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现实 传递思想 探究真相
——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研究

2018-01-18王光艳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抗洪问政湖北

王光艳

影视介入新闻传播比较早。电影诞生后,卢米埃尔等拍摄的第一批纪录短片,在今天看来完全可以说是“软新闻”[1]。1911年朱连奎拍摄的《武汉战争》开启了中国人自己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先河,这也是湖北新闻纪录片的开端。随后的日子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湖北新闻纪录片的拍摄命运多舛,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汉电影制片厂以及后来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机构成立后,湖北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才逐渐形成规模。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前身)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没有新闻纪录片的创作能力。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设备的更新、城市电视台的建立,湖北新闻纪录片的拍摄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从属性上来说,新闻纪录片属于“新闻”和“纪录片”的杂交体,关注时代变迁,记录重大事件,新闻纪录片一度是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是直面现实的写作。

一、新闻纪录片的概念

所谓新闻纪录片,是指借助影视媒体手段,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完整而系统的记录影片。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新闻纪录片是新闻和纪录片的杂交体,兼具新闻和纪录片两种属性。

从新闻性来说,新闻纪录片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要求所纪录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2]这些特殊的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等,“这些要素都具有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3]新闻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当然也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当然,这五个要素在具体某一部新闻纪录片中所占的比重不一定是平均的。

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新闻报道相比,新闻纪录片具有如下特点:

1、新闻纪录片的选材范围更窄,它往往注重选取那些具有特别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拍摄,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还要较多地考虑视觉效果。

2、新闻纪录片拍摄的周期更长。一般的新闻报道比较注重事件的时新性,往往在事件发生后不久或者就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记者就进行报道。新闻纪录片则注重于一段时间内事件的发生全过程,因此,拍摄的周期远比一般的新闻报道长。

3、新闻纪录片注重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纪录,新闻报道则多注重于对某个时间点上的动态进行报道。

4、新闻纪录片后期制作的时间更长。由于新闻纪录片需要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甚至还要追溯相关的历史事件,汇总相关资料,因此,所需要的制作周期远比新闻消息长。

《大武汉复兴之路》

5、新闻纪录片更加注重事件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它注重于用真实可感的银幕(屏幕)形象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感染观众,因此,非常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

6、新闻纪录片更注重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性。新闻报道注重的是新闻性,而新闻纪录片“其素材来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来说比较集中,并且大都要对已有连续拍摄相关材料进行有效选择,使之具有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和重要的文化意义。”[4]

当然,新闻纪录片也需要兼顾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它需要尽量缩短事实变动时间和信息发布时间之间的距离,所以,尽管新闻纪录片创作的周期比较长,但是,对于时效性的追求与新闻报道是一样的。值得指出的是,新闻纪录片的时效性有其特殊的含义:

1、新闻纪录片并不追求“立即”、“现在”等语态下的播出,而是关注于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过程,正如欧阳宏生先生所说的那样,“实际上新闻纪录片更关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的事态”[5]。

2、新闻纪录片所记录事实往往具有某个时间段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某个时间段内,诸多的事件都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新闻纪录片选取其中的某个事例进行详细记录和展示。那么,节目播出的时候,新闻纪录片就因其具有代表性而显示出“时效性”来。

当然,新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时也具备纪录片的基本特征:影像纪实本性,包括纪录片的影像本性、真实性和主体的自觉性,还包括需要遵循影像叙事的一些规律。

纪录片是通过影像记录来叙事的,影像拍摄制作是手段更是思想的表达,因此,纪录片的拍摄除了要注重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真实影像记录外,还注重在客观记录基础上的重新编排组织,也就是强调主体的积极介入。这种介入并不是人为干预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体现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积极作为”。例如,在前期拍摄中,积极寻找拍摄的角度,记录某些重要的环节、场景甚至组织镜头的调动等等;在制作的后期,对素材进行取舍和合理编排、解说词的撰写、音乐的选择等等方面。

二、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特点

如果从1911年朱连奎拍摄《武汉战争》开始,湖北新闻纪录片拍摄的历史有100多年。但是,从1911年到1971年1月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之间的一段时间里,湖北新闻纪录片的拍摄时断时续,断的时间非常之多。1971年以后,湖北纪录片逐渐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湖北新闻纪录片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些特点:

(一)深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向外传播

新闻纪录片兼具“新闻”和“纪录片”的特征,“作为兼具二者特征的新闻纪录片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出现、兴盛,同样也因为时代的变化而衰落和再度崛起”[6],湖北新闻纪录片一直注重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并及时向外传播。

