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传奇巴尔博:从跨洋飞行秀到离奇死亡
2018-01-18鸿渐
鸿渐
二战中的意大利因其军队孱弱荒唐的表现而成为世人的笑柄,不过在战争爆发之前的30年代,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却并非如此。在墨索里尼政府的“锐意进取”下,意大利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其中尤以航空领域的成就为然,而其高潮时刻则非1933年的巴尔博跨洋飞行秀莫属。
一个热爱飞行的大人物
生于1896年6月5日的伊塔罗·巴尔博是意大利航空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来自教育世家的巴尔博受过系统而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赢得了敢战的名声。身为意大利精锐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的一员,巴尔博在同奥匈军队的作战中屡立军功,到一战结束时,巴尔博中尉已有6枚战功勋章在身。
战争结束后,巴尔博又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成功:律师、报纸编辑、作家,以及意大利法西斯党的组织者。巴尔博是在一战爆发的1914年初次遇到作为记者同行的墨索里尼的,那年巴尔博18岁,未来的“领袖”31岁。
至1922年那场把墨索里尼推上权力巅峰的“进军罗马”运动中,已是黑衫党党徒的巴尔博就扮演了“四巨头”之一的重要角色,在法西斯党成功夺权后理所当然地被视作集“英雄主义、冒险精神、自我奉献和爱国热忱”于一身的理想角色。党内普遍把他视为二号人物,意大利公众则把他看作是墨索里尼的接班人。
不过墨索里尼开始担心巴尔博的声望,决心把后者那似乎是无穷无尽的能量和抱负引到别的方向上去。1923年,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空军从陆军中独立出来,同时任命巴尔博为意大利航空部部长,同时负责管理空军和民用航空事业。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意大利是深具航空传统的国家。早在1911年,意大利军队就在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取利比亚的行动中首度使用了飞机,而在一战期间,意大利更是组建了一流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部队,还涌现出了多位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巴尔博对自己的新岗位充满热情,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相信意大利的未来就在天空中。”
“大西洋人”
1928年,巴尔博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行秀。机队包括51架萨沃亚-马切蒂S.59单发双翼水上飞机和10架S.55双发单翼水上飞机(共由超过160名机组人员操纵),再加上1架专事运载观礼贵宾和新闻记者的坎特22型水上飞机。这次巡行从意大利北部出发,沿着地中海向西飞行,先后经过撒丁岛、马略卡岛、西班牙南部和法国南部海岸线,航程超过2800千米,获得圆满成功。
两年后,巴尔博又实施了一次航程更长的飞行秀,35架水上飞机先是沿着意大利东海岸飞行,然后经由东地中海飞入黑海上空。巴尔博和他的飞行员们一路经行名城无数,包括雅典、伊斯坦布尔、瓦尔纳、康斯坦察和敖德萨。这次飞行秀大获成功,因为机队途经的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苏联等国都是意大利飞机的潜在客户,这样一来,这些国家就更加确定了对意大利飞机的兴趣。
受到这两次飞行成功的鼓舞,巴尔博决心尝试更大的冒险,他要把意大利的形象展示到“新世界”——美國去。从“旧世界”飞到“新世界”,意味着要跨越北大西洋,其难度不是地中海飞行和黑海飞行所能比拟的。为了稳妥起见,巴尔博决定先飞越气象条件好得多的南大西洋,目的地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巴尔博选定意大利西北海岸的波托贝特洛为新征程的训练营,那里的湾区条件优越,足以让50架水上飞机同时驻泊。然而在那里的一次训练中,巴尔博的水上飞机在从水面起飞时撞上了暗礁,他险些被淹死在自己的座舱里。
