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狂犬病和伪狂犬病区别与防控
2018-01-18范秀杰
范秀杰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1 狂犬病
本病俗称 “疯狗病”, 又称 “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接触性传染病,以神经紊乱,不停咩叫和性欲亢进为主要特征,羔羊口唇溃疡,吞咽困难,最终发生麻痹死亡。
1.1 病原与传染
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体内的神经组织,特别是海马角、小脑等中枢神经细胞,唾液腺是主要排毒途径,经呼吸道和口腔途径感染给其他羊。该病毒不耐高温,低温可存活很长时间,患病动物是传染源,蝙蝠是狂犬病毒宿主,羊和患病动物接触 (唾液和污染物、喷嚏气雾,尤其咬伤)均可感染。
1.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长,20~60d,具体由被感部位而定,距中枢神经越近,发病越早。羊患本病与其他家畜的症状的不同点是基本没有兴奋期,只在病初出现很短的兴奋,如不安、鸣叫、前肢趴地,往其他羊背上趴等。随后出现起卧异常,性欲亢进,好爬跨其他羊,经常打喷嚏,不停鸣叫。常自咬身体表面,甚至将皮肤咬烂,好和其他羊角斗,伸头露齿,母羊咬自己羔羊,公羊性欲非常亢进,不停追逐母羊。病至后期出现后肢麻痹,卧地不动。病程一般为 3~5d,有的可拖到一周[1]。
1.3 病理变化
尸体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多以消瘦、有伤口 (咬伤、裂伤)为主,并伴有口腔黏膜、咽喉黏膜充血、糜烂。实验室检查可在脑内神经细胞的胞浆内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1.4 与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狂犬病羊身上多处有被咬伤史,病羊兴奋并伴有攻击行为。无皮肤瘙痒症状。没有季节性,不呈地方性流行。也可通过实验室方法进一步诊断区别。当病羊出现神经紊乱、反射兴奋增强,咬伤或被其他动物咬伤时,先留观或扑杀,然后无菌操作,采用病料进行包涵体检查和病毒分离鉴定等诊断,加以确诊。
1.5 防控措施
若发现本地区有狂犬病存在,应防患于未然,提前对羊群注射狂犬病疫苗。若发现羊被犬咬伤,应严格消毒并立即注射狂犬病血清。按说明书给予足够剂量和注射次数。羊场内禁止放养犬、猫等动物,并设围挡防止外犬入内。对场外护家犬进行隔离饲养,注射狂犬病疫苗免疫。病死或阳性羊做无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2]。
2 伪狂犬病
本病又称 “奇痒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体表局部奇痒和神经紊乱为特征。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系统,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狂犬病,后经证实,本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故以 “伪狂犬病”命名,以示区分。以冬、春二季发病为最多,呈地方性流行。
2.1 病原与传染
病原属DNA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属,呈球形,对外界抵抗力强,能在常温下存活30d,患病动物尸体尤其中枢神经组织中都能找到病毒,病羊的发痒处皮肤和唾液均有传染性,自然感染多以野生动物为主,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鼠的尸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及交配,也可由哺乳、胎盘垂直感染。放牧羊群多以接触野生动物病尸而感染发病。笔者曾见到一农户 (深山独居户),先是鼠病死,后是山羊病死,经确诊为羊伪狂犬病。
2.2 症状
病初羊只精神沉郁,不思饮食,口流清涎,眼浮肿流泪,严重时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废绝,磨牙,下颌咬肌处肿胀、奇痒,用后蹄蹬头部,用头摩擦发痒处,若肿胀发痒处在颈下时,羊常勾头啃咬痒处,直至啃得被毛脱落,皮开肉烂。病到后期,兴奋不安,无目的到处乱跑,最后倒地呈游泳状,很快死亡。剖检:心外膜有出血点,伴有广泛的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坏死[3]。
2.3 防控措施
发现确诊病例,应淘汰深埋、消毒,防止疫情扩散,对受威胁羊只进行伪狂犬疫苗注射,保护期一年,效果可靠。通过血清学试验检出阳性羊只及时淘汰,净化羊群,消除本病。平时做好羊场防疫和消毒,消灭鼠害等一切传染源,同时也要控制外菌入侵,确保羊群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兆武.羊狂犬病的诊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2):29.
[2]李树讯,程子兵.羊狂犬病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4,38(2):48.
[3]朱秀乾.羊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制[J].当代畜牧,2016(2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