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治疗与显微手术夹闭在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对比分析

2018-01-18邵广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残疾

邵广才

颅内动脉瘤多数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 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1]。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上, 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2]。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破裂出血前, 90%的患者症状、体征并不明显, 只有极少数患者, 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表现。而一旦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 极易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 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有研究认为, 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致残率、致死率。本文通过对本院2014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研究, 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或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且已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手术禁忌证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免疫系统疾病者、严重心力衰竭者等。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实验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54.9±11.0)岁;动脉瘤直径0.5~2.4 cm, 平均动脉瘤直径(1.3±0.4)cm;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9例、Ⅲ级6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54.3±11.1)岁;动脉瘤直径0.4~2.5 cm, 平均动脉瘤直径(1.4±0.4)cm;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患者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治疗[3]。术前, 给予患者CTA、DSA检查, 以确定动脉瘤体积、所处部位。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后,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造影, 按照动脉瘤所处部位、体积选择适应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于患者动脉瘤内以X光监视置入微导管, 接着讲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填入、释放至栓塞完全致密;术后,给予穿刺点压力至无血, 加压后包扎;术后, 采用尼膜同以免脑血管痉挛。

1.2.2 对照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治疗[4]。术前, 给予患者CTA、DSA检查, 以确定动脉瘤体积、所处部位。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 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 将侧裂池通过显微镜直视进行全程解剖后, 将侧裂分离, 将脑脊液排出,将脑组织回缩至动脉瘤完全暴露后, 进行夹闭。术后, 采用尼莫地平、法舒地尔以免脑血管痉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患者治疗效果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评定[5], 分为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5个等级。患者预后情况以Rankin评分进行评定[6], 主要分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2个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25例良好、2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对照组患者中24例良好、2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预后良好25例(83.33%), 预后不良5例(16.67%);对照组患者中预后良好24例(80.0%), 预后不良6例(20.0%)。两组预后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中4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中5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0±5.2)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9.8±6.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上, 多采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介入栓塞两种方法。作为最传统、最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显微手术夹闭是指采用显微技术, 由手术医生在直视状态下, 切除目标动脉瘤, 并保证不损伤目标动脉瘤周围血管及神经, 最大限度降低脑动脉再出血情况, 具有阻碍颅内动脉瘤随疾病发展破裂出血、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清理蛛网膜下腔积血、清理脑内血肿、降低继发性出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等优势[5-8];其缺点是尽管手术尽量避开目标动脉瘤周围血管及神经, 但依旧有不少患者并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应用介入手术有了高速发展, 血管介入栓塞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术方式。血管介入栓塞具有创口小、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术中瘤体破裂率减少等优势;其缺点是费用高, 疗效较显微手术夹闭差。可见, 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疾病情况、动脉瘤体积、所处部位、分级、性质血管痉挛情况及手术方式选择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有血管痉挛和颅内血肿者均会严重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效果[9-12]。

综上所述,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上, 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法, 临床疗效、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痉挛残疾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