飞越南大西洋的行程始于1931年1月,或许是受到训练意外的影响,巴尔博虽然亲历其中,却指定另一名著名飞行员翁贝托·马德莱纳为总指挥,这名海军军官曾经保持着意大利飞行员连续飞行的时长记录。
此行的既定航程是经由直布罗陀海峡绕飞西非海岸,先到巴西的纳塔尔,再下里约热内卢。意大利人在飞越地中海的第一段航程中就遇上了暴风雨,在此后的航段里又历经多种意外,结果有1架飞机坠毁,另1架“在夜空里爆成了火球”,先后有5人遇难。
尽管有此不顺,剩余的10架S.55水上飞机还是于1月15日飞抵里约热内卢。巴尔博做出了精心的“入场”安排,10架飞机以V字形编队在里约旅游胜地瓜纳巴拉湾上空盘旋了近1个小时,吸引了足够的关注度。成功飞越南大西洋的意大利航空业再度收获了巨大的赞誉,巴尔博和他的团队被称作“大西洋人”。
“巴尔博编队”
1931年5月,从巴西载誉归来的巴尔博立即开始筹备他的第4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空中冒险,那就是跨越北大西洋飞赴美国。由于此行“兹事体大”,所以人员征募和集中训练长达两年,不仅包括500小时远程飞行训练和领航训练,还特别安排了英语会话课程。
1933年6月,一切准备就绪。美国飞行秀的规模比南美之行大得多,共计25架S.55和100名机组人员参与其中,而这一次巴尔博将亲自出任总指挥。此行还有着足够的噱头:时值意大利空军成立10周年,巴尔博把此次飞行命名为“10周年特别飞行”;此行的第一站将是芝加哥,刻意选在该市“世纪成就展”庆典的开幕时段。
可是天气却和巴尔博过不去。暴风雨在阿尔卑斯地区盘桓不去,焦急的巴尔博等到7月1日才迎来适合飞行的时刻。当天凌晨4时30分,巴尔博的水上飞机大编队从波托贝特洛出发,越过终于洒下阳光的阿尔卑斯山前往阿姆斯特丹。在这座荷兰水城,1架S.55在降落时侧翻,飞行员死亡。次日,24架水上飞机整队出发,经过5个半小时飞行降落到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然后又因为天气原因在那里滞留数日。
到了7月5日,巴尔博的编队飞往雷克雅未克,在那里再度因为大雾而停留6天——北大西洋之旅果然比南半球要困难得多。直到12日,意大利人才展开此行的主要航段,也即长达2400千米的跨洋飞行。经过12小时飞行,24架水上飞机齐集纽芬兰的三明治湾,载有工具和部件的修理船“爱丽思”号已经等在那里,但是没有1架飞机需要检修。endprint
第2天,晴空万里,意大利人飞行6小时到达素有“世界龙虾之都”美称的希迪亚克,受到那里万余居民的热烈欢迎。7月14日,巴尔博带队飞往蒙特利尔,用时5小时。
最后的航段在15日展开,从加拿大出发飞行1200千米后,巴尔博的编队于18时到达芝加哥。在地面上,已经有超过10万名当地人守候着;在空中,35架美国陆航的战斗机组成了硕大的ITALY(意大利)字样的编队。
4天后,意大利人飞往纽约。《纽约时报》称,送行的芝加哥人膨胀到了难以置信的百万人规模。在纽约,美军出动飞艇在空中相迎,意大利水上飞机“有如银色的雀鹰般”飞过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最后到达科尼岛。纽约人对这次飞行秀的热烈追捧一点也不亚于芝加哥人,这座摩登都市安排了更多的宴会和公共活动,罗斯福总统甚至都邀请巴尔博和自己共进午餐。
时年37岁的巴尔博确实达到了个人生涯的顶峰,他的跨洋飞行秀如他所愿地展示了意大利的国家形象。在那个年代,远距离飞行总能引发公众的极大兴趣,尤其是那些飞越北大西洋的壮举。到那时为止,真正成功的跨洋飞行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由孤独的飞行先驱和他的单一座驾完成的。意大利人以空前的24架飞机编队驾临美国,确实令观摩者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以致于那时的人们开始习惯于把机群的大规模编队飞行通称为“巴尔博编队”。
空军并未做好准备
“巴尔博编队”在7月25日踏上归途,受到风暴干扰,返航时断时续。8月8日,意大利机群从亚速尔出发前往里斯本,结果有1架S.55在起飞时侧翻,造成机上1人死亡。不过到了8月12日,巴尔博和他的23架水上飞机全都顺利回归意大利首都罗马,完成了这次盛大的跨洋飞行秀。
