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生态文明试点行水清波宁甬城兴
2018-01-18宁波市水利局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宁波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凭借“临海枕港”的地理优势,依托“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水环境优势,自古就是浙江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的地区,被称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3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宁波以“经济高速发展、生态日趋优化”为目标,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多来,宁波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建立,河湖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城乡水污染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1%,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各县(市)污水处理率均在9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从2012年的33m3下降到2016年的28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3年的15m3降低到2016年的14.5m3,社会经济效益明显。2017年,宁波顺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夕阳下的三江口(王国海/摄)
创新理念,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自试点建设以来,宁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夯基础、谋长远,破瓶颈、强支撑,促经济、惠民生的战略工程,以“五水共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为总体要求,拟定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水和安民”为底线,采用“河库联调润港城,五水共治惠民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
抓“五大体系”构建。通过水管理、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等“五大体系”建设,达到“水碧、河畅、库连、湖通”目标,实现“传承三江水韵文明,打造滨海宜居港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愿景。
抓“五水共治”。将统筹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多部门、多板块协同推进,合力实施“五水共治”,形成治水效益最大化。
抓项目示范。以水生态文明建设23项考核指标为起点,启动实施“十项重点示范工程”,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局工作开展。
创新制度,提供水生态文明建设新保障
强化组织构架。成立水利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建设合力,破解多头治水的难题。
健全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宁波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建立健全机制。把深化落实河长制作为治水的重要抓手,通过已经设立的“总河长牵头、部门协同”治水机制,建立深化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湖库管护体制,确保河湖库长种好治水这个“责任田”。
奉化滕头外婆溪
宁海杨溪
常态清淤工程
甬江防洪工程
创新手段,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方式
试点期间,宁波市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逐步实现治水方式四个转变:
由单一向系统转变,打造“水美宁波”。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治河模式,立足水系和功能的整体性,创新推出以“五水共治”为统领,以镇乡(街道)为主体,以村庄水系为单元,通过截污治污、水系沟通、河道拓疏、生态护岸、景观绿化等多措并举的治河模式,形成“点线面”三管齐下辐射共建格局,实现河道功能化、景观化、生态化。
由共治向分治转变,打造“安全宁波”。立足城市防洪排涝新形势和宁波水系水情河势特点,由洪涝共治向洪涝分治转变,完善城市和主要平原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山区防汛御洪能力,夯实非工程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城市防洪工程达标率达到90%,防潮工程达标率达到95%,城市应急排涝系统构架初步形成。
由单维向多维转变,打造“生态宁波”。在传统保护整治水源的基础上,铁腕推进“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污水零直排区”为主体的治水组合拳,实施了一批水库、湖泊、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全市湿地面积,打造“城市之肾”,发挥环境改善、生态平衡的作用。
由单点布局向联网联调转变,打造“资源宁波”。针对宁波水库小、水系独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加快推进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工程,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多管道联网供水、互为应急保安”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与此同时,谋划推进跨境合作开发水资源,破解水资源短缺短板。
创新技术,注入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活力
按照浙江省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宁波着力“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行业管理效能。
创建“互联网+防汛”平台。构建完成防汛防旱指挥信息管理决策体系,打造“智慧防汛”工程,助力宁波市防汛信息指挥工作步入智慧时代。
深度融合前端水利物联网技术和前沿互联网技术,建成启用全国第一个“城区防汛预判预报系统”。
建设水库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打造水库元素化理念与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方式,奉化亭下水库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
姚江大闸夜色( 肖冯斌/摄)
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截至目前,全部6座大型水库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水库管理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宁波市水利工程管理的金名片。
甬新闸站“羽人竞渡”雕塑
姚江大闸水文化长廊
保丰碶水文化展示墙
雪后鄞州周公宅水库(汪利良/摄)
创新文化,引领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方向
增进水文化自觉。以宁波“名城名都”建设为契机,以它山堰、东钱湖等为水文化符号,建设打造了一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水文科普教育基地等水文化基地,提升水文化的社会知晓度、公众的参与度,留住宁波人的水利记忆与水文化乡愁。
找准水文化切入点。以宁波“渡口文化”“运河文化”“近代水利文化”“梁祝民间文化”四大文化体系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母亲河“百里生态姚江”工程,打造姚江干流生态景观长廊,构建甬城历史文化江景。
优化水文化输入渠道。成立了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搭建水文化输入平台,培育水文化研究市场,促进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