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18-01-18石丽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4期
关键词:丁苯血小板有效率

石丽娜

作为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疾病,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都很高,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危害。当前存在一种被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 即溶栓治疗,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进行此项治疗, 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的患者会因为病情延误导致症状恶化, 从而演化成进展性梗死[1-5]。本文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在众多实例中发现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对治疗效果也做出整理归纳,希望对同行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皆在发病72 h内住院治疗。其中女65例, 男35例,年龄54~69岁, 平均年龄(65.0±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会议上提出的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无急性脑梗死病史, 且在本次发病后无后遗症, 脑干梗死不包括其中;患者入院前未接受治疗, 均为首次治疗。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次, 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次, 1次/d, 口服, 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次, 2次/d。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口服。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血栓药物, 同时控制原发病, 连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具体判定标准参考文献[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20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日常锻炼减少, 饮食不平衡, 往往容易引起脑梗死, 并且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 急性发病率越来越高, 因此脑梗死亡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7-11]。年轻人生活压力增加, 作息不规律, 饮食不科学, 导致现在的发病群体越来越趋向年轻化,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发现脑梗死症状后要及时进行就诊治疗, 以免病情延误。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对自由基和阻止过氧化反应的治疗, 从而起到对脑细胞以及缺血半暗带的保护, 最后使病情得到缓解。相关诊断标准明确指出, 患者在2 d内未发现其他症状后, 可以使用一些抗血小板药物来减小对身体机能的伤害程度, 并且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具有很大功效。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这两种药物能够在血栓呈现升高趋势时有效降低血液中的浓度胶原,抗血小板凝聚, 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12-17]。其次, 对于患者血管中合成酶以及生理对抗剂的合成, 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 因此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血小板的凝聚以及血栓的防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 对于患者体内的活性酶以及相关复合物的活化有促进作用, 对于血小板的凝聚能够产生对抗性, 通过对一些元素的释放能够阻挡血小板的强化, 从而达到抗击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对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示了很好的抗血栓活性,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 其联合运用能多途径的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更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或扩展, 为内源性纤维溶解的发生延长时间, 改善血流变的状态, 减慢血小板的聚集速度, 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使血液流动更舒畅, 来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 增加缺血半暗带的供血, 以此起到改善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15例, 显效20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 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应用。

[1]方敬献, 杨朴, 赵学廉.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8(4):76-77.

[2]彭守仙, 郭红, 杨柳一, 等.丁苯酞与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9):125-126.

[3]李琬.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8):99-100.

[4]张洁茵, 官全生.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学, 2017, 18(3):18-19.

[5]吴泽文.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中国药业, 2016, 25(10):43-45.

[6]柳志一.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7, 26(2):197-199.

[7]王红旭.丁苯酞联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6, 14(5):52-53.

[8]戴海琳, 王丽, 王彦珍, 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33):95-97.

[9]孔德强, 魏向东, 王建桥, 等.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 36(4):359-363.

[10]孙瑜.丁苯酞联合降纤、抗血小板多靶点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吉林大学, 2010.

[11]王汉军, 仲伟斌.运动诱发电位联合NIHSS评分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医学信息, 2015(29):30.

[12]朱远群, 谭双全, 阮海林.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广东医学, 2010, 31(12):1607-1609.

[13]奚继明, 张江涛, 杜海松.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1):73-75.

[14]韩培显, 路长安, 胡守喜.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1):59-61.

[15]黄瑞, 张晓天, 毕国荣.丁苯酞联合尤瑞克林治疗中度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 19(5):580-583.

[16]吴学良, 刘特炯, 陈勋, 等.尤瑞克林、丁苯酞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23):50-52.

[17]闫洪娟, 张颖, 李丽, 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72-74.

猜你喜欢

丁苯血小板有效率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很有效率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