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互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寻
2018-01-18许伟红
许伟红
摘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体效能,凝聚合力解决专业建设中的复杂问题;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激励,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基于此,笔者提出“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并就“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以及建设的路径作了阐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1C-0058-03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项目教学、信息化教学以及综合课程的实施推进,中职教育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及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传统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已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学科交叉、课程融合的特点要求,而需不断学习和吸纳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合不同专业知识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中,将更全面、深入、广泛的信息呈现给学生。然而,教师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因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凝聚团队合力,解决专业教学与建设中的复杂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团队成员在任务与项目的合作过程中,通过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和激励,提升个人的能力也是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新港中专”)自2011年开始启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和计算机及数码产品维修专业教学团队都被评审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回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之路,依然有一些不足值得思考与商榷。
一、当前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成员数量较多,团队活动效度低。据调查,中职专业教学团队人数普遍在12—15人及以上,规模相对偏大。中职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人均每周教学课时都在10—12节以上,成员多,牵涉面广,团队活动经常因成员的课务和临时性工作影响,活动到齐率低,影响着团队活动的氛围和效果。团队成员多,成员的个性与思想迥异,也带来合作方面的诸多问题,人际冲突增多,组织运行效率下降。林格尔曼著名的“拉绳子”实验也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拉绳时,虽然总体的拉力在增加,但每个成员施加的平均拉力却在减少。[1]因而适度的团队规模,是科学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关键。
2.团队成员结构单一,团队组建形式不合理。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多以专业人群来进行划分,团队成员都为某一专业的教师和兼职教师。然而,科学技术在不断分化与整合,教育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专业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要面对跨学科、跨专业和跨行业的问题,如,综合交叉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综合实训等,这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不能只囿于同一专业,而应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以及不同行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推动学科与专业创新发展。因而专业教学团队如何构成,应取决于团队在行动中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和技能,包含从工作方式、个体风格、知识技能等,一切都要确保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3.团队成员态度被动,团队发展动力不足。中职专业教学团队的日常活动以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校本教材、教学资源开发等为主,活动中除了专业带头人外,多数成员是以“听众”的身份参与,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思考。[2]团队成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以及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能才会关心,对专业整体走向与未来发展态势则漠不关心。在团队的学习与活动中,团队成员习惯于听从与安排,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团队合作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因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唤起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推团队良性发展。
二、“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是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下,以3-5名专业骨干为核心,其中包括团队带头人1名,根据目标任务实施的需要,随时吸收“互补”的新成员加入,形成目标任务需要的结构互补、任务互补、能力互补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专业教学和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助推专业创新发展,并在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团队成员综合素养和能力。
根据其组织形式,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及合作方式,“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形式灵活开放。“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以3-5名“核心”成员和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而吸收的“互补”成员组成,其中,“互补”成员根据合作的内容因“需”而定,任务完成,“互补”成员离开。“核心”成员队伍固定,“互补”成员动态变化,形成了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团队结构。组织形式上既有整体团队的稳定性,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2.成员关系互补共生。基于合作项目的需要,“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在合作互助中,克服了任务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和孤独感,形成人员结构、任务分工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配置优化的团队,因而具有显著的互补性特点。同时,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愿景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愿景奉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营造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共生效应”激发成员积极的心态,催化他们的专业成长。
3.合作方式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3]它强调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的作用。项目任务是“核心”成员与“互补”成员间的纽带,共同的任务目标将成员们紧紧地纽结在一起。项目引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共同策划和实施项目工作,更强调教学团队成員的主体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发挥集体智慧和经验。任务驱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去发现专业教学与建设中的问题,并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endprint
三、“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1.遴选专业骨干,组建“核心”团队。“核心”成员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固定成员,也是专业教学团队的主体,基本稳定的“核心”团队成员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团队良性发展的本源。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认为,在能够完成任务的条件下,尽量使用最少的人数,团队的最佳人数由任务、每个成员扮演的角色来决定。“核心”成员以3—5人为适宜,一般为各专业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其中包括团队负责人1名,成员遴选时充分考虑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以及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需要。
2.制定团队发展目标,生成有价值的项目。“核心”成员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制定团队发展目标,并根据专业教学以及建设的当前需要,筛选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复杂问题,如,创新大赛、信息化资源库建设、综合实训项目开发等,生成问题引领下的项目。项目生成后报系部科研部门审批,系部科研部门审核认定项目内容具有价值,且方法和路径具有可操作性后予以立项。“核心”成员对立项项目进行行动方案的设计,形成目标谱、任务书、路径图、时间表和评价表。系部科研部门则根据任务书和时间表督促并提醒团队成员按时按步骤实施方案,并在项目完成后根据评价表进行考核评分。
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的项目任务其学习内容首先是基于工作任务需要的,学习情境是真实的,学习方式是协作互动的,团队成员在平等的对话、磋商中,分享专业意见,共享学习资源,以合作探究的精神、方法共同完成一定使命,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项目任务中各成员身份角色的定位可以唤起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保障团队任务目标的达成或项目实施的效果,成员们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各自角色效能,并通過沟通合作形成团队合力服务于项目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团队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3.根据项目实施需要,聘请“互补”成员。制定任务书时,“核心”成员可根据项目任务分解情况确定需要聘请的“互补”成员;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核心”成员遇到本专业、本行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向系部科研部门申请聘请“互补”成员参与项目实施。“互补”成员可以是高校的专家,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其他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学校教师。以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例,“核心”成员作为专业骨干,熟悉课程与教材教法,但如何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去呈现课程资源却未必精通,因而在项目任务的推进中,必须吸纳信息技术的行家里手或专业的技术支持作为团队“互补”成员参与项目的实施,形成队伍结构、任务分工以及知识技能优化配置的“核心互补式”专业教学团队。
学习首先“是一种身份的生成”,是一种成员间的“相互卷入”、一种对彼此事业的理解和调整,然后才是技能、方式和话语的发展。[4]“核心”成员与“互补”成员间不同的知识背景、专业背景和社会背景等形成了差异和异质性,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专长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信息,团队成员通过跨越不同的组织边界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新观点和新资源,因而更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学习和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秋玲.从“林格尔曼效应”看中学英语实效性课堂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1(4)
[2]程晓红.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团队合作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03(6).
[3]乔恩·R.卡曾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候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晓芳.什么样的“共同体”可以称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14(7).
责任编辑:曹鸿骅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individual efficiency and to gather the cohesive force to solve the complex problems in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ooperative process of team members, their mutual inspiration, complement and encour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re complementar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expounds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path.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re compl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path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