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唯物辩证思维

2018-01-18陈锡喜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唯物辩证法四个全面

陈锡喜

摘要:习近平对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要性及其战略举措的论证,既体现了“时代的理论思维”,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其蕴涵的理论思维主要是:全面和重点相统一的矛盾思维、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思维、勇气和智慧相统一的战略思维、方法论上结构和要素相统一的系统思维、打破陈规和因时因地制宜相统一的创新思维、忧患意识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底线思维。这些理论思维,是对蕴涵在唯物史观之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唯物辩证法;理论思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8)01-004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1]战略思维能力的基础是理论思维。恩格斯表达了理论思维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37习近平强调了理论思维对于党执政的重要性:“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3]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实践性。而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所谓“实事”并非是现象的堆砌或经验的叠加,对“实事”的研究和认识,既依赖于主客体关系的选择,也依赖于主体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随着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以及主体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不同,呈现出来的“实事”也就不同。由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握社会现象中蕴含的社会关系,更需要有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的实践是盲目的。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436,而对于个人而言,“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2]435。习近平对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要性及其战略举措的论证,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时代的理论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充分展现出他基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的理论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这一理论思维主要表现在:全面和重点相统一的矛盾思维、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思维、勇气和智慧相统一的戰略思维、方法论上结构和要素相统一的系统思维、打破陈规和因时因地制宜相统一的创新思维、忧患意识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底线思维。这些理论思维,是对蕴涵在唯物史观之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一、全面和重点相统一的矛盾思维

所谓矛盾思维,就是承认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以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又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正如毛泽东《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305他又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320“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4]322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既强调覆盖面的全面,又强调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他指出,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进步的小康,又是全民小康,认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6]59,甚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7];他指出,全面小康是城乡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不仅应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还应该缩小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乃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差距。同时,他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下气力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要转方式,以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要补短板,如生态文明建设、民生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防风险,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以解决好平稳发展的问题。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既提出了总体思路,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领域的改革以及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又强调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层面,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社会发展层面,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政治层面,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生态领域,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对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既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他又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对于重点人群,他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全面依法治国的“牛鼻子”。endprint

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既对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又突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结合”这一重点。在思想建党中,重点又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意识形态建设。在制度治党中,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把纪律挺在前面,重点抓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惩治腐败从“打老虎”开始逐步向基层“拍苍蝇”延伸。这同时可为解决党内其他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即从治标切入、通过在“空间”上抓住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逐步争取时间推进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制度建设,达到治标和治本的统一。

把推进“四个全面”工作的全面性和重点性结合起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二、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发展思维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善于用历史的坐标来定位当代中国,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认识现实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共产党人的历史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正如列宁所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习近平也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历史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对当代中国各种突出矛盾问题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加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面临着诸多矛盾疊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解决这些阶段性的新矛盾,回应具有新特点的群众新期待,不能抛却历史的继承性。习近平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决不能再犯颠覆性的错误。他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的回顾,通过对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追忆,通过对中国人民在近现代艰苦奋斗探索的追溯,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因而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否定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否定中国人民近现代奋斗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就将失去“根”和“魂”。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拓展。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同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步骤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延续性。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调整为“小康之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00年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目标后,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把邓小平提出的21世纪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前到2020年;2007年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0年中国人均GDP实现了10年翻两番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2012年十八大提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在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10],这就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战略目标的视野,延伸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的“第二个100年”奠定国力、社会结构、制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

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既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举措,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继承和目标延伸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三、勇气和智慧相统一的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是在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布局的规划、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举措的选择上的系统的理论思维,它要求在作出战略决策中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特别体现在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之间矛盾关系时所具有的将勇气和智慧统一起来的战略定力上。正如习近平所说:“实现伟大目标,进行战略抉择,作出重大决策,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6]284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总结了一条涉及战略思维的主要经验,那就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勇气,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又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敌斗争中的智慧。

一方面,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认为这是由“问题倒逼的”,正因为如此,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因而在战略上,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他指出:“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11]39他还说,面对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如果我们不能迎难而上、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河搭桥,这些矛盾不断积累,就有可能进一步向不利方面转化,最后成为干扰因素甚至破坏性力量。”[5]由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无论是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都需要体制内的自我革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11]139这就更需要政治勇气。endprint

