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中小学媒介教育

2018-01-18缑赫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

缑赫?

摘 要:澳大利亚自2015年开始首次在中小学阶段施行媒体艺术国家课程。此前,各州媒介教育或融于英语教学当中,或以艺术课程的方式存在。新国家课程以义务教育的形式确立了媒体艺术课程的必要地位,使全国范围内的受教育儿童都能接受到专业化的媒介教育。本文通过对新国家课程中媒体艺术课程在模式、目标、内容、评估等方面上的解读,一窥澳大利亚中小学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及课程特色,以寻求对我国媒介教育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澳大利亚;媒介教育;国家课程;媒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153-03

一、引 言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1]。David Buckingham在其《媒介教育》一书中,细数了英国媒介教育的发展历程。[2]从对大众媒体中流行文化的批判开始,教育者意图以保护主义的姿态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学生在流行文化的侵蚀中保持清醒头脑。然而各类媒体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使得新一代教育者也成为了“广播的一代”或“电视的一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逐渐模糊,加之传统枪弹论思想的改变,媒介教育的内容不再以抵制负面影响为唯一目的,理解媒介、使用媒介、表达个人观点、参与公共事务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媒介素养。

英国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英语课程的一部分,纳入中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3],而澳大利亚的媒体艺术国家课程则在2015年才姗姗来迟。尽管如此,作为英联邦国家,承袭了英制教育的澳大利亚却被视为是世界上最重视媒介教育的国家,也是媒介教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1][4]。2012年,致力于开展“国际学生素养评估项目”(简称PISA)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针对32个国家和地区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进行调查,考察学生对于网络文本的识读能力。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学生在网络信息检索时,访问无关网页的比例最小(7.7%),检索效率在所有国家中位列第一,超过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国发达国家[5],这一结果不得不归功于澳大利亚发达的媒介教育。

二、澳大利亚媒介教育的发展历程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州政府依然保留了在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治理权[6]。各州依据自身的文化习惯、实际需求和教学能力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内容。在施行国家课程之前,各州媒介教育主要表现为两种路径:一是独立课程(Independent Course Approach),即将媒介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一是整合课程(Integration Approach),即将媒介教育内容融入既有的课程当中,如英语或艺术等[7]。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一些州开始开设媒介教育课程。当时西澳洲有60%的学校为中学生开课,后又扩展至小学,90年代开始设立媒介素养教育学位[1]。在昆士兰州,媒介素养则在90年代开始于英语课堂,当时的英语课程因融入了媒介内容而广受当地媒体和国家大报的批评,他们认为流行文化的加入使英语课堂变得浅显低俗[8]。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发展,澳大利亚的媒介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印刷媒体时代的读写能力(Literacy),视觉信息为主导的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文化批判为主的批判性读写能力(Critical Literacy),到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跨文化素养(Cross-Culture Literacy),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再到今天所谓的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技术变革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媒介教育的理念和内容。2007年澳洲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在竞选当中甚至提出要保证全国每个高中生在校期间都能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被当时的技术评论者Mark Pesce认为是一种教育变革,尤其是对教育者来说,让笔记本电脑进入教室既要求教师去反思自身的技术能力,也迫使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对课程规划做出改变。[9]

三、媒体艺术课程的国家化

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约翰·霍华德在任总理期间(1996-2007),就提出通过建设国家课程消除州与州之间的分歧,建立对澳大利亚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9]

2008年,联邦政府教育部与各州教育部签署《墨尔本宣言》,标志着国家课程的开始。紧接着,澳大利亚课程评估报告机构(ACARA)成立,研究制定了包括英语、数学、科学、艺术等八个领域为核心的国家课程。在课程设置者看来,艺术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艺术的审美和知识交流思想、理解世界。[10]而媒体艺术,无疑是最契合当下蓬勃发展的媒介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2015年9月,艺术课程的最终版本获得批准,媒体艺术(Media Arts)作为与舞蹈、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并列的五种艺术课程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然而将媒体艺术作为独立课程也曾受到一定的质疑。当时新任的教育部长Christopher Pyne在对新课程评估后就建议取消媒体艺术课程。澳大利亚小学校长协会也对新课程表示担忧,认为可能造成学生课程负担过重、缺乏专职教师等问题。但是,新课程受到了国际范围和各州政府教育部门的一致认可,各州逐步开始以新课程为指导,根据自身情况评估调整后推行。[6]媒体艺术国家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不论身处任何偏远地区,全国受教育儿童都能接受到专业化的媒介教育,这也使州与州之间的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缩小。

四、媒体艺术课程的模式与内容

澳大利亚的媒介教育关注五个核心内容:技术(technology)、表现(representation)、机构(institutions)、观众(audiences)和语言(language)。[8]学生通过学习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媒介信息是如何被制作的?它们使用了何种语言?其图像如何表達象征意义?(2)它们如何展示这个世界、思想、其他人群和其他文化?(3)它们使用什么线索来触发我们的情绪?(4)谁制作了它们?(5)我们如何鉴赏和分析这些信息?(6)这些信息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7)我们如何创建自己的媒介信息?[11]因此,课程不止于以技术手段制作媒介产品,作品的技术手法、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及其暗含的价值观和制作流程都是媒体艺术课程的学习内容。endprint

1.课程模式:T.A.P.文本分析模式

课程对于媒介文本的分析主要遵循Duncan等人提出的T.A.P.模式,即“媒介教育文本分析法”,或称“文本质疑法”[4]。该模式围绕三个核心概念——文本(Text)、受众(Audience)和生产(Production)——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媒介信息。

