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研究

2018-01-18奚露蕾刘廷乾

今传媒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影响

奚露蕾 刘廷乾?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作为信息受众中占比较高的群体,高校学生受信息碎片化影响,面临信息质量不等导致浅阅读、信息共享与加工困难形成系统认识障碍,信息泛娱乐化造成健康损耗等问题,通过笔记阅读类软件运用、云盘资源共享、学生观念引导等的探讨,有助于对信息碎片化消极影响做出有效应对。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高校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2-0082-02

网络时代移动终端接收信息频率大幅度超出传统纸媒,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受众信息接收碎片化。作为信息受众中占比较高的群体,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引发关注。

一、新媒体环境信息碎片化研究综述

“碎片化”(Fragmentation),即“片段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1]。主要指信息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产生的支离破碎状态。

对于信息碎片化的产生原因,蒋建国(2013)提出网络信息爆炸增长导致信息交换价值超过使用价值,推动信息碎片化及商品化[2]。彭兰(2011)將信息传播碎片化分为事实和意见性信息传播碎片化,指出传播本质上信息碎片化是社会碎片化、多元化的反映[3]。网络碎片化学习方面,陈琳等(2011)指出非线性的碎片化信息目前适用于浅层学习,不利于深层学习的知识体系建构[4]。祝智庭(2012)指出,学习碎片化源于信息碎片化,由此引发知识、时间、空间、媒体、关系等碎片化[5]。张克永等(2015)认为,网络碎片化信息为相互弱联系或无联系的信息碎片,是瓦解原有知识体系的重新聚合,生命周期短暂[6]。碎片化信息受众方面,冯彦菁(2011)指出,碎片化时代运营商面对海量信息采取分众策略,导致信息接收片段化[7]。

二、南京高校信息碎片化调查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南京部分高校学生随机发放纸质问卷350份,收回336份,问卷回收率96%。样本学生南京大学49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5人,河海大学50人,南京师范大学49人,南京邮电大学51人,中国药科大学48人,南京工程学院40人,其他高校4人。

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将单选题指标分为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个层次,分别赋值1、2、3、4、5,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问卷数据,目前高校学生移动设备使用频繁,偏向于数字化阅读,但由于信息干扰引起注意分散,信息接收缺乏形象的知识构建,难以实现阅读深度,对数字化阅读效果大多持消极态度。此外,高校学生对碎片化信息的认知存在不足,信息碎片化下注意力易分散且阅读程度浅,因此对碎片化信息的影响持较为消极态度。

对多选题“进行数字化阅读的信息类型”的选项分别按人数、信息严肃程度排序(表2)发现两类排序大致呈负相关,即信息越严肃,对该类信息应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数字化阅读的人数越少,反映了信息接收的泛娱乐化。

对多选题“碎片化信息对个人学习、生活影响类别”的选项按人数排序(表3)发现,虽然样本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信息阅览频率与时长较高,但碎片化信息的影响弊大于利。尽管碎片化信息不利于事物的系统认知,但其信息量大、片段化的特点,有助于发散思维、拓展视野。

三、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成因分析

基于现有理论成果、问卷数据及碎片化信息发展现状,分析信息碎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成因。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质量不等造成浅层阅读

信息碎片化产生于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发布、传播、接收片段式,质量良莠不齐。

1.信息发布碎片化。传统纸媒的信息发布由专职人员进行真实性确认、加工处理等,最终汇总装订。而在话语权广泛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者包括注册有某APP或网络社区账号的任一网民,信息发布者的多样化导致信息碎片化。由于实名追责制度不健全,信息发布者为所发布信息真实性承担义务较小,网络话语权与义务不一致,网络造谣时有发生。

2.信息传播碎片化。由于超链接、图片等易复制,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多样化。信息一经发布,即可被中间接收者截取加工,而信息受众的需求多样化使得中间接收者将只保留对其有效的部分进行二次发布,并大多不会保留转载路径。原信息缺失下,二次发布的信息注入中间发布者的主观意见,使信息失真。

3.信息接收碎片化。信息经多位中间接收者修改后传达给接收者,难以完成最初的表达作用。海量信息中包含对同一信息加工的大量重复信息,信息的整合较难实现。网络信息发布、传播、接收中原有信息发布、中间信息加工、最终信息接收环节的信息碎片化,引发信息质量不等。大量信息的真实性待定,信息中间加工复杂,溯源困难,最终接收信息破碎重复,致使信息整体质量不齐,受众筛选鉴别成本高,多停留在浅层阅读。

(二)信息共享度低、基础信息加工困难造成系统认识障碍

高校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往往会有相同信息需求,由于缺少特定平台、信息共享度低,相同的信息整理工作重复进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为信息辨别困难,专业权威信息少,受众无法获知整体信息,难以实现知识的系统掌握。而碎片化信息非线性的结构体系也会引起信息逻辑结构的混淆。

(三)信息的泛娱乐化造成身心健康损耗

目前网络信息娱乐性远大于工具性,信息可用性认可度较低。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多源于专业书籍、教师口授、同学讨论等方式,网络信息则被贴上娱乐休闲的标签。

网络信息整体泛娱乐化造成信息干扰,分散深度阅读者注意力,也使部分学生沉迷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低质量信息中消耗时间但无法形成系统认识,引起视力疲劳、身体素质下降。此外,由于网络用语、负面信息影响,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校学生易改变原有认知,对学习生活做出消极反应。endprint

四、信息碎片化消极影响的应对方式

(一)有效使用笔记类、阅读类应用軟件

碎片化信息的有序整合有助于知识体系构建,通过现有笔记类软件实现对片段式文字、图片等的整理。笔记类软件的跨平台收藏功能有助于各平台信息汇总,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过渡。

阅读类、笔记类软件的标注功能有助于信息重点的把握,提高信息搜集效率,语音阅读功能则实现了信息多形式传送。同时可通过开放权限实现高校体系化知识整合的资源共享。

(二)通过高校云盘进行资源共享

现有高校云盘大多是教学资源共享,而通过统计高校云盘中开放权限的资源的分享下载数,对下载频率高的信息整合并完善,可避免信息的重复加工。对该类信息加以完善将提高信息质量,有助于信息的系统化认知。

(三)增加网络学习趣味性并引导学生调整观念

高校开设网络学习相关课程讲座,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校内软硬件资源,获取高质量信息,拓展视野。对于高校新生,在开学之初奠定网络信息正确运用的认知基础,将对其学习生活产生显著影响。

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引发注意力障碍、身体健康损耗等。借助现有各类软件、云盘等并对学生思想引导,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实现深度学习。碎片化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仍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淑娜.碎片化传播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 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2):97-103.

[3] 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 2011,19(10):9-11.

[4] 陈琳,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5]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3):3-13.

[6] 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2):88-94.

[7] 冯彦菁,王文俊,成方骏宇.试论碎片化时代的电子阅读[J].新闻世界,2011,(11):108-109.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影响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网络时代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网络时代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