另一方面,正因为改革已深化到社会结构的核心,不仅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解放生产力,而且要进一步解放社会活力,为此,改革在战术上还需要有智慧。由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已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既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但又不能对已形成的利益格局作“翻烧饼”式的颠覆性改变。这个“度”把握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的时候,去寻求关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以增强合力、减少阻力,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对于一些重大改革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稳妥审慎,稳扎稳打,三思而后行,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出招。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辩证统一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四、结构和要素相统一的系统思维

所谓系统思维,是从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尽管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式,但是,其核心依然是用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思维的本质,只是其表现形式丰富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矛盾思维。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看,习近平对其中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论述,体现了系统思维。他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且将使社会主义焕发新的生机;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系统集成。

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举措的方法论上看,习近平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角度和推进改革的正确方向统一起来,更是系统思维的具体体现。

一般地说,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这就需要“顶层设计”。特殊地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将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任何一项举措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在深水区进行,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旋涡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注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顶层设计”。但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仍将遇到新的未知领域,因而依然要运用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举措,先行试点,投石问路。这就需要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勇于突破、勇于开拓,同时把感性层面的“摸石头”深化为理性层面的“摸规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角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是,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不意味着把重点放到政治体制改革上,更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某些势力的“掌声”,把西方治理体系和法治体系套到自己身上。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从目标上看,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途径上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点是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以牵引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其他领域的改革。这一正确方向的确定,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又符合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成功实践经验。

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把总体角度和目标、途径的正確方向结合起来,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结构和要素相统一的系统思维,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思维。

五、打破陈规和因时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通过不断创新而实现与时俱进。

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进程中,习近平非常重视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他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12]。正因为如此,他强调,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13]。他还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2],这就需要打破陈规、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障碍。

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来源于并服务于实践创新。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仅仅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12]endprint

这样的创新思维,既要求我们破除迷信,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地“换脑筋”和“更新观念”,又要求我们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5]。要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就需要调查研究。习近平同样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14]从调查研究中得到的实际问题,才不会成为“伪问题”,更不会因“伪问题”而自乱阵脚。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也才能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并凝聚力量,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打破陈规和因时制宜结合起来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六、忧患意识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底线思维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强化底线思维”和“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在治国理政中被运用到了各个方面,这是对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思维的重大创新。

人们一般把底线思维理解为划定不能触犯的“红线”,如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法治方面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在环境保护方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治党方面守住干部廉洁自律的底线,等等。但是,这些只是在外延上对各方面工作规范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底线思维。而作为理论思维的底线思维,或者说狭义的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从最坏处着眼,立足最低点,补好“短板”,善于做转化工作,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或最大期望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以牢牢掌握主动权的理论思维。

习近平形成“四个全面”战略思维,是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形成的忧患意识。他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我们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他在“7.26”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1]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既要确立“四个自信”,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二者相协调的基础之一是强化问题意识,同时实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结合。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2]没有问题导向,理论创新只能是搞空泛化和标签化的形式主义,不仅会窒息理论的活力,而且将污染社会风气,导致“假、大、空”盛行。问题导向又需要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文件的制定,就是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其中既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从而成为全党得以为之奋斗而又切实可行的新战略。

把以忧患意识分析实际和目標导向争取结果相结合的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统一的唯物辩证的理论思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新华社.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新华社.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新华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08-21.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9]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0]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14]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

Abstract: Xi Jinpings argument on the necessity and its strategy of carrying out the“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is both a demonstration of the“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 era”and an expression of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trait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argument is: The contradictory thinking with comprehensive and emphasis, the unifie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stage and continuity, the strategic thinking that unifies the courage and the wisdom, systematic thinking on the unification of structure and elements in methodology, Innovative thinking that breaks stereotypes and unifies local conditions , the unified bottom thinking of hardship consciousness and goal orientation. This theoretical thinking is the insistenc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ought contained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Materialistic dialectics;Theoretical thinking

责任编辑:王廷国孔九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唯物辩证法四个全面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