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及其改进措施研究
2018-01-18刘翔飞
刘翔飞
高血压危象属于一种特殊的临床现象, 主要是指高血压患者在负性诱因下短时间内出现血压升高现象, SBP>200 mm Hg(1 mm Hg=0.133 kPa), DBP>120 mm Hg。高血压危象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面色苍白、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及心动过速等临床表现, 病情凶险, 且发病急, 若抢救不及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分析了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接受改进急诊抢救措施的临床效果, 现将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8.11±2.75)岁;高血压病程4~33年, 平均高血压病程(15.92±6.13)年。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 年龄61~77岁, 平均年龄(68.14±3.14)岁;高血压病程4~34年, 平均高血压病程(15.89±6.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研究对象均>60岁, 有明确高血压史,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语言障碍及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情观察、病史了解、吸氧、快速降血压及用扩张血管药物等常规急诊抢救。观察组实施改进的急诊抢救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①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立即转入监护室, 协助其取半卧位, 实施面罩吸氧, 呼吸道保持通畅, 每间隔5 min对其血压进行一次测量, 建立静脉通路, 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患者疾病史、血压升高的相关因素、日常降压情况进行询问、了解, 尽快安排患者接受血液生化检查、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评估患者靶器官受损状态。②个体化的降压方案。对于仅为高血压危象患者或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降压目的设定为<150/90 mm Hg, 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同时舌下含服或口服卡托普利;对于合并老年糖尿病并发肾病(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者, 降压目的设定为<140/90 mm Hg, 需要以患者具体血压指标为依据, 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确保患者治疗1 h内将动脉血液下降幅度在20%~25%范围内, 经药物干预后患者血液恢复稳定, 血压在140/90 mm Hg左右时需要口服用药维持。口服剂量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情况及平时口服剂量而定。尽量在治疗初始24~48 h内将患者血压水平恢复至目标水平。用药期间, 若患者有呼吸困难现象, 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 帮助其呼吸通畅;对于颅内压上升明显者, 立即静脉滴注浓度为20%的甘露醇;对于出现惊厥现象患者可立即给予安定、苯巴比妥钠镇静。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急诊救治前后, 详细记录两组SBP、DBP指标变化情况, 并以此比较急诊救治效果。急诊救治后, 患者SBP降低≥40.0 mm Hg、DBP降低≥20.0 mm Hg, 视为显效;患者15.0 mm Hg≤SBP降低<40.0 mm Hg、7.5 mm Hg≤DBP 降低 <20.0 mm Hg, 视为有效;均不满足上述标准者, 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诊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23例、所占比例为67.65%, 有效8例、所占比例为23.53%, 无效3例、所占比例为8.82%, 总有效率为91.18%(31/34)。对照组显效12例、所占比例为35.29%, 有效12例、所占比例为35.29%, 无效10例、所占比例为29.41%, 总有效率为70.59%(24/3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急诊救治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急诊救治前 , 观察组 SBP为 (238.11±2.15)mm Hg、DBP为(124.11±2.09)mm Hg, 对照组SBP为(237.05±2.22)mm Hg、DBP为(122.98±2.11)mm Hg。急诊救治后, 观察组SBP为(143.03±4.09)mm Hg、DBP为 (90.25±2.48)mm Hg, 对照组SBP为(203.08±4.11)mm Hg、DBP为(111.34±2.61)mm Hg。急诊救治前, 两组SBP、DBP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救治后, 两组SBP、DBP均较本组急诊救治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高血压危象是急诊科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危重症, 发作时SBP可>200 mm Hg, DBP>115 mm Hg, 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情凶险等特点, 患者有剧烈头痛、视力障碍、精神异常、视力障碍、神经系统异常改变等现象, 严重患者可见抽搐、昏迷症状[3-5]。高血压危象患者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可累及机体内多重要脏器, 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死亡率增高[6], 所以临床救治主要以快速降低患者血压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为主要原则。
在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 不能单纯盲目对患者进行快速降低血压指标为目的, 因为患者动脉血压水平若在短时间内过度下降, 可一定程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患者出现脑部缺血现象[7,8], 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应以患者个人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救治方案,确定患者科学的降压速率、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等, 确保在恰当的时间内将患者血压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从而实现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目的[3]。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急诊救治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救治措施,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70.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诊救治前,两组SBP、DBP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救治后, 两组SBP、DBP均较本组急诊救治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在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救治过程中, 改进后的措施应用效果更为理想。改进的急诊救治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急诊救治流程的改进。对患者急诊救治流程实施规范化管理, 进入监护室后尽快对其病史进行了解, 然后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治方案。另外, 由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救治过程中, 随着血压的不断下降, 需要大量的氧气供给, 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给予吸氧干预, 强调氧疗的重要性。②降压药物种类的改进。在患者急诊救治时, 首先需要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 为其静脉滴注降压药物, 这是因为该类患者病情变化急、猛, 口服用药降压效果一般, 不利于病情控制[9]。并且用药时, 针对不同合并症患者给予相应处理,在帮助患者平稳血压的同时, 还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③降压目标的改进。以往对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抢救时, 是将患者现在血压降至正常血压水平, 而改进后将降压目标主要是先将血压控制平稳状态, 随后逐步稳降血压,并且不同合并症患者的血压目标也有差异[10]。改进的急诊救治措施具有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 在降低患者血压指标的同时, 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减轻了血压急剧变化对靶器官造成的损害, 也降低了临床死亡率。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接受改进的急诊抢救措施, 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临床推广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