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转战移动直播、重塑传播格局的探索
2018-01-18张梦谭东秋
张梦 谭东秋
摘 要:移动直播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介质进一步更迭的产物,它实现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同步,将正在发生的事件在第一时间真实、及时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提供零距离的新闻现场体验。直播时代,党报正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精神,以移动直播为快速切入点,打造专业、全面、具有特色的移动直播,从公式化、高姿态的表达方式中摆脱出来,形成全息新闻报道矩阵,构建开放式的用户关系,实现了记者角色的重大改变。
关键词:移动直播;党报转型;全息报道;用户关系;记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92-02
多伦多学派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即每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会开创出新的可能性并带来社会变革。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介质的更迭,就是朝着把原来由传统媒体控制的资源、信息、话语权等都逐渐全民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纸媒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始终危而不倒。危,表现在传播介质优胜劣汰,以报纸为载体的传统媒体在新闻采集和传播方式上受限,逐步丧失受众和话语权,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找到出路。不倒,即所谓的“纸或有变,报将永存”,纸质产品虽面临危机,但新闻报道并非因纸而生,也不会因纸而歇,[1]如果能顺时而变,用新的方式讲好故事,将重构与用户的关系,重获新闻话语权。
移动直播是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介质进一步更迭的产物,它实现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同步,它将正在发生的事件在第一时间真实、及时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提供零距离的新闻现场体验,营造共同在场的“虚拟参与感”,[2]即时满足用户兴趣并获取关注,并使受众能随时随地发表观点,提高受众的体验感、互动感,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用户。为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精神,从公式化、高姿态的表达方式中摆脱出来,党报正将移动直播的优势与自身在内容沉淀上的优势互补,打造专业、全面、具有特色的移动直播和全息新闻报道矩阵,重构传播格局。
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全方位客户端直播平台
党报从早期的手机报、数字报、网站运营、两微一端开始转战新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一些客户端还嵌入专门的视频直播频道。2017年1月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四期正式上线,2月19日,《人民日报》与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直播内容全面涵盖各个领域。
以人民日报为例,其移动客户端在2017年4月至9月的直播节目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民生、国际新闻等(如表1所示)。
其中,政治类包括国家、地方重大会议、政策信息、政务活动;文化类包括历史、教育、自然、旅游、文艺、体育、名人访谈等;经济类包括产业、房产、汽车、科技等;民生类包括医疗、公益、法律和居民生活等。人民日报的直播数量保持在每月100场以上,9月直播量达到新高,参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的直播有9场,其中“清华大学2017级本科生军训结业典礼”的参与人数最高,为227.5万。这说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拥有独立客户端直播平台的党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移动直播体系,用专业、全面的报道吸引了大量网民聚集到直播平台,全面开启“党报直播”时代的探索。
二、以长江日报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直播平台
不同于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党报在自有移动客户端上嵌入独立的直播频道,对直播内容进行统一的集纳、整合,部分地方党报选择和今日头条、斗鱼、腾讯视频等商业平台合作,搭建直播渠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直播内容。
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届武汉市政府领导班子履职第一天,长江日报在今日头条号上开启了一场直播,题为《武汉新一届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长报记者一起去敲市长门》。直播过程中,被偶遇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和区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还随机敲开一些办公室的门,采访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在忙什么,直播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呈现出一副“原生态”的政府工作画面。直播持续46分钟,开始10分钟时由今日头条向武汉全市弹窗推送,并开放网友跟帖留言,网上点击量超过80万人次,点赞超过56万人次。地方党报用直播的形式将“神秘”的市政府大院的工作状态呈现在网民眼前,在国内尚属首次,创新党报在政府作风建设上的报道方式,做出了特色和高度。2月23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评论《这样的“围观”多些好》,“比起把政策文件挂在网上,领导干部上网潜潜水、看一看,比起各种开会调研的电视镜头、文字报道,不打招呼的敲门而入,直接即时的现场直播,没有办法准备摆设,没有机会剪接修饰,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更亲切”。“一场网络直播,观看点赞网民如此之多,足见主动交流沟通、积极接受监督对增进信任的效果。”[3]
