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焦气化角度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

2018-01-1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焦胸痹心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病人入院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及其治法都有比较成功的临床疗效,许多医家认为冠心病“不离于心,不止于心”。笔者试从中医“三焦气化”的角度探讨冠心病的中医病机。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学文献中并没有冠心病这一病名,从其临床表现上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心痛”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曰:“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是中医学中关于心痛的最早记载[1]。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篇论及“心痛”。 到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才正式提出“胸痹”这一病名。而“胸痹”的临床症状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中指出“邪在心,则病邪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鹰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本病的病因病机在历代医籍中也均有论述,《素问·痹论》曰: “心痹者,脉不通”。《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为胸痹心痛病机进行了阐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2]; “阳微阴弦”是本病病因病机的总纲。“阳微”指寸脉微,寸脉在上,主上焦,寸为阳,寸脉微,知其为上焦阳虚;即正虚为本,“阴弦”指尺脉弦,尺脉在下,主下焦,尺为阴,尺脉弦,知其下焦阴寒气盛;即阴邪干犯为标,“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故其根木病因病机为“责其极虚”“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就是说在其上焦阳气极虚的情况下,阴寒之邪乘上焦之虚而发胸痹心痛,如果只虚而无实邪,亦不会发生疼痛,疼痛是由于邪盛痹阻胸阳心脉,不通则痛。所以该病在临床上绝大多数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即由于上焦阳虚,阴寒之邪易扰,胸阳痹阻,则胸痹而痛,而本虚标实则是病机的关键。本虚是该病的病理基础。关于对标实的论述,大体是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所胜,血变脉中……民病厥心痛”,又如《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了由于寒邪入侵,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中,心脉痹阻而发为心痛。《证因脉治》中有云:“胸痹之因……痰凝血滞”。 近代岳美中也说:“年高者,代谢失调……血行缓慢瘀滞,易成痰浊、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维持气机的正常功能需要靠血的濡养;而血在脉中运行,又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气虚无力运血或气机郁滞,血行阻滞,痹阻心脉,则发生胸痹心痛。寒凝、痰瘀、气滞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于心,故发生胸痹心痛。而现代医家对待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的看法也是百家争鸣。蒲辅周认为胸痹者多虚,虚证的病人多于实证[3]。病因是心气血不足,病位在心。汪慰寒认为,本虚标实是胸痹的病机核心[4]。邓铁涛认为胸痹的邪实,不外乎气滞、痰阻、血瘀、寒凝、食积,而从中医病机理论分析,这些都属于内生之邪的范畴,为继发的第二病理因素[5]。邓铁涛还认为“五脏相通,心脾相关”。 由于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首创六郁学说认为,即 “气火痰食湿血(瘀)”[5]。方居正则认为胸痹的发病都与“气火痰食湿血(瘀)”这六郁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气血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6]。任继学认为:病虽在心,但不能唯知治心,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治病求因,推求致病之源,方是治病的根本之道[7]。路志正善调脾胃以治疗胸痹,路志正认为冠心病的重要基础病机就是脾胃失调[8]。许多医家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独心也”,故本病病位虽然在心、却与肝、肾、脾、胃等脏腑有着密切相关。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胸痹心痛的理论,认为其发生多与寒邪侵袭、饮食失调、痰瘀阻滞、热结、七情内伤及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虚实夹杂,在病情的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中,病机转化可因虚致实,亦可因实致虚。

2 关于三焦气化说

“三焦”“气化”之名首见于《内经》,而“三焦气化说”明确记载于明清时期文献。历代医家对此的研究与探讨莫衷一是,各有说辞。

2.1 关于“三焦” 历代医家均对三焦进行过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焦的概念,综合《灵枢》《素问》三焦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9]二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三是指在病理方面,多以下焦代替三焦整体功能的失调。《黄帝内经》中认为三焦为“十二官之一”,即六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0]《难经》对三焦的功能进行了描述,如《难经·三十一难》: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9],说明了三焦同脾胃运化之间的关系。《难经·三十一难》: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主纳,以传导也”。这表明文献对三焦的位置和功能也有叙述,《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其中提到“有名而无形”, “有名”是说三焦是有部位和功能,但是它的形质是看不见的,所以称为“无形”。纵观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是百花齐放,对当今中医学对三焦气化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2 关于“气化”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后世医家都用此来说明气在津液转化为尿液过程中的作用。气化是精、津、液化生的动力。唐代王冰再次注“气化则出焉”时提及津液代谢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并强调“肾”的气化是关键[11]。宋元时期,气化论进一步发展。李东垣创脾胃元气说,尤其重视脾胃升发作用对气化的重要意义, 明代命门学说的形成促进了气化学说的发展。古代医家对气化的理解大多推崇《内经》,多据自然界气候的物化现象类比气化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并认为“气化”贯穿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也为“三焦气化”奠定了基础。