早在1911年朱连奎拍摄《武汉战争》,他从当年10月开时拍摄,一直跟踪到11月中下旬。同年12月1日,《武汉战争》在上海公映。这在中国电影尚不发达的当时,可谓创造了一个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奇迹”:题材重大、记录深入、制作高效、播映及时。抗战期间,“汉口摄影场”和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战特辑》(第3集—第5集)、《电影新闻》(第41号—第47号)、《抗战号外》(第1-3号)等,都是及时在全国各地电影院播放。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武汉电影制片厂、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及后来的湖北电影制片厂都紧紧抓住当时发生在湖北的重大事件,及时拍摄影像素材,制作成新闻片或纪录片,发行到各地,其中,《紧跟毛主席奋勇前进》(1971,湖影厂)、《全国排球分赛区(武汉赛区)》(1972,湖影厂)、《湖北军民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1976,湖影厂)、《深切地怀念周恩来总理》(1977,湖影厂)等新闻纪录片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后,湖北新闻纪录片的创作一度十分繁荣。除湖影厂外,一大批电视台纷纷开设各种电视栏目,纪录拍摄新闻、专题,制作播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纪录片,《湖北武汉人民欢庆“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1978,湖影厂)、《征服汉江》(1978,湖影厂)、《万里长江第一坝》(1981,湖影厂)、《长江截流》(1981,湖影厂)、《葛洲坝大江截流胜利合龙》(1981,湖北台)、《大江截流》(1981,湖北台)、《今日宜昌》(1984,湖影厂)、《江城武汉》(1986,湖影厂)、《中国葛洲坝》三部曲(1991,湖北台)等将湖北境内的大事全部记录下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等技术手段的进步,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播逐渐成为常态,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逐渐从“高峰”走向“低谷”。与此同时,一批评论性的新闻专题栏目纷纷开设,如湖北电视台《时代TV》、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等栏目为新闻纪录片提供了舞台。不过,这些栏目大多不再以纪录片创作为主,转而追求舆论监督。另一方面,电视问政在各地普遍开花,极大地“替代”了新闻纪录片的功能。不过,在此期间,国家重大历史性事件中,湖北也制作了一批新闻纪录片。1997年6、7月,湖北电视台专门组织了迎香港回归宣传战役,先后派出新闻、专题、文艺等三个方面的四个采访组赴香港和省内各地采访,拍摄播出了《三十五载鄂港情》《驻港前夜看三军》《香港回归与湖北经济》《关公文化在香港》《跨越一九九七香港采访散记》等7部38集系列专题报道,这些专题报道都可看作是新闻纪录片。

《电视问政》

2006年,武汉电视台率先在全国推出《电视问政》,“《电视问政》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7]通过记者暗访、现场直播等形式,“坚持‘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节目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依法问政、群众路线、重在建设的问政原则,大部分问政短片均由市民爆料、充分体现问政内容由群众定、问政考卷由群众出、问政成绩由群众评,以群众满意度为第一标准的问政要求。”[8]

2012年,武汉广播电视台拍摄了大型新闻纪录片《大武汉复兴之路》,全片共分成十集,展现城市风貌、传承地域文化、彰显发展精神,最终,“它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复兴大武汉已从一个城市的自觉,成为一个国家的期待。”[9]

同年,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移民局、十堰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移民专题纪录片《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2012,十堰广播电视台),全片分为“外迁”和“内安”上下两篇,“将叙事与政论相结合,突破纯纪录的常用形式,每篇以2至3名具有鲜明代表性的移民生活轨迹改变为主线,全程跟踪拍摄,浓缩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相同的时空演绎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交错呈现他们搬迁前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艺术性地真实再现移民的生活和思想状况。”[10]这是近年来,湖北市州级电视台拍摄的一部力作,获得“第八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人文类三等奖。[11]

总体来看,湖北新闻纪录片一直保持新闻性和纪实性的特点,坚持深入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并及时向外传播。

(二)围绕社会热点,注重思想性表达

新闻纪录片,是指借助影视媒体手段,以纪录片的手法,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完整而系统的纪录影片,关注并记录社会热点是新闻纪录片的“份内事”。湖北新闻纪录片一直注重对社会热点的纪录,同时,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注重贯穿思想,特别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

在三峡工程的报道中,新闻纪录片《三峡截流》(1997,湖影厂)、《三峡移民备忘录》(1997,湖北台)等除了完整纪录三峡工程的进展外,系统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历史由来、党和政府的决策、三峡工程移民政策等等。同时,推出《三峡奇观》(1995,湖影厂)等一批介绍三峡风光的纪录片。

在1998年夏天,百年罕见的大洪水出现在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抗洪成为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经过70多天的艰苦激战,中国人民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终于赢得了胜利,长江、嫩江、松花江大堤巍然屹立,20世纪末这最壮观的一幕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新的历史丰碑。”[12]湖北纪录片工作者制作了《保卫武汉——抗洪1998》(6集,1998,武汉台赵致真等)、《簰洲湾抢险记》(1998,湖北台)、《为了灾区的孩子》(1998,湖北台)、《军民合力抢险救灾》(1998,湖北台)、《生死决战 力缚苍龙》(1998,湖北台)、《98大三峡》(1998,湖北台)等一系列的新闻纪录片。在这些纪录片中,党和政府的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动始终贯穿在节目之中。新闻纪录片《保卫武汉——抗洪1998》(6集,1998,武汉台等)以《大汛当前》《江防壮歌》《长堤军魂》《洪涛激战》《砥柱中流》《情满后方》六集的篇幅纪录、描绘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洪图。在片中,“5月27日,省委书记贾志杰巡视武汉江防。他特别指出,如同日本民族防御地震,沿海城市抗击台风,江城地理位置决定了防汛是天大的事。两天后,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温家宝视察武汉。大江汛情已经频频引起中南海最高决策者们的特别重视。温家宝反复强调,要按防御54年大洪水做准备,必须确保万无一失。”[13]、“江泽民总书记时时关注着暴雨和洪水中的武汉。”[14]诸如这样的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的决策的解说很多,不仅准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而且,也传递了抗洪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思想性表达成为湖北新闻纪录片的重要特点。

