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对比观察
2018-01-18鞠俊玲
鞠俊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9月在丹东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 诊断符合201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1]。入选标准:①>55岁, 男女不限;②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均在6个月以上;③HBeAg阳性患者HBV-DNA>105拷贝/ml;④10 ULN(正常上限)≥ALT≥2 ULN, 总胆红素(TBIL)≤2 ULN;⑤初始治疗, 此前未接受过任何抗病毒治疗;⑥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备案。排除标准:①肝硬化/肝癌患者;②混合感染用丙、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者;③代谢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 嗜酒, 药物行肝损伤患者。患者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55~68岁, 平均年龄(62.3±7.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0019;规格:0.5 mg×7片/盒)进行治疗, 0.5 mg/次, 1次/d。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798;规格0.5 mg×7片/盒)进行治疗, 0.5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支持、对症辅助治疗。在治疗初始4周给予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ALT复常情况(复常率及复常天数)情况;治疗12、24、48周后的HBV-DNA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LT复常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LT复常例数分别为60例(100.0%)、60例(100%), ALT复常天数分别为(31.43±5.21)、(30.95±5.03)d, 两组患者的ALT复常例数和ALT复常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HBV-DNA转阴率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0.00%(24/60)、41.67%(25/60), 治疗 24 周后分别为 51.67%(31/60)、53.33%(32/60), 治疗36周后分别为55.00%(33/60)、56.67%(34/60), 治疗48周后分别为68.33%(41/60)、68.33%(41/60);两组患者治疗12、24、48周后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发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006 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我国1~59 岁人群 HBsAg携带率为 7.18%[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根本[3]。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HBV, 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 达到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细胞癌(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4]。目前,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等[5,6]。恩替卡韦具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已被作为抗HBV的一线药物[7]。恩替卡韦是鸟嘌呤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代表, 其优点为起效快、抗病毒作用强、毒副作用小, 临床耐药性低[8]。恩替卡韦的作用机制为进入人体后, 通过磷酸化作用转化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 与HBV多聚酶结合, 阻止HBV多聚酶与其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酸结合, 进而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 包括酶的启动、mRNA逆转录副链的形成、HBV-DNA正链合成异常。对于核苷初治的患者, 恩替卡韦治疗2年的HBV-DNA转阴率可达到91%, 而只有3%发生病毒学反弹。HBV-DNA和HBeAg转阴率是评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重要指标, 也是抗病毒治疗停药的必需指标。
综上所述, 不同来源的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转氨酶复常天数及HBV-DNA转阴率无明显差异, 提示临床可以选择原料充足、价格低廉的药物广泛应用, 以降低医疗费用。但是清除HBV、实现乙型肝炎治愈仍是未来追求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