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越冬和初春期常见鱼病及防控方法
2018-01-18王红卫岳益超
王红卫,黄 桦,岳益超,曹 卢
(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常州 213017)
每年11月以后,江苏南部地区水产养殖动物逐步进入越冬状态,由于冬季水温较低,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流行性病害,不少养殖户因此放松了对塘口的管理,或者在引种等过程中不加注意,导致个别塘口冬季大量死鱼或者开春病害频发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作者结合苏南地区生产实际,对越冬及初春期常见水产养殖疾病及其防控方法进行介绍,供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1 冬季冻伤
1.1 发生情况
苏南地区大部分养殖鱼类属于温水性鱼类,当池塘水温下降到1℃时,鱼类开始进入麻痹状态,当水温降低到零下3℃时,大多数鱼类会造成冻伤直至死亡。该情况主要发生在水较浅、又突遇强冷空气的池塘。
1.2 解决对策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低温来临前及时加注外源水,将池塘水深提高至少1.5 m以上,但要注意加注外源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如一次性加水过多,会导致池塘水温变化过快,引起鱼类应激性反应,低温到来后反而加剧死亡。
2 冬季缺氧
2.1 发生情况
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较弱,池塘溶氧性较差。遇极度低温天气池面结冰,尤其是高密度囤鱼的小面积池塘,容易造成冬季鱼类缺氧,严重的导致大批量死亡。
2.2 解决对策
首先严格控制囤鱼密度,一般不要超过600 kg/(667 m2·m)。其次,需要预防池面结冰。在极寒天气,可以在晚上将叶轮式增氧机或其他推水设备开启,让水面保持流动而无法结冰。对于已经结冰的池塘,可将沿池埂四周3 m内的冰面凿破,确保氧气能够进入水中。同时还要预备化学增氧剂,一旦发现鱼类缺氧上浮,及时撒用增氧剂救急。
3 冬季药残慢性中毒
3.1 发生情况
越冬期间,部分养殖塘口尤其是深水塘,草鱼、青鱼等中下层鱼类出现在水面上层异常游动的现象,严重的会出现批量死亡,甚至延续整个冬天。死亡的鱼类偶尔体表和内脏器官伴有少量点状出血,肝脏呈肿大状。一般无法分离到优势致病菌株,养殖户经常会误认为被投毒了。
3.2 原因分析
如果出现以上类似现象,建议调查养殖户入冬前用药记录,一般是杀虫、杀菌类药物(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类药物尤为常见)使用时间较晚,使用时水温较低,或者是超剂量使用,造成大量药物残留在池塘底部,无法及时分解,在越冬期间对中下层鱼类造成毒害作用。
3.3 解决对策
入冬前,在10月上、中旬选择晴好高温天气,提前使用杀虫、杀菌药物各1次,然后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降低11月往后病原微生物感染概率。低水温情况下,坚决不使用药物杀虫。如果已出现中毒迹象,及时抽取底层水进行换水,如无法缓解,建议将鱼换塘养殖或者及早售卖。
4 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多种疾病
4.1 发生情况
冬季经长途运输或多次转塘的鱼类(尤其是用于垂钓的成鱼),在开春后(3—4月)发生大批量死亡。死亡鱼类主要表现出水霉、表皮溃疡、竖鳞、赤皮、烂鳃、细菌性出血等多种病症,可以从病鱼体内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等多种致病菌株。
4.2 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症状可重点调查养殖户发病养殖品种的运输与转塘记录。一般是由养殖品种在捕捞、长途运输、下塘过程中,鱼体机械性损伤。同时,由于冬季鱼类不进食,经过整冬消耗,身体免疫力大大下降,进而导致水温上升后被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并发症。
4.3 解决对策
4.3.1 短距离运输 放养时建议就近选择放养对象,尽量避免超过3 h的长途运输。
4.3.2 拉网锻炼 放养对象要选择经过拉网锻炼捕捞的,尤其不能选择干塘捕捞的。干塘捕捞对鱼的体表损伤程度大,容易造成后续微生物感染大量死亡。
4.3.3 选择合适的运输季节 如果是长途运输,建议选择在池塘水温达到10~12℃的初春为宜,运回下塘后经适当调整即准备开食。
4.3.4 消毒 养殖对象经长途运输后,不宜马上用氯化钠或高锰酸钾浸泡消毒,因为养殖户经常用量把握不好,容易导致鱼类应激反应加重死亡。一般建议鱼种下塘后2~3 d,待适应池塘环境后,用硫醚杀星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并帮助鱼体收敛体表伤口,预防水霉病及一系列细菌病。
4.3.5 提早开食 在水温达到12℃以上即隔天少量投饲。这阶段维持有10 d左右(根据每年天气情况有所变化),可能会有少量饲料浪费,但这样可以尽快帮助经越冬消耗的鱼类补充有效能量,从而增加鱼体免疫抵抗能力。