三、党报转型移动直播报道的意义
(一)以直播为快速切入点 打造全息新闻报道矩阵
相对于党报传统的文字、图片报道方式,移动直播的吸引力就在于其能改变传统媒体呈现的“静态现场”或“滞后现场”,带给受众“零时差” “零距离”同步新闻现场的独特感受[4]。但移动直播与传统新闻报道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事实上,二者有共生、共促的可能。党报以移动直播为快速切入点,派出多路记者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访,用直播结合报纸、两微一端进行新闻发布和推送,打造兼具文、图、音频和直播视频的“全息”新闻报道矩阵,使党报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实现内容資源的最佳配置。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线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京沪高铁迈进“350时代”,人民日报客户端快速响应,率先开启《时速350公里!直击“复兴号”动车组提速》的直播,吸引51万网民直击盛况;9月21日下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有人在“复兴号”上做了这个实验,结果让人吃惊》,从乘客体验的角度揭秘复兴号,阅读量达10万+;9月22日,人民日报第10版发布《7对“复兴号”列车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的图文。人民日报通过直播、图文报道等全息报道方式多层次、多视角揭示了新闻的内涵。
(二)以情感共享为基础 构建开放式用户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对媒介的需求存在着从资讯认知到情感共享的转变,党报也需兼具信息传播和价值观共享的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移动直播的实时交互性给党报提供了与用户加强情感互动的契机。党报将直播平台打造成价值观分享和确认的场所,通过互动方式构建开放式的用户关系,实现新闻意义和情感层面的交流共享,从而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承担更积极的角色。长江日报打造的“市政府直播”,把政府的工作现场晒在网上,让网民围观,就是政府通过媒体主动走近群众、接受人民监督的新举措,也是党报为用户提供情感共享场所、构建开放式用户关系的有益尝试。网民可在直播下留言评论,点评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可实时给主播提意见,比如有网友建议主播采访房管局局长,解读与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房产政策,还有網友建议主播采访可以更大胆、更犀利。这种创新的监督方式,互动性更佳,真实性更强,有助于实现用户情感层面的交流,构建开放式的用户关系,也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以直播能力为落脚点 实现记者角色转变
记者在一场直播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文字记者的跨界直播是一种全新且具有挑战性的尝试,记者多年的专业积淀使直播有了高水准的起点,但直播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文字记者在转型主播的早期阶段,暴露了各种问题,比如在镜头前紧张害羞导致表达不顺畅、对直播性质不熟导致不能快速应对直播中的突发状况、没有丰富的网民互动经验导致不能在直播时和网友实时交流等。党报要加强对记者的培训,使记者摆脱纸笔的桎梏,在观念、思维、技能上全方位转型,强化三个方面的能力,实现角色转变:视频叙事能力,即锻炼口播和出镜能力,提高直播的新闻性和可观看性;深度解释能力,即实时关注网友评论留言,加强和网友的线上互动;现场突破能力,即突发状况快速反应,规避各种中断直播和影响直播效果的可能。
成功的传播者,一定既是优质内容的专业报道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传播介质、创新传播方式的高超融合者。网络时代,手机媒体属性不断凸显:一部手机可以同时完成新闻采集、处理、发布,以及接收的全部过程,形成一条移动且独立的新闻生态链,[5]移动直播则是建立在手机移动功能上的新型传播媒介。当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党报主动参与到直播行业的竞争中,去迎接新的改变和挑战,是紧跟传媒业历史发展趋势之所必须。党报仍需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打造专业、全面且具有特色的移动直播,创新新闻表达方式,重构传播格局,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谢国明.“报”将永存纸或有变[N].人民网,2014-04-01.
[2] 张旻.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16(5).
[3] 刘林德.这样的“围观”多些好[N].人民网,2017-02-01.
[4] 周继坚,林焕新.新华社“现场新闻”:引领新闻全息直播态变革[J].传媒评论.2016(8).
[5] 全昌连.视频直播给《新京报》新闻生产带来的改变[J].中国记者.2016(8).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