《三峡截流》

(三)立足现实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

新闻纪录片有新闻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纪录片,是需要“有真正的发现,要有对生活的发现,发现人性中的东西,展现人的复杂性。”[15]因此,新闻纪录片有深入挖掘背后真相的客观需求。湖北新闻纪录片立足现实问题,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真相的优秀传统。

围绕重大工程建设,深入挖掘背后的新闻。在三峡系列纪录片中,《三峡纵横》(1994,湖北台)、《三峡截流》(1997,湖影厂)、《三峡移民备忘录》(1997,湖北台)等影片,除了完整跟踪记录三峡工程的进展外,还从历史、人文、地理以及现实各个层面深入剖析三峡工程的方方面面,整体上呈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围绕重大灾害,立体呈现新闻。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湖北新闻纪录片创作者冲锋在抗洪一线,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纪录片,《保卫武汉——抗洪1998》(6集,1998,武汉台)、《危难之时显身手——98湖北公安民警抗洪纪实》(1998,湖北台)、《98汉阳保卫战》(1998,武汉台)、《军民合力抢险救灾》(1998,湖北台)、《龙王庙作证——江汉军民’98抗洪抢险掠影》(1998,武汉台)、《钢城战洪图》(1998,武汉台)、《力挽狂龙缚苍龙——洪山区’98抗洪抢险纪实》(1998,武汉台)等一系列的新闻纪录片、专题片。这些影片不仅关注了洪水的发展进程,更多的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写人、写单位,写各类不同场景,写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百态……事件背后的故事更加引人注目。此外,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制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如《中山舰沉浮录》(1995,湖影厂)等。

围绕重大战略举措,艺术化展示城市。新世纪头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建设的浪潮风起云涌,用最新建设的成果为经济发展助力成为潮流,一批记录城市风貌的纪录片涌现。如《大武汉》(2015,武汉台)、《长江主轴新画卷》(2017,武汉台)等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视角。

湖北各家电视台在90年代后期至今,先后创办了一批舆论监督类的栏目,如武汉台《都市写真》《第一冲击波》、湖北台《焦点透视》《时代TV》等等,这些栏目创作、播出深度新闻报道专题,可以视为新闻纪录片的延伸。《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关注的是历史名舰——中山舰沉没江底的坎坷命运;《上学路上安全吗》关注的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事情,通过对“擂肥”、抢劫等治安案件背后原因的探访,从公安、学校、家长以及孩子自身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上学路上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

湖北新闻纪录片有过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一批优秀的节目,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但是,新闻纪录片作为一个种类不会消亡。虽然新闻纪录片在节目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会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核心不会变,那就是坚持“新闻”与“纪录片”的统一。

注释:

[1] 所谓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如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而硬新闻则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卢米埃尔等人早期拍摄的短片多是一些生活片段,并非严肃的题材。

[2] 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9页。

[3] 何梓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1页。

[4] 倪祥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3页。

[5] 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80页。

[6] 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80页。

《中山舰沉浮录》

[7] 《〈电视问政〉的发展历程和创新轨迹》,黄鹤TV,http://www.whtv.com.cn/2012zt/x/f/201212/t20121211_345307.shtml

[8] 胡桂林:《聚焦承诺整改 推进城市治理:武汉2015电视问政“期末考”12月25日开考》,《武汉广播影视》,2015年第5期。

[9] 李劲松:《浅谈电视纪录片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彰显——以湖北电视纪录片为例》,《中国电视》2015年第8期。

[10] 何军成、徐晶、田伟、余功辉:《大型纪录片〈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创作回眸》,《十堰日报》,2013年1月14日。

[11] 李劲松:《浅谈电视纪录片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彰显——以湖北电视纪录片为例》,《中国电视》2015年第8期。

[12] 叶金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学习江泽民通知关于抗洪精神论述的体会》(代序),赵致真、李光祥主编:《决战决胜——1998武汉抗洪大聚焦》,新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页。

[13] 《保卫武汉——抗洪1998》,赵致真、李光祥主编:《决战决胜——1998武汉抗洪大聚焦》,新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6页。

[14] 《保卫武汉——抗洪1998》,赵致真、李光祥主编:《决战决胜——1998武汉抗洪大聚焦》,新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页

[15] 引自2015年12月10日下午,笔者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阎春来教授的专访。

猜你喜欢

抗洪问政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告别爱人》
————献给抗洪烈士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抗洪中的共青团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