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山州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考
2018-01-18李庭贵宋瑞瑚
李庭贵 宋瑞瑚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局 云南 文山 663000)
1 文山州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沼气功能已从过去单一生活型扩展到目前的生活生产型,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几大领域有效地统筹起来,既提供了清洁能源做燃料,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领域的共赢。沼气项目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紧推进,2010~2016年,文山州农业部门总计投入资金4 474.9万元,建设完成了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82口、规模化大中型沼气14座,基本解决了文山州每年畜禽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水34.56万m3、粪便处理40.7万吨、固体废弃物1.43万吨,减少了人畜粪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大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废水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三沼”的综合利用为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改善土壤有机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
2 存在问题
2.1 国家政策调整,后续资金不足,农村沼气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2015年后国家能源建设转型升级和投资政策调整,农村沼气缺少后续投入,沼气池后续服务失去保障,造成已经建成的沼气池无法持续发挥效益,前期财政资金投入浪费巨大。二是对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投入研发资金不足,沼气池的作用依然为单一的生活型,没有充分体现沼液、沼渣在农业种养殖中的经济价值。
2.2 非正常报废沼气池急速增加。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缺乏劳力和沼气使用管理知识,无能力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维护,出现使用率不高,闲池、废池偏多。据调查,目前文山州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率不到30%。
2.3 供给侧结构改变,畜禽养殖方式转变,家家户户养猪、养牛的局面不复存在,畜禽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
2.4 国家对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效益低下,服务人员收入得不到持久、稳定的保障,沼气技工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流失量大。目前,文山州已建的564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运行效益较好的2个,能正常运转的已不足10个。
2.5 农村沼气技工的流失,使得文山州沼气池建、管、用脱节,日常维护困难,加上农村电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使用,农民对沼气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
3 思考和建议
3.1 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沼气维修和服务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沼气池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村沼气池虽然不再作为民生工程项目实施,但可以采取省级财政适当补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一定服务经费,保障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正常运转,为沼户继续提供日常服务。避免放任自流,使得辛辛苦苦建立沼气服务体系“人散、线断、网破”,造成历年投入的大量建设资金损失浪费。
3.2 改变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由一家一户型向适度集中、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转变,满足部分养殖、种植大户对沼气建设的需求,把沼气发展重点放在规模养殖户小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变“全面撒网”为“集中财力做强大”,解决发酵原料和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建而管用。
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使用沼气的用户给予一定奖励。各级人民政府应树立“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节能减排、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沼气户给予一定的现金或者其他奖励。
3.4 增加“三沼”综合利用研发资金,提高“三沼”利用率。以建设文山州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文山绿色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发展建设沼气工程为纽带,将能源、农技和畜牧技术有机结合,增加“三沼”综合利用研发资金投入,开展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样板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以种养为基础的生态农业,通过“畜禽—沼—果”、“畜禽—沼—蔬”、“畜禽—沼—粮”等模式,做到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有机废物还田利用,提高果(蔬、粮)产量及品质,增加沼户收入,同时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作为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