2.3 关于“三焦气化” 三焦与气化之间的关系在《内经》中早有阐述,但是只局限于与下焦的关系。赵献可认识到小便的排泄是一个由上、中、下三焦,肺、脾、肾多脏共同完成的过程,率先提出“三焦气化”之说[12]。从明清时期有了“三焦气化说”之后,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进一步指出: “人之一身,皆气所撑悬也,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在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中三焦气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三焦气化的作用下,脏腑功能正常,这样才能确保气、血、津液升降出入通畅,人体才会健康。

3 三焦气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3.1 从三焦气化角度谈冠心病的病机 冠心病的主要病位在心,心主血脉,心血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管的通利。《灵枢经·经脉》云: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可见三焦布气于心包络,三焦气化与心气气化不可分割。三焦主持全身气化,也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所以一旦三焦中任何一个脏(腑)气化功能异常,或是气血津液升降出入运行不畅,就会产生血瘀、痰浊、气滞等病理因素,导致三焦气化失司,气机升降不通,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最终会导致经脉闭塞不通,血液运行失调,心血不能濡养心脏,心脏组织灌注不足,会出现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涩的临床表现。因此,总结归纳三焦气化角度论冠心病中医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奉心化赤而为血”,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足濡养心脏,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三焦气化失司,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心藏血脉之气,心动则血行诸经,心脉阻滞;最终导致心失所养,不荣则痛,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3.2 三焦气化失司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 在《灵枢·营卫生会》曰: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是指胸中,包括心与肺及其功能,人体三焦之气化,依靠心肺之阳气以宣通。心和肺都隶属于上焦,经脉相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而气的正常输布也需要血为载体运行。再者,肺气不仅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还参与宗气的生成以“贯心脉”,心与肺在生理及其病理上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感受外邪,肺为华盖,上先受之,肺失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受到影响,会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亦或是素体肺虚,生成宗气不足以“贯心脉”,气血运行无力,瘀阻脉络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也会出现胸闷、痛、脉涩等冠心病初期的表现。

“中焦”主要指脾胃及其功能。脾与胃同属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胃络脾,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二者构成相互表里的配合关系。脾胃是后天之根本,气血化生之源泉,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即中气。张锡纯认为,中气为和降水火之机括,三焦气化之枢纽。脾与胃之间一运一纳的功能协调才会使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才能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其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确保中焦气机通畅,气血化生充足,气血阴阳调和。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中焦脾胃之间的阴阳燥湿相济,才能保证气机纳运、升降的协调。脾胃阴阳燥湿异常,气机运行不畅,水谷精微不能完全被运化输布,膏堆积体内成为膏浊,聚湿成痰,导致痰饮,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出现,导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常;《黄帝内经》指出:“脾足太阴之脉……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胃化生气血亏虚不畅,血不充,不能濡养心脏,心脏气血灌注不足,也会出现胸闷、痛及唇紫暗等表现。所以中焦气化失司也是引起冠心病的基础病机。

“下焦”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肾脏,肾脏的生理功能与冠心病的发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景岳称:“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安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13],久病的病人最终必将累及肾虚。而肾气是三焦气化的原动力。如今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高龄久病的病人肾气虚衰,心无肾阴的滋润则火炽;肾为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若肾阳不足,则心气心阳亦不足,心肾不交。由于久病肾虚,易感受寒邪,寒邪侵袭,致寒凝经脉;而下焦肾阳又能温脾阳,运化水谷,水谷精微与肺中清气结合成宗气,通过三焦气化散布到五脏六腑,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皮部。而肾气亏虚的病人,气机运化不畅,无法濡养五脏六腑;下焦有主水液之所出的功能,肾气亏虚,调节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也发生异常,均可产生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病理变化,瘀阻心脉,心脉不通,也是发生冠心病的病机。

4 总 结

三焦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各个脏腑的共同协调发展,否则三焦气化升降失司,都会引起冠心病“不通则通”“不荣则通”等本虚标实的病机。

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虽然强调辨证论治,但无论临床上从心论治、从脾胃治、从肾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火毒论治等治疗方向,都是三焦气化功能异常的某一环节的论述与侧重。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中的任何一个脏(腑)气化功能出现异常,都会导致气血津液通道不畅,化生、运行、输布异常,血瘀、痰浊、水饮、浊毒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气机升降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才会使身体处于阴阳调顺、气血调和的最佳状态。所以,从三焦气化的角度阐述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三焦气化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

猜你喜欢

中焦胸痹心痛
浅析真心痛与别络痛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