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尔斯泰之墓

2018-01-17蔡毅

滇池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

蔡毅

万没料到,已经身处托尔斯泰庄园的我们一行六人,居然找不到托尔斯泰之墓。那是有指路牌标示,唯一只有一条林间通道的路,可我们走到路的尽头,也没看见哪儿有一个陵园、墓穴之类的建筑,也看不见任何的墓碑、花圈与鲜花。奇怪!

事情得倒过来说几句。此次我们几个老友相邀游俄,曾招致不少人的怀疑,屡屡被亲友阻挠反对。反对之声无非认为,六个“奔七”的退休老人,一句俄语不懂,凭什么去俄罗斯自助旅游一个多月?碰到困难和问题、生病或危险怎么办?是不是有点太疯狂,不理智?有的人特别强调那边治安不好,小偷强盗不讲,警察敲诈勒索也极为可怕,要当心哪!这些质疑劝阻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他们有所不知,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旅俄热情,那是积攒多年,不去不休的。毕竟,我们这一代人,受苏俄思想教育,受苏俄艺术熏陶,那是根深蒂固,浸透到血液里了,怎么能不去青年时代崇仰圣地畅游奔走,一醉方休呢?所以当我被别人的质疑弄火时,我曾喊出,“它就是龙潭虎穴我也要去闯一闯”作为回敬。心驰神往蓄谋已久,前期功课已做了几个月,设计规划线路、讨论确定旅程、签证、预订机票、旅店、火车票与重要景点的参观门票,一切早已做朝前,岂有放弃之理。事先的担忧往往是多余的,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金环六城的行程无不超乎想象的顺,那些对治安的担忧、对警察骚扰的顾虑,全随旅途的美景、美食、美遇而烟消云散,当我们乘火车来到美丽的小城图拉,找到 prospekt Lenia 57V,住进条件极佳的 11号花园酒店后,放下行李,我们就乘出租,花 1200卢布直奔托尔斯泰故居,一刻都不耽误,时间紧啊。身在俄罗斯处处皆绿的广袤大地,一分钟也不想浪费。

从图拉到托尔斯泰故居——亚斯纳亚 -博利尔纳有十多公里,一路森林满眼绿,我一直贪婪地看着窗外,生怕错过一处美景。我实在是太羡慕俄罗斯良好的生态环境了,那是我辈永远不可企及的资源、财富和终身陪伴,富足丰饶,相比中国那么多的人口,人挤人,人淹人,那么稀少的森林绿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环境恶化,简直就无法比。

购票进入托尔斯泰故居,就是进入一片森林、一个农庄、一个博大公园,面积 380公顷,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进门首先见到的是一个绿树环绕的湖,一个很大的池塘,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时托尔斯泰和小伙伴们曾在池中游泳、钓鱼,老年时他曾在冰冻的湖面上锻炼身体。往里走又见花圃、马厩、木楞屋,及待走至一幢绿顶白屋、鲜花簇拥的二层小楼,那就是托尔斯泰生活写作的地方,宽敞、漂亮,条件超好。排队进入小楼参观的人太多,等待、等待、再等待。熬到顺序进入后,又人挤人一步一步往里挪,听从讲解(一句话也听不懂)、不得拍照,聋子哑巴似的闷燥参观持续约半小时,完毕后,大有一种松弛解放的畅快。总体观感家具古旧,陈设简朴,没有奢侈品,看得出主人生活与普通农家无异。我只对托尔斯泰桌前那一长排精美装潢的大书留下深刻印象,我数过约有九十卷,比人还长,估计是他的俄文版全集。倘若每册三十万字,总字数就达到二千七百万字以上,远远超过我平日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了解,数量之多让我惊叹且觉得不可理喻。我清楚记得他主张真正的创作“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诗的工作全部就在于此。”他提倡:“只有当你每次浸下了笔,就像把一块肉浸到墨水瓶里的时候,你才应当写作。”他的小说《村中三日》曾作了二十九次重大修改,他给出版社写作的话是:“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握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这都注定他严肃认真的写作决不会信笔乱涂,以多为胜。然而却写下了那么浩如烟海的作品,需要多丰沛的才华、精力与热忱啊!全得长年累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改、誊、抄,才能完成的事业。思雄、笔健、妙思泉涌,写下即佳作,写下就是永恒,超人啊!全然是生命强力和自由精神的体现,也反衬出吾辈及大多数码字者的慵懒与碌碌无能,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到哪去了?为什么生命和成绩皆显得那么单薄与苍白?

下楼出屋,我有种身心俱畅的轻松感。每个人面对大师、文豪、圣贤或圣殿,总不免有种压迫感,前人之高大上,神圣庄严,对渺小之自己,既是崇仰敬畏之高峰,心向往之,恨不得尽可能从大师文豪身上汲取更多的灵感、才华与智慧;但神乎其神,高不可攀的伟人,又会令瞻仰者想躲避逃开,因为无论是自惭形秽也好,“影响的焦虑”也好,人比人,气死人的巨大反差,都会形成压迫。回归自我,才能免除各种心理负担,才会自由轻松。矛盾的人啊,复杂的人,什么时候都很难做到心安理得。

