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猜想

2018-01-18吕艳丽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官媒流程信息

吕艳丽

“在这种未来里,网络基本上是以电视的方式运作。只需几次点击,你就能从5000个拥有相关内容的视频中选择浏览、学习和观看”

——《The Inevitable》 KEVIN KELLY

在这本《The Inevitable》(《必然》)里, KEVIN KELLY这位65岁的男人为我们描述了未来科技引发的所有产品生产模式的革新,包括媒体产业。在他的思路框架下,我们或许可以分层次理性看待自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转型、自媒与官媒的融合以及一个崭新的媒体如何在我们手上诞生。

自媒与官媒一体化交融

1、“自媒”来了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这份距今已过去十四年的报告中,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让我们在一个时间座标系上来画出自媒体的痕迹:

1999年2月qq出现。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

2006年3月Twitter(非官方中文惯称:推特)创办并在当年7月启动。

2008年,当 Apple 的 App Store与 Google的Play Market (当初叫Android Market) 陆续在降临在这个世界,五年后为我们带来了这个名为 A-P-P 的狂潮。

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

2011年1月21日中国的微信(WeChat)出现。

2012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

2015年5月23映客诞生,社交媒体进入全民直播时代。实时的视频直播互动,无距离无延迟最真实全面的信息传达。

2016年中国进入直播元年。

时间的座标系很准确地显示着自媒体的发生与发展。在“We Media(自媒体)”的概念被提出的十四年后,自媒体在中国爆发了,传统媒体被粉碎性碾压。

如同400年前,报纸第一次出现;100年前,电视第一次出现;10年前,博客第一次出现。8年前,微博第一次出现。6年前微信第一次出现。那么400年前,你与世界的关系就在一张报纸里;一百年前,在不同英寸的屏幕里;10年前、8年前、6年前,我们的世界就在他人的描述里,在各种APP应用里。

获取信息的终端早就不在定时送达的报纸、定时播出的电视里,而在随时移动的手机里,在各种新闻网站的APP里,在不停地刷新的朋友圈里。

2、“官媒”动了

2014年,武汉广播电视台受邀参加一个活动报道,笔者突然发现,在采访一位名人时,挡在我们面前的话筒标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私人拥有的网络性质的自媒体:新浪、搜狐……而当时,因为网络可能预见的未来传播能力,各官媒如以长江日报为主的报业集团、以电视台为主的视频传播集团都已各自申请了“两微”,也开发了自已的客户端APP。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媒占领网络传播的力量总显得力不从心。

严格的舆论导向与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让官方媒体在进军新媒体上仍需要一副天圆地方的面孔。而这张面孔却更映衬了网络媒体轻松自在,让他们那种不完美不严谨的面孔更讨喜。一时间,官媒在网媒的转发与评论远远落后于网络原生态出产的自媒体,吸粉艰难,特别是因为没有水军的“后援”,转发量与阅读量始终难成几何增长。

与此同时,广告流失严重,2015、2016直至2017年,大量广告投入转向网络媒体与阅读量在十万加以上的自媒体。在官媒的传统形式还在以收视率对媒体与受众关系进行考量的时候,网媒传导的自媒体早已嘻嘻哈哈地将受众轻易揽入怀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

请问朋友平均多长时间刷一次朋友圈,浏览新闻网站?网络媒体建立的时时更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契合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哲学。

于是,很多声音包括官媒自身在唱衰传统媒体。但是大部分唱衰的声音也不过是预视了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之后,思动求变的焦虑。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的岌岌可危根本原因是,信息传播的流程早已改变,而我们还固守在传统的流程上研发新媒体的终端产品。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是必然的,自媒体与官媒合纵连衡是必然的,而二者双双走在一起的必然关系,是通过依据信息传播的新维度而重新建构的信息产品(包括新闻)新流程而实现的。如果不揭开这个底,那么无论官媒多么用力地提升节目质量,传播的能力也只能越来越式微。

3、一体化交融

油只能浮在水面,它不能溶入水,油还是油,水还是水。两者不相溶的原因是自身的物质属性决定的。如果你看到一杯上面有油层的水,那不是一体化交融的确切涵义。

“融”是中国汉字,意思是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如果把官媒的传统形式视化为一种固体,那么要实现一体化的进程中,就要让它受热,改变他的性状,成为流体。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说过:“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流体如水便有随万形,利万物之智;以变动的形式走得更远,便有抵达万千世界之容。革新新闻出产的流程或许是加热传统新闻产品,改变其固态的唯一的最科学又有效的途径。

自媒体与官媒体的融合包涵两个方面:

