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加气道三维重建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01-18王博
王博
(河南省周口市儿童医院 影像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急重症之一,以1~3岁儿童最为多见,患儿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可能因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对患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早期诊断,及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1]。但当前对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方式。以往临床上常用的X线检查,由于其重叠影像,对非金属类异物难以显示及准确定位,且分辨率较低,对肺透亮度改变不敏感,当支气管异物引起的间接表象不显著时,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影响诊断的有效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三维重建技术也逐渐运用成熟,因其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及安全等优点,临床上已逐渐得到认可。为进一步探究MSCT加三维重建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效果,本院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实施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诊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中男29例,女21例;患儿年龄跨度6个月~10岁,中位年龄5岁;病程跨度1 d~2个月,平均病程(18.3±11.7)d。临床表现:呛咳14例,喘息24例,通气不畅21例,咳痰13例,咳血7例,呼吸困难18例,发热17例。其中42例有异物吸入史。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②患儿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影像学检查禁忌患儿 ;②精神障碍患儿 ;③严重脏器合并症及恶性肿瘤患儿。
1.3 方法
对患儿行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pirit多层螺旋CT机实施扫描。扫描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对患儿非扫描部位进行保护处理。对于检查不配合的患儿,需给予患儿0.5 ml/kg水合氯醛(10%)于检查前30 min口服作镇静处理,待患儿至睡眠状态时对患儿膈顶到颌下部位进行扫描。相关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00~120 kV,管电流30~40 mA,层距1.4 mm,层厚3 mm,时间0.33 s,视野180 mm,矩阵512×512。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实施三维重建处理,重建层厚1 mm。实施最小密度投影、多层面重建、CT仿真内镜及容积再现等方式处理,对气管、支气管重建,使气管、支气管及肺野组织结构清晰显示,从而多角度、多轴位显示异物状况。检查后由影像科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出现争议时交由上级医师诊断。检查结束后对患儿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出异物,并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作为本次检查的参照标准。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结果;②分析总结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影像学表现状况;③分析总结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检测结果。以X线显示为阴性异物(CT值为0~80 HU)为中等密度,以X线显示为阳性异物(CT值>80 HU)为高密度[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结果
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患儿异物位置为:左侧支气管19例,右侧支气管26例,支气管及分叉部位5例。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检测异物部位与之相符,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0%。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异物性质为:玉米6例,坚果22例,豆类7例,水果及蔬菜5例,骨块7例,其他3例。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检测骨块为高密度骨性异物,其余异物均为中等密度,定性诊断符合率为100.0%。
2.2 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检查影像学表现状况
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仅2例患儿出现运动伪影,但不影响诊断过程。图像中存在中等密度43例,高等密度7例。图像类型:类三角形15例,短管形6例,环形2例,柱形8例,半圆形7例,不规则12例。间接征象:肺炎4例,肺气肿10例,肺不张3例,胸腔积液1例,纵膈气肿2例。
2.3 采用后处理技术检测异物的结果
患儿实施最小密度投影检出异物38例,检出率为76.0%;实施多层面重建检出异物48例,检出率为96.0%;CT仿真内镜检出异物37例,检出率为74.0%;容积再现检出异物25例,检出率为50.0%。实施多层面重建技术对异物检出率较最小密度投影、CT仿真内镜、容积再现技术检出率明显升高(χ2=8.306,P =0.004;χ2=9.490,P =0.002;χ2=26.839,P =0.000)。
3 讨论
气管、支气管异物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多在小儿中发生,且2岁以下儿童发生率可达75%[3]。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常引起患儿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发热、咳痰及咯血等症状,如不能准确诊断并及时取出异物,将引发肺气肿等多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儿窒息死亡[4]。因此,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至关重要。目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仍然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式,需要对患儿实施麻醉,易引起麻醉意外、喉水肿等多种并发症,且技术难度高,风险大,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以往多采用的X线和平片无创影像学检查,虽基本可诊断高密度不透X线的阳性异物,但对于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密度的可透X线的阴性异物检查显像效果不佳,只能显示异物的间接征象,很难显示异物的直接征象,对于一些症状、体征不典型的患儿极易漏诊、误诊[5]。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MSCT三维重建技术也逐渐运用成熟,因其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及安全等优点,临床上已逐渐得到认可。该技术可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准确定位异物,且可通过异物密度辅助异物定性诊断,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为异物取出过程提供参考。
MSCT三维重建技术包括最小密度投影、多层面重建、CT仿真内镜及容积再现等。实施MSCT检查时操作较为简单、快捷,并且不受纵膈摆动影响,更便于诊断单侧支气管异物。而实施气道三维重建技术时,多层面重建可获得气道多层面立体图像,便于了解气道解剖结构及形态状况;实施最小密度投影、CT仿真内镜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可进一步了解异物密度影、异物周边状况,为异物取出过程提供支持[4]。此外,该检测方式还可获得间接征象,可进一步辅助患儿治疗过程。但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时存在辐射,辐射剂量大时将引起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需采取低剂量扫描,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6-7]。
本研究中应用的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与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符合率均为100.0%,与高丽群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戴俊等[9]的研究表明,MSCT三维重建诊断为3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异物定位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0%。进一步说明了该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方面更具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中运用MSCT加气道三维重建可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且可通过检查结果辅助患儿治疗过程,临床运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