4.3.6 调好水质 开春保持良好池塘水质,良好的藻相与菌相会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减少致病菌与鱼体的接触,降低发病概率。
4.3.7 疾病治疗 如果已经暴发疾病,除提早开食外,可用8%溴氯海因0.2~0.3 g/m3全池泼洒消毒,开食正常后,再内服抗生素药物一个疗程,抗生素种类的选择根据药敏试验确定,并及时捞取塘内死鱼。
5 池塘环境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及并发症
5.1 发生情况
3—4月在水温达到12~25℃时,是寄生虫疾病的第一个高发期。常见寄生虫有斜管虫、车轮虫、锚头鳋、纤毛虫等。同时还会伴有细菌性鳃出血、烂鳃、细菌性烂尾等症状。
5.2 原因分析
此类病害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养殖池塘水体生态环境较差,塘内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过高,另一方面鱼种放养密度过大,同时刚开春鱼类开食不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导致。寄生虫感染后,对鱼体体表和鳃等表面造成破坏,进而引发多种细菌性感染,出现烂鳃、烂尾、体表出血等症状。
5.3 解决对策
此类疾病生态防治是关键。开春后要尽力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池塘水色控制在黄绿色、油青色、茶褐色为佳,确保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25 cm以上,透明度过大可采取施肥或补充单胞藻素的方法降低,过小可采取换水、使用净水剂的方法。pH值控制在6.5~7.5,过低用生石灰,过高则加注新水,或使用超能菌等有益微生物。另外,水温达12℃以上后,每20 d使用1次有益微生态制剂、强氧化性改水剂调水,建立优势藻相,并确保氨氮低于0.3 mg/L,亚硝酸盐低于0.1 mg/L。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水体环境很好,要尽量减少杀虫、杀菌药物的使用,避免破坏藻相菌相平衡。如果已经发生病害,杀虫药物使用时机也很重要,一般镜检时20倍镜同一视野下达到10个以上寄生虫时再使用。而且杀虫药物不能用作预防,否则只会增加寄生虫的抗性,以后再想杀就更难了。常见寄生虫病杀灭方法如下。
5.3.1 斜管虫、车轮虫病 使用40%的甲醛溶液,按20~30 mL/m3水体用量全池泼洒,或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0.5·0.2 g/m3水体用量化水全池泼洒。
5.3.2 锚头鳋病 使用90%晶体敌百虫,0.3~0.5 g/m3水体用量全池泼洒。
5.3.3 固着类纤毛虫病 使用硫酸锌溶液3 g/m3水体用量全池泼洒。
如果伴有细菌性并发症的,需遵循先杀虫,再杀菌,最后调水的原则,同时内服抗生素。外用药每个步骤间隔2 d左右。杀菌药物可选择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溴氯海因、戊二醛等,优先考虑二氧化氯和碘制剂。抗生素种类则通过药敏试验确定。
6 病毒性疾病
6.1 发生情况
开春主要危害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鲤春病毒病、疱疹病毒病等。其中鲤春病毒病流行水温在12~18℃,主要危害鲤科鱼类。疱疹病毒病流行水温在18~27℃,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病毒共有3个亚型,主要危害锦鲤、鲫鱼。病毒性疾病一旦感染很难治疗,病死率经常高达80%以上。
6.2 解决对策
病毒性疾病目前并无特效治疗药物,需以预防为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防控。
6.2.1 清塘 冬季对养殖池塘进行干塘清淤,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对池底淤泥进行翻塘曝晒,这一步骤对养殖多年的老塘口和往年发过病的塘口尤其重要,养殖户切莫忽视。
6.2.2 避免引进病毒 避免从病毒性疾病高发区引种,有条件的可以事先送至病防机构检测,以保证苗种不带毒。
6.2.3 科学放养 科学调整养殖结构,放养时适当降低同品种的养殖密度,与其他品种进行混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6.2.4 调好水质 养殖前期尤其注重水质调节。
6.2.5 提高免疫力 4月上中旬,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甘草素等免疫增强剂,以提升鱼体抗病毒能力,10~15 d一个疗程。
6.2.6 安全用药 一旦发生病毒性病,尽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环境(水温、水位等),勿添换水,以减少鱼体应激性。可采用温和性杀菌剂全池泼洒1次,预防细菌性疾病并发症。切忌多次、重复用药治疗,这样反而容易加重鱼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