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肝胆结石的效果分析
2018-01-18胡世国
胡世国
肝胆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体内结石病, 主要是指肝胆系统的结石, 其发病与胆汁滞留、寄生虫感染及胆道细菌等因素密切相关[1], 发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寒战、发热、黄疸、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手术取石是当前治疗肝胆结石的常用治疗手段, 传统开腹取石术对机体的胆管及周围组织的损害比较大, 极易导致胆道出血、胆瘘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肝胆结石的效果, 以期为肝胆结石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指导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肝胆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4例。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9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1.38±9.54)岁;单发28例, 多发36例;结石直径8~35 mm, 平均直径(22.46±4.93)mm。对照组中男36例, 女28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1.35±9.55)岁;单发27例, 多发37例;结石直径8~35 mm, 平均直径(22.42±4.91)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予以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 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麻醉完成后建立CO2气腹,压力设置为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 分别选择患者的右腋前线肋缘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剑突下、脐部下缘作为四孔穿刺点, 然后将5、5、10 mm的Trocar置入, 在腹腔镜辅助下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了解结石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 确认无误后完整取出结石, 并使用弯钳对胆囊三角进行游离, 使用弹簧钳对胆囊进行牵引, 将结石所在部位充分暴露处理, 以加压冲洗的方式冲洗。结石位于肝外胆管内患者应尽快取出, 结石位于胆总管者应向将管道切开然后再取出结石;若结石较大、较硬可先以气压弹道碎石术将其击碎后取出;若结石槽为泥沙样及膏状, 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在将其取出;结石位于肝总管及胆总管上段者可通过对肝管壁或胆总管进行推挤, 将胆管内结石推挤到合适部位再将其取出。在腹腔镜辅助下观察取石效果, 待满意后予以留置T管、常规冲洗和抗感染、腹腔引流管等处理。
1.2.2 对照组 予以传统开腹碎石术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 麻醉结束后于患者的右肋缘下行一长约10~15 cm的切口, 将无关器官和组织进行游离、分离, 将肝胆总管充分暴露, 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确认无误后完整取出结石。其余取石操作与观察组一致。确认取石满意后从胆总管的切口将输尿管镜置入用于连接冲洗液。手术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区域进行冲洗, 予以留置T管、常规冲洗和抗感染、腹腔引流管等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T管拔出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T管拔出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2.17±5.58)、(77.38±10.98)ml;手术时间分别为 (63.64±10.42)、(94.18±11.84)min;T管拔出时间分别为(13.20±4.64)、(21.38±4.98)d;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39.54±6.65)、(51.54±9.83)h;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T管拔出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9%(3/64), 其中胆道出血2例, 腹腔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9%(11/64), 其中胆道出血5例, 腹腔感染4例, 胆瘘2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 在肝胆结石的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开腹取石术需在患者的右肋缘行一个长约10~15 cm的切口, 出血量较多, 创伤较大, 且开腹手术还会干扰患者腹腔内正常的器官或组织, 导致创口周围的血供受到影响, 且创口的渗液及出血会积聚在腹腔内, 聚积的液体会对术野造成影响, 需要一定的时间对血液进行清理, 增加手术的难度[3,4]。而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以微创的形式进行手术, 可大大减小手术的切口, 不会对创口周围的血供造成影响, 减少创口出血, 从而减少聚积的血液对术野的干扰, 使手术医师能更清楚的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有利于术者更精准的碎石、取石, 提高了取石的效果[5-7]。通过腹腔镜辅助可直达手术区域, 避免了手术操作对周围无关器官组织的影响, 减轻了患者的应激反应[8,9]。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T管拔出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与传统开腹碎石术相比, 在肝胆结石患者中施以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 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 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向华, 黄攀科, 杨军, 等.腹腔镜微创治疗对肝胆结石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16(11):1119-1122.
[2] 黄诗栋.腹腔镜下微创碎石术治疗肝胆结石的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1):46-49.
[3] 李发根, 陈志豪, 刘艺辉.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4):1773-1775.
[4] 黄乃鹏.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体会.当代医学, 2015, 21(34):56-57.
[5] 罗文勇, 李振亚, 林永平, 等.76例肝胆结石腹腔镜微创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7):72-73.
[6] 谢清贵, 苗雄鹰, 王群伟.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 13(2):98-101.
[7] 王雨龙, 向证文, 谭燕, 等.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微爆破碎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效果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11(1):152-154.
[8] 徐吉良.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27):18-19.
[9] 朱冬辉.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临床效果分析.大家健康旬刊, 2015(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