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风云四号”亲密接触的人

2018-01-18王劲

上海工运 2017年11期
关键词:瑞芳风云调试

◎王劲

9月25日,当人们和往常一样启动微信,突然发现微信启动页面6年没动的地球,突然“动”了:背景页面中的地球,从原先的非洲大陆的上空视角,变为了我们祖国的上空视角。原来,微信原先使用的由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换成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成像图。

一时间,微信朋友圈的小伙伴们,纷纷截图点赞。点赞不仅是送给繁荣富强的祖国,更是送给本着“扒层皮也要把卫星打上去”的决心、用 7年时间打造出世界最先进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风云四号”卫星团队。如今,这支团队被评选为“2017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一收到“风云四号”传来的首批卫星云图,一个名为“我待航天如初恋”的微信群便“炸开了锅”。这是812所“风云四号”卫星团队的微信群。“我待航天如初恋”,这个名字看似风花雪月,在它的背后却是上海航天人不曾为大众所知的艰苦付出。

相比“风云四号”卫星团队,团队成员们更喜欢人们叫他们另一个名字——“距离风云四号卫星最近的人”。凭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团队成员们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地坚守在航天事业最前线,与卫星日夜为伴。

刘锦是“风云四号”结构工艺师。当初为了让两只“慧眼”——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与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在卫星上“站稳脚跟”,他和他的技术小组更是立下过“军令状”。为确保载荷安装面的高精度加工难题,技术小组确定了“精度达到0.1毫米”的目标。为此,技术团队引入先进的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并与机床整合成一套“加工-测量-反馈-再加工”为一体的组合加工系统,最终攻克技术难题,使载荷安装面的精度达到0.08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现在都倡导‘工匠精神’,对技艺的尽善尽美,要耐得住寂寞,不浮躁、不放弃,这是我所理解的‘匠心’。”老法师方国富师傅如是说道。

“风云四号”卫星团队中还有一群造梦者,为了卫星在太空中可靠运行,他们大胆创新,开展空间环境模拟,成功将空间环境“搬”到了地球上。刘瑞芳与孙永雪这对85后的姐妹花承担起了“全景重现真空状态下的太阳辐射”这一紧要任务。7月的上海即使坐着不动都会出汗,刘瑞芳一大早就穿上包裹严实的防护服,戴上防紫外线眼镜进入空间狭小的罐中,进行太阳模拟器的光路调试。每一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剩下的时间,她几乎都在接受太阳辐射的“炙烤”。在罐外负责调试工作的孙永雪,裹上6公斤重的防爆服,冒着爆炸的风险蜷缩在灯室中,高电压、高电流、高热度的大功率氙灯,让她吃了不少苦。她们每天保持十几个小时“通话”,1天调试不成,便2天、3天……直到满意为止。

2016年12月11日,搭载“风云四号”卫星的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在所有人欢呼雀跃的时刻,812所风云四号指挥车腊梅早已泣不成声。7年来,她早把“风四”当成了自己的“孩子”。2008年,刚送走“风云二号”的车腊梅扛下了“风云四号”任务的重担。“风云四号”每一个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她都考虑再三。在卫星“出生”的每个关键时刻,她都守护在旁:第一次结构装配、第一次振动试验、第一次进真空罐……她错过了女儿无数个第一次,却见证了“风云四号”的每个第一次。

如今,“风云四号”卫星成功交付使用。在漫漫航天路上,上海航天人依旧风雨兼程,秉承理想,为了我国的航天强国梦继续前行。

卫星团队合照

“风云四号”发射成功

812所910厂一景

浦东机场装机前往发射场

812所行政楼

“风云四号”总装现场

西昌卫星发审中心塔架

猜你喜欢

瑞芳风云调试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老赵和瑞芳
窃听风云(九)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TheElementaryExplorationofSapir—WhorfHypothesis
崔瑞芳
FOCAS功能在机床调试中的开发与应用
无线通信中频线路窄带临界调试法及其应用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