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浦江上传来悠扬汽笛声

2018-01-18

上海工运 2017年11期
关键词:黄浦江航线码头

十六铺“变”了,如今成为了综合性文创旅游的新地标。走在浦江沿岸时,一声声悠扬的汽笛声仍然时不时地传入耳畔,不过,原来江面上千帆相竞、百舸争流的场景,早已难觅踪迹。

曾经,“十六铺”是远东最大的码头,是许多人第一次外出旅行的出发地,更是不少人“上海梦”开始的地方。

曾经的十六铺码头

见证上海传奇的十六铺码头

有句话叫“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这里的“十六铺”就是指十六铺码头。拥有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它,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重要的水上门户。它见证了中西商贸交流的扩大,亦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走向繁华大都市的历程。

十六铺码头的前身,原名为金利源码头。开埠之后的十六铺,外资、中资的航线均集中于此。1952年11月,历经沧桑、满目疮痍的金利源码头,正式定名为十六铺码头。十六铺,也成为那个时代上海的门户。

坐摆渡,乘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汹涌。十六铺客运码头在鼎盛时代,每天进出的旅客有4万多人次,白天航班半小时就开一班。那时候从黄浦江的这一边到对岸去,只能靠摆渡、轮渡。当年的老码头上尘土飞扬,船舱里塞满了行李箱、箩筐,人的汗味和鸡鸭禽类等各种各样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一批又一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进上海滩,开始各自的营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数上海花季少男少女,背着军绿色背包以及卷裹起来的被子,在码头上与前来送行的父母家人道别“上山下乡”。1982年,十六铺码头改建为客运专用码头,并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上世纪80年代,该码头最多曾拥有20多条航线,一天旅客的发送量可达4万多人,热闹非凡。人们曾在这里搭船去宁波、普陀山,或西行抵达武汉、重庆等地,当年这里的繁华不亚于南京东路外滩。

然而,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火车提速,不少航线停航了。以往人声鼎沸的客运大楼变得越来越冷清。2003年9月25日,从定海来的“紫竹林”号载着263名乘客缓缓靠上十六铺码头,这也是停靠十六铺的最后一条客轮。从此以后,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全部被迁至吴淞客运中心,十六铺的故事也就真正成为老上海人口口相传的民间记忆了。

70年历史的江浦路鱼码头

就上海开埠后,逐渐形成为人口稠密、帆樯辐辏之地。“民以食为天”,黄浦江畔的鱼行应运而生。

1864年,十六铺一带就已出现两三家鱼行。之后,鱼行犹如森林里的蘑菇般越长越多。至1908年,十六铺小东门大街(现今的方浜东路)已有鱼行300多户,形成了品种齐全的鱼行街,并设有专用码头。到了1934年,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十六铺鱼行越来越难以承担整个上海的鱼货交易。1935年元旦,复兴岛鱼市场奠基,于当年冬天竣工。7层办公大楼气魄宏伟,外形犹如一艘渔轮,大楼东面建造了用铁链固定的浮动码头3座,可同时停靠渔轮28艘。抗战爆发后,鱼市场结束。1938年8月,在江浦路码头再建鱼市场,1946年,全市200余个菜场,及众多鱼摊小贩所经营的水产品生意全都靠江浦路鱼市场供应,成为上海交易量最大的鱼市场。

这一地段处于黄浦江要津,堪称黄金水道。几乎整个东海、黄海上的渔船都会到这里投售。当年,江浦路鱼市场码头岸线长达200多米,有5个鱼码头,可同时卸5条渔船。绝大多数货物装卸依靠人扛肩挑,码头工人雄浑的号子响彻浦江两岸。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鱼市场改名为“上海水产市场”。上世纪80年代,原先设备简陋、厂房陈旧的鱼市场厂房,建成为一座面江而立的棕色4层大楼,并备有卸货码头4座。江浦路鱼市场及码头前后存在了70年,至2008年停业。

猜你喜欢

黄浦江航线码头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21)新航线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前往码头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