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市农村资金流出效应问题探析
2018-01-18夏志琼
夏志琼
摘要: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从辽宁省凤城市的情况看,近年来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不断流向城市。与此同时,大批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却难以获得有效的贷款支持。应高度重视农村资金持续流出效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资金流出;融合发展
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从辽宁省凤城市的情况看,近年来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农村不断流向城市。与此同时,大批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却难以获得有效的贷款支持。应高度重视农村资金持续流出效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凤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变化情况
通过对2012—2016年凤城农村商业银行城乡存款变化情况的比较发现,2012年到2013年,凤城市城乡存款增速相近。2012年,凤城市内存款当年增长19.5%,乡镇为19.16%;2013年,市内为17.03%,乡镇为17%。
2014年到2016年,凤城市内存款增速分别为19.25%、17.1%、17.02%,保持了平稳的增长速度。而乡镇存款增长出现了持续的放缓,三年分别增长了15.3%、12.5%、12.38%。
2017年以来,凤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增长持续放缓的情况更为突出。截止到6月末,凤城市内存款增长12.37%,而乡镇存款只增长3.97%。凤城农商行县城内机构的存款余额从2012年末的15.4亿元,增加到2016年末的27.3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凤城农商行19个支行的乡镇存款余额从2012年末的34.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60.7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2%。
通过对凤城农商行2012年到2016年的存款变动情况统计可以看出,全市乡镇存款每年增长额均在5亿元左右,与凤城市内机构相比,增长出现明显放缓,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出现明显的背离,农村资金快速流向城市。
二、凤城市农村资金持续流出的原因分析
农业本身的弱质性、高风险性,以及农村经济的低水平发展,使得逐利的资本通过金融机构从农村流到城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农村资金存在“虹吸现象”。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农村资金存在大量外流的 “虹吸現象”。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借改制将乡镇一级分支机构业务基本退出。邮政储蓄在改制前只存不贷,成为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虽然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但一些基层网点信贷业务推广不利,造成一定资金风险,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对农户贷款投放力度不够,仍然起着吸存资金的作用。涉农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大量吸储的同时,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仅在战略上偏向于收缩农村市场,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服务手段、服务渠道等方面也作出了不利于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的安排。调查发现,一家农商行各项存款90亿元,却有35亿元长期上存省联社,用于拆出或购买理财产品。
(二)城乡存款利率差诱导存款流出。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几乎在县城内都设有机构,他们通过理财产品和适当调整利率政策吸引农村资金流入。今年以来,凤城市辖内各城商行多次调整存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达到3%,上浮100%。而农商行和邮政储蓄等机构的储蓄存款利率长期维持在1.95%,即上浮30%,致使存款吸引力逐步下降。调查发现,距离县城60公里的凤城农商行沙里寨支行今年1月就有200万元资金转移到县城。凤城农商行宝山支行存款出现零增长,很多农民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县城的国有商业银行,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定期储蓄。受此影响,凤城市邮政储蓄银行今年上半年的邮政储蓄存款出现了一亿元的负增长,所有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的存款几乎都未增加。
(三)农村家庭支撑子女进城消费。进城买房可以说是农村子女婚姻的刚性需求,因此农村资金快速从农村流向县城及更大的城市。目前农村家庭子女结婚成本较高,儿子结婚除了要向女方支付不菲的彩礼外,一般男方父母还要为小两口在县城或更大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一般在80平方米以上。按照每平方米3000元到4000元的价格计算,加上装修所需资金,一套房就有40多万元资金从乡镇流入到县城。通过对凤城市弟兄山镇、石城镇等乡镇的调查发现,多数农村青年结婚后大都在凤城市内购买住房,他们有“城市化”的消费需求,却没能够形成“城市化”的收入能力,许多农村年轻人成了“啃老族”,不少农村父母将玉米、大豆等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出售后,大部分收入给子女拿到城市消费,导致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县城。
(四)农村人口流失带走资金。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进城学习,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农村资金自然流失到城市。凤城市目前有3所高中,其中2所位于县城,绝大多数优质生源会流入县城接受高中教育,就读期间需要缴纳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伙食费等,加上日常开销,高中三年所需费用基本在3—4万元。一些家长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服务,甚至选择到县城租房陪读,每月的租房费用在6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孩子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四年里消费少的也需要5—6万元,多的则要花费10万元,这些消费均发生在城市。大学毕业后,几乎90%的孩子不会回到农村工作生活,形成农村人口的跟随性流失。久而久之,资金从县城周边的农村不断集中到县城甚至二三线城市,农村资金长期“失血”过多且得不到补充。
三、建立城乡资金有序流动机制的建议
资金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农村资金外流造成农村资金短缺,恶化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基于凤城市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农村资金流动作出正确引导,通过建立正常有序的城乡资金流动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综合性、场景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推出。要借这一政策“东风”,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涉农金融机构应出台具体措施,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探索“两权”抵押试点模式,发挥各类金融机构“造血”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要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督促其资源向农村倾斜。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继续做好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推广,增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为农村地区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和产品。监管部门应引导资金流向农村,避免资金“舍近求远”进入城市,制定出台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的金融服务指导意见,指导涉农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延伸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提高信贷投入可得性,扎实补齐县域信贷投放短板。涉农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可为农村地区客户设计农民专属借记卡,适度上浮存款利率,创新农村地区灵活储蓄产品“定活两便”,按实际存期靠档计息,让农村地区储户享受对应的定期收益。同时,为农村居民设计专属定制理财产品,专门创设保证收益型和低风险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购买起点多样、期限灵活、收益稳定、安全性高。
(三)加大政策扶持与引导。农业生产具有“靠天吃饭”的特点,收益低,这是农村资金外流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缺乏有效保障的弱势,资金受逐利性驱动,使得资金逃离农村的趋势难以遏制,完全由市场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源显然并不合理。为此,要加强政策引导,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战略性地引导涉农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以农村地区为主战场布局信贷资金;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收入对农业的投入比重,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对信贷资金风险進行补偿,积极引导县域信贷资金、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社会闲散资金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要全面落实好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降低其经营成本,减少其经营风险;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的风险补偿力度。
(四)大力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为主,生产成本高、收益较低。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兴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专业大户等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增加资本投入,形成“去小农化”趋势。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一般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集约化程度高,融资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具有较强季节性;经营类型丰富,融资类型各异;生产效益相对较好,还款意愿和能力较强。根据这些特点,政府应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满足其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融资的需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凤城市人民银行)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