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并发肠型败血症、出血性败血症及肠套叠病治疗实例
2018-01-18丁庆秋汪应文
■ 丁庆秋 汪应文
(1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斑点叉尾鮰,亦称美洲鲶、沟鲶,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肉质上乘等优点。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1989年人工繁殖成功,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由于原种更新不及时、近亲繁殖严重、品种退化严重以及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导致近年来斑点叉尾鮰的各种疾病发生与流行,大面积死亡频发,严重影响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产。本例斑点叉尾鮰并发肠型败血症、出血性败血症及肠套叠病发生在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三合村东坤水产养殖基地。
养殖池塘基本情况:池塘面积20亩,平均水深2.5m,2018年4月28日放养平均规格为10尾/斤斑点叉尾鮰鱼种4万尾,放养密度2,000尾/亩,另外,每亩放养50g/尾白鲢80尾,100g/尾花鲢20尾。池塘共配备3Kw功率增氧机3台。使用仙桃市某饲料公司生产的斑点叉尾鮰沉性颗粒饲料,投饵率从2%~6%不等。2018年8月17日开始死亡鮰鱼120尾,18日500尾,19日2,600尾。死亡鮰鱼规格为0.6~0.9斤/尾。8月20日中午我们赶到现场,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
临床症状:病鱼离群独游,反映迟钝,食欲减退或丧失。病鱼呈痉挛式的螺旋式游动,或呈抽搐状游动,部分鱼垂死时头朝上、尾朝下,悬垂悬挂于水中,最后沉入水底死亡。病鱼外表症状为:病鱼头部有“头穿孔”病灶,体表出现红斑、白斑或溃疡;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病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进一步解剖病鱼发现:体腔内充满带血的腹水,肝脏发白,胆汁深红色,肠道明显充血、出血和坏死,后肠出现肠套叠。解剖肠道,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肝门红肿、出血。
诊断:根据现场临床症状,配合实验室细菌培养和荧光抗体技术,共发现3种病原菌,分别为鮰爱德华氏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和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初步确诊为肠型败血症、出血性败血症及肠套叠病并发症。
治疗方案:8月20日开始,采用内服加外泼的综合治疗,同时调节水质的方案。外用:第1d,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100mL泼洒3亩水体,间隔1d,重复泼洒1次。内服:每1,000kg斑点叉尾鮰鱼(或40kg沉性鮰鱼料)投喂如下药物:10%氟苯尼考100g,盐酸多西环素100g,硫酸新霉素50g,胆汁酸20g,维生素C30g,维生素B2,30g。1d投喂1次,连续投喂5~7d。
治疗结果:内服治疗从8月20日下午开始,考虑到20日下午18时后外用泼洒药物的风险,21日上午9点后泼洒聚维酮碘,21日共死亡斑点叉尾鮰鱼245尾,22日140尾,23日54尾,24日26尾,25日2尾。26日无死鱼。连续投喂1周药物饵料后,斑点叉尾鮰鱼摄食基本恢复正常。鱼病好转后,使用芽孢杆菌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溶氧,抑制有害病菌的爆发,促进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
分析与讨论:此次斑点叉尾鮰发病急,死亡量大。水温突变、水质恶化是此次疾病暴发的主要诱因。斑点叉尾鮰在日常投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投食节律,气温和水温不稳定时,一定要控制饲料投喂量,当水温低于25℃时,投饵率控制在2.5%以内。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如遇天气突变,气温陡降,前1d下午要停食,以防叉尾鮰饱食后遇上水温下降,消化不良,诱发肠套叠病的发生。其次,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水质调控,经常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氧气,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避免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浓度升高。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做好保肝护肠工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复合多维、胆汁酸等保肝利胆制剂及乳酸菌等修复肠道,预防肠炎及肝胆疾病,提高鮰鱼抗病力。定期对养殖水体消毒杀虫,控制有害病菌和寄生虫的繁殖,预防鮰鱼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