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18粟勇
粟勇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通道县沿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本文在总结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整合资金;转型升级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人口23.96万人,88.1%为少数民族,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武陵山片扶贫攻坚试点县。近年来,通道县沿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
一、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农业产业逐步建成。通道县“围绕旅游兴农业”,致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了菜业、果业、药业、兔业、茶业、休闲农业六大农业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亿元。
(二)生态农业方式逐步形成。通道县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生产标准化,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金融、物流、防疫五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6%,蔬菜恒温育苗、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乳汁饮品等56个农业新品种、42项新技术被推广应用。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三)生态农业主体逐步发展。通道县目前有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6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8家(其中省级以上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91家,农民的劳动技能有了提升。
(四)生态农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是产品收入增加,2016年全县生态农业销售收入7.2亿元。二是带动了加工企业逐年增加,2016年底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8家,占全县2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66%。三是采摘体验、农耕观光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来食住行游购娱消费2亿元左右。
二、通道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目前通道县粮油、水果、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油茶及黑老虎、钩藤、灵芝、竹狸、金银花等特色种养产品分布零星、覆盖面小,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价格不稳定,农户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市场信心。
(二)生态农业产业加工不足。目前通道县仅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而且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能力不足,市场份额不大,加工转化率不到60%。一些偏远的乡村还停留在“木头卖方、萝卜卖筐”的自然农业阶段,基本处于“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境地。即使少数产业有规模种植支撑,却经常无法足额消耗初级产品,积压农产品的生产风险转嫁到了农户身上,尤其以畜禽养殖较为突出。
(三)生态农业品牌不响。虽然全县农业资源丰富,油茶、茶叶、柑橘、猕猴桃等农产品遍布,但是大家各卖各的货,没有统一包装,没有统一品牌。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例,虽然有着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生产的高山茶品质优良,但时至今日仍未摆脱“万家种茶,麻袋卖茶,作坊加工”的现象,全县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
(四)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不多。概括起来,产品技术、行政管理、市场开拓、产业融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体现在产品技术方面,企业的科技转换能力不强,没有研发中心;体现在行政管理方面,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经济研究、组织体系没有对接市场,没有形成科技注入的引导机制;体现在市场开拓方面,市场经营主体信心不足,眼光短浅;体现在产业融资方面,政府没有农业融资平台,企业没有创造条件争取金融资金、民间资本;体现在利益联接机制方面,企业不愿意与广大农户产生经济关系,在具备相当优势的高山绿茶、仿野生种植、侗药苗药等领域没有主动跟踪服务、开拓市场,存在政府和企业热情高、群众兴趣低的“两高一低”现象。
三、通道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一)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是否适用山区。一般而言,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以“七化”为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要使山区农业达到平原地区生产条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资金不足。在基础条件不优、生产耕作不能全面机械化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不可能大量进入。客观地说,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山区地区推进存在制约因素。
(二)农产品天然没有市场价格优势。通道县农户普遍反映,“不丰收无效益,丰产贱卖更没效益”,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农产品还没像工业产品一样,形成稳定的市场价格自我调节体系。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国家宏观的政策调控有关,要放开农产品市场价格,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二是企业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把农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经营,仅仅进行简单的产品集散,农产品时缺时剩,企业无法调控产品价格。
(三)山区农业如何借鉴成熟的发展模式。农业经营有农户、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四种组织模式。就山区而言,各种模式单独发展都有一定限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源田生菜业公司探索的“基地在内、销售在外”的模式,通过公司全额投资、7名公司技术人员现场负责,有效解决了农村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等难题。目前已扩展到2000亩标准化示范种植,带动农户种植5万亩,所产蔬菜全部销往香港,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已经成为香港强记菜业公司下属的四大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源田生菜业公司的经营体系,整合了农业公司经营、农户经营两种组织形式,折射出的是“飞地经济”的影子,值得借鑒。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基于当前产业基础和对山区生态农业的思考,笔者认为,坚持走生态农业路子、完善山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推动农业创新,是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特别是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结合当前生态农业“一园区两基地”的发展目标,近期应重点在农村公路、生产便道、园艺设施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农村公路方面,近期要抓两项工作:一是加快建设。全力加快全县771公里农村道路提质工程建设,构建农业生产第一级运输动脉。二是登记产权。抓好771公里农村公路产权登记,为农业融资、产业布局工作服务。在生产便道方面,目前缺乏为产业基地服务的公路连接匝道、机耕道、观光道、便捷小桥、盘山道。近期可以抓两项工作:一是摸清底子。据初步估计,近几年需要建设的便道超过1000公里。可由农业部门深入调研,明确区域和具体数量,为融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及时支持。近期可以先整合部分涉农资金,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小果园、小菜园、小药园、小养圈、小花园、小基地给予“雪中送炭”式的帮助,提振农业生产的信心。在园艺设施方面,近期可以抓好两件工作:一是编制规划。编制全县精品农业专项规划,结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和全域旅游创建,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发展一批果园子、花园子、药园子、菜园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办点示范。以具备一定规模和交通条件的基地和企业为主,重点完善县农业科技园区棚、网、灌溉、光补、水体等设施,并借鉴当前比较成功的“花果体验”运作模式,引导业主及时调整种植各类观光采摘花果作物,比如猕猴桃、火龙果、樱桃、西瓜及各类鲜花,做好“以花为媒”、“以果为媒”文章,从源头形成观光体验业态。
(二)发展农业“飞地经济”。“飞地经济”在资源配置、保护山区生态、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快捷交通上有明显优势。要乘着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风,引入“飞地经济”模式,积极发展农业“飞地产业”,破解当前农业生产规模不大、产品销售不畅、品牌创建滞后等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接体制。对于通道县来说,发展“飞地经济”首先要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可以由发改部门深入分析研究,全面对接飞出地融资、财税、审批等各项制度,以此为基础争取上级支持和完善县内管理体制,确保所涉及的工作为“飞地经济”开绿灯、让车道、安助推器。二是确定产业。农业部门可以结合全县农业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整体谋划全县“飞地经济”布局,做到产品确定、区域确定、规模确定、模式确定。要超前谋划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土地连片开发、林地托管、休闲农业开发、资产资源增值、税源开发等模式。三是外出招商。可以围绕中药材、高山果蔬、油茶、生姜等产业建设,赴长株潭、北部湾、珠三角等经济带的各类园区,大力开展“飞地经济”招商。
(三)提高农业创新能力。一是建立跨省协作机制。建立高层联席會议、区域协作理事会、专门委员会,强化对口单位联系机制,真正落实区域协作措施。二是设立科技副镇长。建议构建经科信、农业局、乡镇“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科技副镇长、科技专干,从组织层面扎实推进“三农”人才培育、科技远程咨询、科技惠农服务、低碳环保宣传、科技平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工作。三是加强乡村两级干部培训。以现有乡镇和村委班子为骨干,全面加强“飞地经济”管理培训,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堡垒。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推进技术创新。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组织实施“飞地经济”项目区域内的农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为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打好基础;全面推广新成果,抓好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活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农业新品种,设立科技联系基地。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县经科信局要切实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申报、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三是推进融资创新。要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鼓励利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缓解“飞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通道县政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