不用说,一场盛大的意大利式的欢迎仪式在等着这些身着白色制服的“大西洋人”,兴高采烈的墨索里尼把这次飞行称为“史上无双之传奇”,并将巴尔博晋升为空军元帅,这使得他成为意大利惟一的一位空军元帅。然而,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往返美利坚的飞行在展示意大利空中实力之余,并没有给巴尔博铺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和那个兴高采烈的独裁者之间,已有裂痕。事实上,巴尔博算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人,他是一个狂热的爱国者,却不赞成墨索里尼在埃塞俄比亚推行殖民扩张的国策,也反对意大利卷入西班牙内战;他是一个迷恋古罗马辉煌往事的人,却非常反感希特勒,反对追随德国人的步伐。于是归国后不久,巴尔博便被任命为利比亚总督,看似升官,实际上却是满心嫉妒的领袖将他放逐到了远离罗马权力中心的地方。
经过几年相对平静的殖民地生活,欧洲大陆风云变幻,德国相继入侵波兰和法国,意大利则暂时置身战事之外。接着,墨索里尼在1940年5月26日突然召见巴尔博和意军总司令巴多格利奥元帅,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决心在6月5日对英国和法国宣战。
两位元帅显然受到了惊吓,巴多格利奥认为意军尚不具备全面对抗英国的能力,巴尔博同意他的资深同事的评估,声称意大利空军并未做好战争准备。遥想当年,在巴尔博卓有成效的管理下,意大利空军曾是世界上最好的空中武装之一,然而10年过去了,它现在却仍然主要依赖老旧的双翼飞机。
领袖对部下的意见置之不理。墨索里尼说,德国人快要赢得这场战争了,到了9月,英国要么投降要么遭到入侵,而战争到那时就会结束了。“我得牺牲掉几百名意大利人,好在战后的和会上为意大利争得足够多的利益。”
悲伤的巴尔博认定这场战争将摧毁意大利,他觉得这场战争将持续6个月,而他自己会死在战场上。在离开罗马返回利比亚之前,巴尔博对身边的同僚们说,“对你们来说,威尼斯广场上没有足够的路灯柱来吊死你们”。
可以说,从墨索里尼把意大利绑上纳粹德国战车的那一刻起,曾经的亲密战友巴尔博和墨索里尼就彻底决裂了。
单纯的事故吗?
喧嚣易逝,转瞬成空。在轰动一时的跨越北大西洋飞行秀7年之后,意大利不可避免地以轴心国的一员加入了残酷的二战。返回在利比亚的军事指挥部后,尽管相信自己的处境近乎绝望,“利比亚夹在埃及的英国人和突尼斯的法国人之间,就像三明治里的一片火腿”,巴尔博还是打起精神,打算对英军来个先下手为强。他开始积极调动麾下的意大利地面部队和空军分队,为士兵们补足武器装备,并且发布了鼓舞士气的训令。
然而在1940年6月28日,这一切就突然被划上了句号。那天下午,身为资深飞行员的巴尔博亲自驾驶1架萨沃亚-马切蒂SM.79运输机飞往接近英国-意大利交战前线的港城的黎波里,机身上以当年跨洋飞行的风格涂有字母I-MANU,那是他那贵族妻子多纳·马努的姓氏。
巴尔博的飞机在17时30分飞临城区,谁知地面上的一处防空阵地和停泊在的黎波里湾的意大利巡洋舰圣乔治号相继对空开火,引得其余军舰和更多高射炮部队也纷纷加入射击。I-MANU号当场坠毁,巴尔博和同机的8名人员全部身亡。
在意大利官方发布消息称巴尔博元帅“在同英国空军英雄般的战斗中捐躯”后,中东英国空军司令阿瑟·朗格摩尔爵士在第2天就特别派出1架飞机,向意军后方投下一封信函,称对“一位突出才华被错用的杰出飞行家的离开表示由衷哀悼”。
巴尔博的家族对这起悲剧采取低调应对,他的儿子公开说,“这是一起可怕的事故,单纯的事故。”但是大多数意大利人对他们航空英雄的意外死亡感到悲伤、困惑、愤怒,墨索里尼下令暗杀巴尔博的说法也在坊间广为流传。关于巴尔博之死的阴谋论甚嚣尘上,许多人相信正是“嫉妒而恐惧的领袖”指示意大利海军的高射炮手暗杀了他的潜在对手,这种观点甚至在今天仍在流行。尤其是当人们得知墨索里尼对得知巴尔博死讯后的反应——只是耸了耸肩——之后,更加認定墨索里尼是事件元凶。
当地的葬礼进行了2天,而正式的哀悼持续了5天。在柏林,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出席了意大利大使馆举行的追悼会,这位德国空中传奇对巴尔博是有惺惺相惜之感的。而希特勒亦对他的部下表示,“巴尔博之死是一个很大的悲剧,这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气质的人,他是领袖最有价值的接班人”。希特勒的话,恰好点出了墨索里尼对巴尔博深怀的忧惧。
不管巴尔博的死亡真相为何,逝者已矣,而巴尔博那场震动世界的飞行秀的影响依然痕迹宛在。就在这个“飞鹰之王”身亡几个月后,著名的不列颠大空战上演,而在空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和地面控制站在表述德国空军的大编队时,都用到了这样一个词:“巴尔博编队”。
责任编辑:张传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