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观察“五步法”解读与推进幼儿游戏
2018-01-18文袁调芬
文袁调芬
游戏是幼儿主导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最为真实,所以常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口。教师作为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者,在指导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其目的就是了解幼儿和指导幼儿。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采用合适的方法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教师在游戏中能观察到通过测量无法了解的行为,由此减少对幼儿做出的错误判断,进而从本质上认识到幼儿的游戏水平,作为自己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依据。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翻看部分幼儿成长档案时,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更多的是以呈现结果的方式进行记录,孩子们习惯于拍照,摆一个剪刀姿势“咔嚓”一下就完事。众所周知,观察与记录是为了与孩子的发展保持同步。同时能够识别、推进孩子的强项,帮助孩子分享交流,让学习看得见、摸得着。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如果幼儿游戏中,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做观察、做记录背后的原因,那么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会不会更行之有效?
幼儿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尤其是团体游戏。为使幼儿的行为更有意义,教师观察必须是系统的、有条理的。实践中,我尝试了使孩子们的学习进展清晰可见的五大技巧。
一、洞察——锁定目标
教师可能会觉得,这么多孩子,应该怎么观察?首先要找准一到两个目标,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要想解决看什么、往哪看,就必须聚焦孩子给我们展示的某件事。比如我看到一个三岁孩子用手大把抓笔,就应该把看到的与脑中知道的孩子的能力发展相连接,是不是孩子想要学习握笔了?是不是他对握笔萌发了兴趣?这个大把抓笔动作就是学习握笔的起点,孩子的手指小肌肉发育完善了吗?是否正在趋于完善?我们应该在什么时机,如何对他引导用三个手指握笔?关注思考的是我可以帮助他做什么,而不是这孩子不能做什么。从改变观察的视角开始,通过定人、准备模板、观察与数据分析这三步进行观察路径图绘制。
二、倾听——倾情投入
案例:记录影子的变化
幼儿1:今天太阳光很强烈,我们还一起去记录影子吗?
幼儿2:要在操场中间立一根棍子。
幼儿3:那记录什么东西呀?
幼儿1:影子怎么动?
幼儿2:我不知道要怎么记录呢!
幼儿1:用照相机照下来。
幼儿2:可以用石头在地上画。
幼儿3:可以用纸和笔画下来。
(于是孩子们拿了笔和纸直奔室外,他们中有一个幼儿当棍子,另一位幼儿开始记录。)
幼儿2:把影子涂黑。
(幼儿1开始走动,过来看记录表。)
幼儿3:你不可以走动,要站直了,你一动就记不好了。
幼儿1:好吧,我再站回去吧。
倾听孩子的想法是了解孩子经验的有效途径。午睡后孩子们又相约前往操场记录影子,他们忽然发现,站立的位置不变,但影子的方向变了。正在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过来了。
教师:我们刚刚记录是在什么时候?现在呢?
幼儿1:赶快记上时间,刚才是吃饭前,现在是午睡后,时间不一样,影子就不一样了。
幼儿2:也许是吧
这次影子变化记录很成功。教师在有效倾听中,使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记录——把握要素
记录可以分为两类,非结构性记录和结构性记录。非结构性记录就是没有预定目的地去观察一位或一群儿童时所做的记录。所以在这些观察发生时,我们可能只注意到了事物、现象或别人行为的某个方面,而错过了另一些有联系的现象、行为或片段。也有时候所观察到的事实只是偶发事件或是在特殊背景下的行为,不代表观察者的典型状况,且这些信息往往具有主观性、偶然性和零碎性,并不能说明问题。只有那些人们感到需要的、有兴趣的内容,才可能被人接收和储存。所以我们要记录的是结构性记录。是把看见、听见的内容用文字、拍照、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但如果没有焦点的话,记录的东西就没有一点意义。家长给孩子照相与教师给孩子照相记录性质不一样,家长只看到孩子最后完成了什么事情,将成果与笑脸一起合个影。而作为专业的教师,就必须清楚孩子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不要仅限于拍摄孩子的脸部,可以记录孩子的手,或从背后观察孩子,观察他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观察写字的姿势:儿童怎么写的,写了什么,写了多少,还需要多少纸。还可以关注孩子的脚,孩子是如何用脚保持平衡的,身体是前倾还是后仰,腿是如何把球踢出去的。因为这么多的思考内容不是从孩子的脸上显示的,而是从孩子的手部或脚部看到的。除此之外,记录还应该是持续性的,从开始行动到中间操作最后到结果的呈现。例如,我们可以看出记录的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可以看到孩子的手,他们是怎么做的,最后展示的是什么成果。且拍照时要专注,要能呈现学习进而引发思考。
四、思考——经验链接
作为教师,我们要思考,要能看见行业外看不到的东西。记录孩子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和尚不能做到的事情,从而正确“处理“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意识到孩子们是有能力的,并且他们有各式各样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思考在里面,与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衔接。观察时可做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学科知识:正确判断孩子们给我们展现的是哪个学科,从学科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该领域的关键经验。如图中,四幼儿合作完成一幅作品。从材料投放、操作过程及完成结果来看,涉及的学科有:科学领域(按数量、颜色、大小进行分类)和艺术领域(想象和创造等)。
心理习性和学习模式: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对某件事表现得特别好奇,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提问中了解孩子正在发生什么。这时教师也可以从孩子的好奇心、交流的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及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加以关注。如我看到一个非常小的孩子,常常把东西砸在地上,其实他不是调皮捣蛋,他只是在进行实验和互动:为什么有的碗摔到地上会破,有的碗却不会破?一次发现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想喝水,老师帮忙打开水壶,他一个劲儿地哭,非要老师拧好盖子不可,搞了半天才知道,其实孩子是想尝试自己打开水壶。他们心中总有那么多个为什么,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正确识别孩子大有帮助。
五、询问——反思助推
所有观察记录到最后都是为教师下一步计划提供依据,便于教师用更有效的方法助推幼儿发展。通俗地讲,询问就是分析观察记录。我们要观察、思考孩子以前是否这样做过,他现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多给自己设置提问,就会试着去解读儿童。我认为首先要分析幼儿游戏水平是否与他的年龄相适应。如果是2~3岁的幼儿,在记录表上“平行游戏”“独自功能”“空闲、旁观、转换”栏有较多的得分是正常的,但如果同样模式出现在4~5岁幼儿身上,那就表明其社会性游戏能力的欠缺。其次要看幼儿是否经常参加具有相应的认知成熟度的游戏。例如,一般来说,4~5岁的幼儿可能更期望进行大量的建构和戏剧性游戏,但是如果一名5岁多的幼儿的得分大多落在“功能性游戏”栏内,这就说明这名幼儿游戏的认知成熟度低,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并需要成人参与以鼓励他进行建构或戏剧性游戏。
如何进行有效记录,对于一线老师来讲,着实是件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试着改变观察的视角,在观察记录时,把握学科知识、心理习性和学习模式三个维度,观察就会显得简单而有意义。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中心幼儿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