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2018-01-18蔺小梅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白僵菌玉米螟行距

蔺小梅

(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凌海 121200)

1 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引进与示范

为推进项目区玉米全程机械化速度,降低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在项目区引进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东单系列、丹玉系列、良玉66、良玉99、辽单575等,并在项目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2 玉米免中耕长效肥料分层侧深施技术示范

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中耕施肥机具配套不足,玉米一次性施肥正逐渐成为生产中的一种主要方式。选择具有分层施肥、侧深施功能的玉米精量播种机(2BMZF-2),种肥深度5 cm、底肥深度12 cm,种肥横向间隔5~7 cm,防止烧苗。种肥结合播种施入,每亩施用磷酸二铵7~8 kg;底肥结合整地起垄后或播种前施入,每亩施用50 kg,选用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含量在45%以上。

3 生物炭基缓释肥施用技术示范

炭基肥采用辽宁金和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炭基玉米专用肥专用肥,50 kg/亩,生育期内不追肥,播前整地,深度12~15 cm,精量播种,行距55~60 cm。

4 玉米标准化垄作栽培技术示范

玉米是靠群体达到增产的目的,所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实践表明,在稳定单穗粒重或稍有减轻的条件下合理密植(种植密植玉米品种)是今后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发展趋势。但垄距不合理(过小),种植密度的增加使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发生了改变,造成个体间竞争加剧,植株间相互遮阴,田间郁闭,导致中下部叶层的光照条件下降,叶片早衰,群体光合能力降低。

通过调整玉米的株距、行距来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及调控群体的生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行距可以改善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微环境,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和作物产量。目前生产上玉米种植的行距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就辽宁地区而言,玉米栽培垄距多为50~55 cm,多数地区的行距偏小,致使产量受到影响。形成原因主要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成了独立的生产单位,出现“挤垄”现象,致使垄距变小。

标准化垄作即垄距60 cm的栽培方式,该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操作容易、不增成本、应用灵活等优点,采用标准化垄作栽培技术,一是可操作性强。该方式完全不改变常规的等行距垄作状态,不改变作业方式,不需新增农机具。既可完全实行全程“垄作”,也可“垄播平管”,又可以“平作”。二是符合生产实际,容易推广。垄作在东北地区一时还难以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等行距做垄是土地耕翻后农户间计量面积的最好办法。三是适合机械化。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大势所趋。另外,当前生产上出现了垄越种越小的现象,小垄距与拖拉机轮距的不配套,产生了播种时压苗眼,化学除草和中耕等环节压苗、压垄帮等问题。实行标准化垄作可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

5 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

为了实现玉米密植栽培机械化,将围绕机械耕整地、施肥与播种、中耕深松及施肥、机械收获等内容,提出玉米高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及机械配套方案。

5.1 机械整地。玉米收获后,采用联合整地机械旋耕、灭茬、起垄一次性完成。推荐采用1GZMN-250型旋耕深松灭茬起垄业机。

5.2 播种与施肥。建议采用2BQ-2气吸式精密施肥播种机播种,播种密度4 500株/亩,按照当地的施肥量进行施肥。

5.3 田间管理。播种后进行苗前药剂封闭,但要注意喷药均匀。其余田间管理与当地相同。

5.4 机械收获。玉米成熟后,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或背负式)一次进地,完成摘穗、剥皮、茎秆放铺或切碎抛撒还田等作业。建议玉米机械收获配备秸秆粉碎机具,在完成玉米收获同时秸秆粉碎还田。使用的机械可根据玉米产量、地块大小确定玉米收获机的行走形式及功率大小。

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6.1 封闭除草。播种后3~5 d种子萌动前,视地面湿度确定封闭日期,建议使用乙草胺+阿特拉津+2,4-D丁酯,按1∶1∶0.4配成混合液,亩使用量600 g左右,兑水比例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

6.2 病虫害防治

6.2.1 苗期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播前种子准备:播种前要进行晒种2~3 d,除去病虫杂粒,保证种子具有高生活力,提高抗病能力,且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用适宜的种衣剂包衣处理,同时选购适宜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颗粒剂如3%辛硫磷颗粒剂等,每亩用量4~6 kg,播种时与复合肥混拌后随底肥一并施用,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兼防土种传病害。

6.2.2 玉米土种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主要的玉米土种传病害有玉米丝黑穗病、镰刀菌顶腐病、穗腐病等。此类病害综合防治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菌初侵染来源为主。化学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药剂拌种,避免裸种下地,用7.5%克戊醇种衣剂,按药种比1∶50的比例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风干后播种;或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按0.3%剂量拌种或者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顶腐病、丝黑穗病。

6.2.3 生育期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玉米生育期病虫害主要包括玉米大斑病、灰斑病、茎腐病、纹枯病、穗腐病以及玉米螟虫、粘虫、蚜虫等。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①化学药剂防控:应在玉米螟及粘虫发生适期,最好在6月中下旬玉米封垄前,选择低毒、广谱、长效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配,一次性喷雾施用,兼防玉米螟、粘虫以及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纹枯病、穗腐病。药剂选择:20%杜邦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乐斯本、万灵、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阿米西达、代森锰锌等杀菌剂。②生物防治: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效果比较显著,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5~7 d)分别放蜂,每亩放蜂1万~3万个,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1 m为宜。此外还可以采用白僵菌防治,即在5月中旬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开始复苏活动前,把白僵菌喷施到玉米秸秆垛中,按秸秆垛每立方米用白僵菌原粉100 kg,用喷粉机喷粉,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进行白僵菌封垛。

猜你喜欢

白僵菌玉米螟行距
亚洲玉米螟对Cry1Ac蛋白抗性适合度代价
北疆杂交棉稀植等行距机采模式研究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青钱柳不同株行距对幼林生长和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储存温度对白僵菌孢子活性的影响
白僵菌属分类研究进展
白僵菌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