一是以受众的信息读取需求为耙标,全面解构新闻产品的流程的时候已经到了。

目前传统媒体转新媒体的标配是两微一端:两微(微信、微博)一端(新闻客户端APP),并和网络自生新媒体争夺话语权。在这种内部融合方面,实质上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开始,于是官方的“两微一端”与传统定点播出模式相呼应,形成现在大部分官媒应对传播业态急速发展的基本构架。

这种构架目前循环方向依然是传统新闻产品向“两微一端”来输送,具体体现就是已成型播出的新闻稿件或节目视频上传到网络。

显然,这种官方传统媒体寻求新媒体平台的融合,态度是积极的,但是打开方式却是不妥的,因为人们读取信息的方式与频率已决定了我们新闻产品出产的终端是移动式阅读,而不是定点播出。以受众的信息读取需求为耙标,全面解构新闻产品的流程的时候已经到了。

也就是说,新闻人操作一条新闻并把它制作成产品的所有流程将以新媒体的读取为目的,而不是以定点播出为界线。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整个新闻产品与信息处理的流程,在记者制作时间、信息量与产品长度,采制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与受众的粘连度上重新画一张新思维的导图。

一切理论上的思考都是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么怎么做才是价值变现。传统媒体转向怎样的一个流程生产线才能出产新媒体产品,手机终端的信息读取又如何与定点播出的电视节目相呼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人们不同方式对信息读取的需求。

新媒体下的流程设想:

流程之一:预支新闻。接到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预告将要发生的新闻。

流程二:预热新闻。根据后台对新闻关键词的营运,将预告新闻发给可能感兴趣的人及可能涉及的企业单位。

流程之三:正在发生的新闻在线直播。以直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吸引广泛关注。

流程之四:透支新闻。新闻事件发生后,利用留言区的信息关注“次生新闻”,进一步发酵新闻,延长新闻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流程的终端将是二十四小时更新的新媒体产品,是伴随新闻事件产生、发生而适时跟踪的新媒体新闻产品,而非电视节目产品,而最终在电视上展现的将是整个新闻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后思索产品。而让我们在此环节能够得心应手的关键技术支撑是:直播运用要简单,申报程序要简单,后台编辑要随时为直播台服务。

二是官方新媒体对价值趋同的自媒体坦诚引流。

你说我听的时代已过去了,现在的时代是谁都可以发声,更多的声音充斥着信息市场,官方新媒体必须适应这个趋势,做一个更好的倾听者;也要寻找与引导、发现与助推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价值观。这是融合第二个方面。官方媒体对10万+以上阅读量和点击量的自媒体,以超链接的方式进行勾连,在官方媒体的大黄页下,分门别类进行归整。

比如说,一个全市性的旅游活动的报道,除了视频直播外,还要超链接最热门的旅游微号,直至最个性化的旅游方案设计。在这点上,官媒可以把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占有度优势转化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便是大多数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所忽视的能力,在这种能力下,官方媒体可以发动、引导、组织更多社会名流、名企参与到网络平台的传播,从而增值自己的无形资产,实现更多关注变现的可能性。

显然,乍听上去,这种交融将产生一个很复杂的框架,其实不然。在网络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大脑的容量远不如电脑,我们只需设计出一个新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之下,计算机时代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超链接置入实现我们人脑都想像不出的复杂的体系。因此这个流程之下的运作,就交给已步入网络时代的计算机吧,这也许是我们需要用的一种新思维,那就是计算机思维来运作新媒体。

新媒体尚未出现

错了吧?难道新媒体不是早就出现了。两微一端、APP下载次数、网络即时在线直播与点击的大数据分析都可以显示以网络为传播脉络的新媒体正在呼风唤雨。那么为什么说新媒体尚未出现呢?

首先,两微一端(新闻客户端APP),基本构成大部分人信息交流、信息获取与娱乐消遣的三个支点,但这三个支点是支离的、分散的。许多在两微一端上的“他人描述性”信息在新闻网站(官方)上得不到印证,这使得一方面信息扑面而来,而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真真假假。

在个人辨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误把一些看上去信以为真的假新闻转发。被N次转发后的假新闻引起社会舆论的质疑,相关部门在负面影响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再通过官媒来澄清。而其整个传播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的错误成本已经需要重新清算。在传播学里,这就是一次失败的传播;在经济行为里,这叫止损。

谁应该为这种负面传播止于初始负责?谁又会为因此而投入的行政纠错成本买单?在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没有强大的负面传播预警机制和可控机制,那么只能说这种新媒体传播体系尚未建立。

社会主义官方媒体是党的耳目和喉舌,是群众的代言人,那么在新传播业态多样化、密集化的今天,作为官方新媒体,我们是不是应更多地担负起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职责。

2017年5月2日,国家网信办1号令公布一份重要文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规定: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

它标志新媒体在新闻信息服务上的发展步入正轨,而一边因自媒体的退出而留白的新闻领地,在等待着官方新媒体的强势介入。

其次,无论是基于网络本身成长起来的自媒体,还是官方媒体反哺于网络,它们都在试图建构一种新语言,适合于新媒体传播的语言。那么,它们找到了吗?