在文本层面,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文本的类型、符码和惯例。其中,文本类型的划分因不同的媒体来源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刷媒体当中,不同类型可能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而在电视媒体中则包括情景喜剧、肥皂剧等。符码即符号,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文字、图像和结构等。而所谓“惯例”则是指那些被受众广泛接受的、符合观众期待的一些常用法则。对于受众的考量则主要关注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阶层、性别及其生活方式,了解不同受众如何使用不同的方式建构文本信息。而生产方面则要求学生批判地分析文本的创作、传播、营销和消费过程,了解产品的生产机构、技术、市场运作和相关法规,既关注创作者个人,也关注整个制作机构。T.A.P.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媒介生产过程,在提供分析架构的同时,还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分析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组合又能够无限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亦能够由浅入深。

2.课程目标:多种综合能力的发展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学制划分从F(Foundation)年级开始,到10年级结束,一年级之前的F年级类似于我国的学前班。在课程设置上,课程难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加深,课程数量逐步增多,并以两年为一阶段,设定了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综合能力的发展;二是课程目标细致明确。

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将接触26门媒体艺术课程,其中,F到2年级期间共4门课,9至10年级期间则会增加至7门。每门课程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当发展出的一般性技能:(1)识读能力(Literacy),除包括对文字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外,还包括观点的表达和对视觉元素和象征含义的理解;(2)数学能力,如对时间的掌控,以及对二维和三维图像的可视化;(3)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包括对信息的鉴别、组织和处理,解决问题和寻求替代性选择等;(4)跨文化理解,即探索和比较不同文化,尊重多元文化;(5)信息技术,对媒体技术的操作和创造性使用;(6)社交能力,包括对自我情绪的合理表达,有效的沟通,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接纳;(7)伦理理解,包括在情境中探索道德概念,道德决定和理由,考虑道德后果和反思道德行为[13]。除此以外,媒体艺术课程还特别强调对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3.课程内容:技术与批判思维的渐进式学习

媒体艺术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即制作(Making)与回应(Responding)。制作主要指运用媒体和数字技术设计、制作和分享媒体作品;回应则关注学生的体验、发现、分析和参与[11]。学生需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和制作,除掌握叙事、运动、照明、符号与技术等基本规则外,还要学会理解不同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意图。下表摘录了不同年级部分媒体艺术课程的具体内容。

可以看出,课程包括两大方面的学习,一是对媒体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二是对已有作品的理解与批判。课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在对媒体作品的欣赏与批判上,从本土作品开始到国际作品,从理解制作者的创作意图开始,到了解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如何通过技术与艺术手段表达特定的价值观;在作品创作上,从技术和基本规则的学习与运用开始,逐渐形成特定的风格,最后打破既有规制。

4.评估标准:在制作和回应两个维度上分别评估

课程评估以两年为一阶段,并根据两个不同的学习维度,在回应和制作上分别评估学习效果。课程要求到2年级时,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对他人的作品做出回应,考虑人们在哪里制作、为什么制作媒体艺术作品;并利用所学制作和分享表达自我观点的作品。6年级时,学生能够解释观点与故事是如何被塑造的,解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媒体作品的制作目的和目标观众;能够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和叙事原则为特定观众制作媒体作品。而到10年级时,学生则能够评估类型、惯例、技术和象征性符号如何被用于意义的表达,以及社会、制度和伦理价值如何影响媒体艺术作品的制作和使用;能够在不同制度和文化语境中制作具有不同观点的媒介作品,掌握类型和惯例,整合和塑造技术与象征符号,达成特定的意义、目的与风格,此外还能够通过合作来完成从设计、生產到发布的整个过程。[13]

五、总结与讨论

尽管媒体艺术课程在澳大利亚新国家课程中隶属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然而该课程所发展的技能却是多样的。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媒介教育目标明确,实施过程严谨,在国家课程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又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性。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媒介教育框架,遑论如此细致的课程设计。在当今网络与社交媒体如此深入个体生活的情境下,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并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因此,对媒介教育的迫切需求早已浮出水面,应当早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而澳大利亚这种由上至下的国家化媒介教育经验正可以成为极具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2).

[2] David Buckingham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London. Cambridge, UK: Polity.

[3] 顾瑶韵.英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8(8).endprint

[4] 李先锋,董小玉.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启示[J].教育学报,2012(3).

[5] OECD (2015). 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 PISA,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 9789264239555-en.

[6] Madonna Stinson & John Nicholas Saunders (2016) Drama in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curriculum: decisions, tensions and uncertainties,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21(1): 93-104 .

[7] Sait T?ZEL (2013) The Analysis of L1 Teaching Programs in England, Canada, The USA and Australia Regarding Media Literacy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to Turkish Language Teaching,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13(4): 2310-2316 .

[8] Anita Jetnikoff (2008) Squared-eyes kids are not one-eyed: media education in Australia,Screen Education,48 : 99-108.

[9] Mark Gibson (2008). Beyond literacy panics: Digital literacy and educational optimism.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 128: 73.

[10] Australian Curriculum. 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 edu.au/ the-arts/introduction.

[11] Lee Burton(2014). Getting to Know Media Arts. ScreenEducation, 75:46-55.

[12] David Considine, Julie Horton & Gary Moorman (2009). Teaching and Reading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through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52(6): 471-481.

[13] Australian Curriculum Version 8.3. F-10 Curriculum. Media Arts. http://www.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the-arts/media-arts/curriculum/f-10?layout=1.

[責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土著人发明的回力标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澳大利亚C—27J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澳大利亚海滩发现恐龙脚印
澳大利亚总理正式宣布将提前举行大选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澳大利亚无人机操作规定多
行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行
澳大利亚雕塑作品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