从多方面更好地去渗透与感染学生。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美术教育和美术教科书缺乏美学常识,更缺乏创造与创新精神,同时美育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也最不受重视与欢迎。而正在成长中的教育家们都在为此努力拼搏与探索,并积极创造,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些在我们看来虽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但是我们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了什么,究竟是少了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少了那种高尚的美学精神吧,或者说少了点让人感觉到美的气质与内涵,这种感触在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中会更为深刻。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家应该从根本上向被教育者传授美的精神和美的感受,前提是教育家本身要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美的精神。不只是教育家,还有每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也应该学习美的精神。教师所蕴含的这种美学精神,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我曾在实习时,给初中的学生讲过一堂名为春天的畅想——国画的美术课。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春天的畅想》,由于实习地点在农村的一所中学,所以根据其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和学生具体情况,把本课改为《春天的畅想——国画》,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正是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在古诗中初步感受春天,用古诗《咏柳》导入本课的课题,让同学们在诗词中感受春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感受古诗中的春天到展示大自然中的春天,再由自然中的春天引导国画中的春天,由生活中到绘画中,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引到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易于接受和学习。本课还用大自然中的春天与国画中的春天形成对比,让学生自主讨论,运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视觉造成冲击,激发学生探究欲,使其小组更清晰地总结出国画的特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多次演示,形成良好的国画学习氛围,让学生学有所用。展示墨的五色和国画技法图片,使学生清晰易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设计也是学生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美术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其中,本课的难点定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更多是模仿老师,也有学生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美学精神以及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要进行关于美的创造的指导。endprint

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之路其实就是与幸福的概念想关的问题。其实,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完善他们的个人素养以及个人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换言之,实际上就是幸福的程度。这个有关幸福程度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永恒的人生追问。其实,有关幸福的范畴涉及的比较广泛。而幸福在美学范畴而言,就是指人生的享受与美好,它是具有审美色彩。其实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审美上获得自由,相应的这就需要教育家拥有美学精神,也是其最高境界。[3]

因而,在成长中的教育者就要不断地进行美学精神的探索和研究,在美育发展道路上,努力丰富自身的美学知识。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我们更要摆正美育的地位,也可以说,教育家的美的精神对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成长中的教育者们,就更加需要努力丰富自身的美学精神,将其贯通与渗透各个学科当中,并使学生从中受益。

三、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师美学精神

为此,在课堂教育中,首先,教师要从每一个环节入手,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入手,并运用教师自身的美学知识以及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知识,启发挖掘学生对艺术的美的感受,增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其优缺点,即使是那些課上特别顽皮的学生也会有其优点所在,哪怕其优点很小很小,也是会有的。要想发现学生身上的这些细微的优势,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美学精神,同时也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运用这些东西去发掘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并引导学生把其优势发挥到最大,也就是说做到真正的“寸有所长”。最后,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努力钻研学习美的精神,使这种精神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步。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掌握艺术的规律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向学生传达其中蕴含的美学精神,使学生了解艺术美学,为学生提供审美兴趣,释放他们的创造能力,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人文美,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更加深刻,成为具有正确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观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成尚荣.教育家要有美学精神[N].中国教师报,2015-07-08.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家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颜回之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琴童》顾问阵容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