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下养鸡饲养管理和防疫技术措施
2018-01-18依吨
依吨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畜牧站 665899)
林下养鸡是边境县近年较为时兴的一种动物养殖模式,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边境县的地理优势,将闲置荒地、林地等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起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肉蛋品质,生产出品质高、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本文以孟连县为例,深入探讨林下养鸡的饲养管理与防疫技术措施,以期进一步促进边境县林下养鸡的生产效益得以提升。
1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防疫
育雏时期的饲养管理与防疫工作是林下养鸡的重点环节。在此时期,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应深入了解雏鸡的习性与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雏鸡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全,容积小,功能弱;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好群居;胆小;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低;饲养初期较容易出现脱水等症状。基于此,对于育雏时期的鸡群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 饲养方面
首先,要做好雏鸡出壳后的 “初饮”工作,初次饮水时间尽量要早,最迟不得超过雏鸡出壳24h以后。实践表明,适时饮水能促进雏鸡胃肠蠕动,加速残留卵黄等物质的吸收,同时增强食欲,促进排粪。
与初饮工作相同,适时开食对雏鸡健康发育也同样重要,直接影响雏鸡成活率。若开食过早,则雏鸡食欲不足,容易损伤雏鸡消化器官,不利于雏鸡健康生长。若开食过晚,雏鸡体能消耗过大,身体虚弱,长速变慢,同样也不利于雏鸡成活和生长。最佳开食时间一般为雏鸡初饮后约2h左右,此时约60%~70%的雏鸡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觅食行为,此时为之提供一些营养丰富均衡、适口性好且易于消化吸收的全价饲料,能大幅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3 管理方面
育雏期的养殖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在管理过程应把握好以下要点。
3.1 合理控制温度
适宜的环境温度对育雏极为重要。一旦温度过高,雏鸡身体水分散失较快,易导致雏鸡虚脱、气喘、倦怠等,使其死亡率大幅增加。而温度过低时,雏鸡又容易挤在一团,相互堆叠、挤压,进而出现冻压死亡等情况。为此,对育雏期的养殖管理首先应合理控制温度。最适温度为刚出壳的雏鸡,温度应控制在35℃左右,之后每3天降低1℃,1月龄以后基本脱温,温度大体保持在20~24℃[1]。
3.2 合理保持湿度
10日龄以前的雏鸡,环境湿度应当控制在60%~70%,10d后,湿度保持在55%~60%。若舍内环境湿度不足,雏鸡身体水分散失快,卵黄吸收不充分,易导致雏鸡出现脱水,绒毛干脆、大量脱落,食欲不振,脚趾干瘪,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育雏室内湿度不足,环境干燥,还会出现扬尘现象,刺激雏鸡呼吸道黏膜,并诱发雏鸡产生呼吸道疾病,增加雏鸡死亡率。同样地,环境湿度过大,也不利于雏鸡生长,同时为某些寄生虫、细菌等的繁殖增长提供有利条件,易诱发曲霉病、球虫病等。
3.3 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由于雏鸡体温较高,代谢旺盛,呼吸快,因而容易使育雏室内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若不及时排除,不仅会影响雏鸡生长,而且还会诱发疾病。为此,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确保有害气体及时排除,并保持育雏室内的氧气含量,以满足雏鸡生长需要。同时,保持良好通风,还能帮助调节舍内温度[2]。
3.4 合理光照
育雏期光照应设置为出壳前3d,光照时长为23~24h/d;4~7d,光照时长为18h/d;7d后,光照时长为12h/d。
4 防疫技术措施
4.1 消毒
雏鸡出壳以前要彻底清扫育雏场地并进行消毒,再铺上垫料;饲槽、饮水器等用具应彻底消毒;育雏舍口应当设置消毒池,同时喷洒消毒液;消毒剂应选择低毒、高效、刺激小、适用性广的产品,每周消毒2~3次,带鸡消毒,保持垫料整洁干燥。
4.2 健全防疫制度
(1)制定场区管理制度。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杜绝外来人员参观生产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需换衣换鞋并消毒;饲养人员不得串棚或串舍,饲养用具不得离开本舍;定期开展灭蚊、灭鼠等工作。
(2)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如对1~7日龄的雏鸡,需在饮水中添加0.02%的多西环素或0.3%土霉素来预防鸡白痢;又如对不同的疫病应运用正确的免疫方法进行疫苗接种,马立克氏病采取颈部皮下注射的方法,禽流感、新城疫采取拌料饲喂或颈部皮下注射的方法,传染性法氏囊病采取滴鼻的方法等。
5 过渡期和放牧期的饲养管理与防疫
过渡期的饲养管理与防疫工作要点为购买脱温鸡苗,自由饮水,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帮助鸡只恢复体况;使用原场的育雏料与自由料作为过渡期饲料,连续饲喂3d;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生素,增强鸡只抵抗力。
放牧期的饲养管理与防疫要点为一是适时驱虫;二是做好安全防范;三是合理设置饲养密度,按30~50只/667㎡林地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