新媒体传播的语言是什么?2016年直播元年的爆发力,是不是可以给出答案。我们在手机终端有哪些信息产品是更符合于人们的读取方式,大数据显示,视频的直播以绝对优势胜出。

未来新媒体时代的主要语言将是:视频直播。

如果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文字便是紧随其后的第二次创造;而在网络信息时代,视频图像将是人类之间互相沟通、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互相沟联的第三次飞跃。

世界的维度因为网络再一次被重新定义。以前人们逃避现实会躲进虚拟世界,如今虚拟世界正在影响着现实。计算机所统领的人工智能时代会让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真实性,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真实性信息可读取可信赖是产生物质与精神价值的最重要的属性。

新媒体时代,视频直播与AR、VR的运用会比口口相传、文字陈述等更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再准确一点说,视频直播与AR、VR的运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会彻底改变人们对新事物的围观方式。

那么,请在百度上搜索视频直播。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九位数字,已达亿级。如果你搜索新闻视频直播19,600,00,是百万级。比对这两个数据,可以发现,在直播平台上申请一个帐号,就可以进行直播的今天,人们对直播的认同感直线上升。

通过直播你可以挣钱、交朋友、分享与共享。而相对应的是新闻视频直播数字却是弱弱的,为什么,因为新闻资源不是所有人都能占有的,新闻视频产业链的内容植入不是一个个体能完成的,它恰恰是极具整合力的官方媒体的长项。这种整合能力是将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媒体传播为意图,让这些信息资源更准确地传播,更快被人获取,并最大化产生效益。

要感谢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自媒体、APP终端、直播平台,正是他们告诉人们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样式,并让受众养成了最初的视频读取习惯。那么,视频直播终将走过形式吸引眼球的阶段,步入以内容为支撑,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解读了这种必然之后,官方媒体就能清楚地看到新媒体的样子,以及自己在新媒体上的作为。

还是说KEVIN KELLY吧,这个在三十年前就预言过今天网络时代的天才,他在《THE INEVITABLE》中提到,内容产业最终会由网络产生的有实力的自媒体占领而不是传统媒体。

这点上,中国国情不同:中国官方媒体的地位不可轻易取代;官方媒体人占领的社会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能力也是一些哪怕阅读量在10万+以上的自媒体所不可取代的。但是,与此同时,令我担忧的是,中国的官方媒体如果再不用计算机的思维与语言去拓展媒体传播的新思路,那么在未来传播业态中,也必然会形同虚设。

未来的媒体传播关系

媒体关系已经改变的部分是,再不会是点对面的单一传播;我们的受众再不会是站在我们对面了,在分享与共享的逻辑传导下,有新媒体就有新受众,他们在一种新型的传播关系中共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体系。

这种关系包括转发、评论等,每一件新闻事件都会在受众的转发与评论中实现再加工和价值的再增长,于是参与性和粘连度,将是新媒体传播关系的最主要属性。

1、参与性。从手机端口就要设计明显的观众参与入口,无论是留言还是共赴直播现场,都是期待式的而非福利式的。

期待式参与理念的确源于新闻视频直播的观众非普通观众,他们在读取新闻时也在寻找与发现自身价值取向,期待式参与更像是邀请对方一起报道新闻而非是看一场直播,以此为契机,定点发现与培养市民评论员、捧红市民评论员,开发炒作业务。

参与的另一种更普遍的形式在于转发。转发可以让新闻事件从预支阶段就接入各种端口,其培育与孵化的产能是无穷的,

2、粘连度。是从预支新闻开始,就吸引受众关注,这种粘连性更好地体现在为新闻客户端APP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以超链接置入各城区、各委办局办事窗口,甚至做到比如一项新政策出台,它的新闻阅读终端不再是新闻事件的始末,而是因此对生活实践指导的开始。

参与性和粘连度会让新媒体的传播关系更具个性与魅力,而让亲和力与公信力并蒂盛开。从这种性度出发的新媒体关系将向人们昭示: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新闻的制造者。

猜你喜欢

官媒流程信息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策略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订阅信息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展会信息
我国古代的“官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