人是自然之子,离开屋子,进入树林、果园和庄稼地,就能享受明媚阳光、新鲜空气和拂面清风。漫步园林,我深感托尔斯泰从出生到成长,大半辈子几乎都居住在这绿荫环绕,安谧宁静的美好环境里,实在是得天独厚!阔林养豪气,深宅育灵根,于人生成长和从事文艺创作太好了,世间没几人能比。一般而言,衣食无忧就能保证创作的正常进行。再加上拥有广阔农庄、树林、池塘、果园、草坪、鲜花,可以骑马、打猎和参与劳作,那真是富比王侯的天堂生活。我孤陋寡闻,有眼以来从未见过如此令我钦羡的作家故居,觉得这里就是最好最理想之地,没有第二。

无目的闲逛,反正是核心景点已看,余下都可看可不看,玩吧!走在一条白桦林间,葳蕤树林将通往何处一无所知。无意间听人说可以去看看托尔斯泰的墓地,我们便决定前往。虽然路口有木牌标示,但对睁眼瞎的我们来说是全无意义的。一直往前走,走,直到走了近一公里,走到无路可走,前面是密林挡道,什么也没有了。根本也没看见任何的墓地、墓碑、或者十字架,只能返回。我在临别时,看见有一长满青草的长方形稍高土堆,就顺手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相机都懒动,一样失望而归。大家都感觉奇怪,明明听说是通往托尔斯泰墓地,怎么连一个墓园、墓碑也看不见?就走不通到头了。究竟是走错了路,还是根本没走到?

心存疑惑,一直回到人多的大路上,與几个在路边休息的中国年轻游客询问,他们说,那条路没错,就是通往托尔斯泰之墓。墓当然很不起眼,没有墓碑,没有围栏,荒草覆盖,如同平地一般。啊呀,这一说,让我们全体惊叫起来。万没想到,已走到走过了伟人之墓,居然有眼无珠,视而不见,何等糟糕,何其眼拙!大伙肯定是心中怀揣要去觐见巨坟大墓之心愿,眼光和期望值都高,岂料托尔斯泰之墓是如此之简陋低调,一坯没有任何修饰的泥土而已,那当然就会出现找不到的怪事。人人心知肚明的是:一生一世,好不容易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已来到面前,居然错失良机,没正眼看一看那平凡如泥土之墓,真是无比地懊悔、沮丧。回想起来,唯有我漫不经心地拍了一张照,若再回转去吧,没时间也累不动了。只有抱憾而归抱恨终身。

乖乖,就在大伙叽叽喳喳无比失落之际,我的心被什么碰了一下,竟浮现出一丝得意。为什么人人都视而不见,独有我拍下唯一一张珍贵照片?为什么?

追究原因,可以说因为我是一伙人中最铁杆的文学粉丝,一辈子搞文学不离不弃忠贞不渝。也可以说托尔斯泰是我最喜爱崇拜的作家,我当时就隐隐猜到那个不起眼的,长满青草的小土包可能是有什么名堂的。还可以说冥冥中我与托尔斯泰心有灵犀一点通,命中注定我不该与他失之交臂。但我心中更相信的是,我那一拍,纯属偶然。只不过偶然中可以追究出那么点必然而已。此刻,托尔斯泰那长髯飘飘的忧思模样又来到我心中。由于故居都规定不得拍照,所以人们遵照规约都放弃了拍照。而我在参观完毕下楼出门时,看见一座托尔斯泰凝神沉思的半身雕像,就举举相机,示意问管理员能否拍照,那大婶表示可以,所以我欣喜地拍下了两张托尔斯泰浓密长髯垂胸的照片。同行者谁也没有,看来我真是与托尔斯泰有缘。

重要的不是你看得见看不见托尔斯泰之墓,而是托尔斯泰之墓怎么会修造得如此漫不经心,仅为一个约 20公分高、2米长的长方形满是青草的土堆,没有任何碑文,也无人守护。是他的遗嘱安排?还是亲属后人之心意指定?我心中从此生出了一个疑问,一个难解之谜,再也打不消,放不下。问人、查资料、上网、翻托尔斯泰日记,我都没有找到谜底。应该说托尔斯泰墓修造成一个土丘并不是太出格之事,与他主张的要放弃财产,回归自然是基本一致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在其《清明》诗中写到的这两句诗让我生出一种贤愚难辨、生死莫测,死后凄凉之无奈感。生死之事大矣,谁都难得说清。但面对生死之不同态度,又确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地、性情和品质。世间多少帝王将相、巨商富豪、名流大师,大多不都是竭尽所能地为自己死后安排一个尊荣舒适之地,以图生得荣耀,死得尊贵。许多土豪与位高权重者,生前醉生梦死、享乐至上,死后也巴不得要穿金戴银,用天下之全部美物陪伴自己。极端的例子如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永垂不朽,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去寻仙求药,结果当然是枉费心机徒留笑柄。托尔斯泰出身贵族,祖父曾出任喀山省省长,他继承了其伯爵爵位,外祖父尼古拉·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军衔是上将。他一生若追求香车宝马,锦衣玉食,安享荣华富贵,那是颇有资本与条件的。按照世俗标准,他的坟不说修筑得浩大巍峨,起码也可以特异不凡。现如今荒草凄凄的模样,过简过陋,连普通人都赶不上,实堪嗟叹。

当我读到同行者深夜上网查到的资料,茨威格于 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下《世间最美的坟墓》短文,他认为托尔斯泰之墓虽远离尘嚣,孤零零躺在林荫里,无人守护管理,但却是宏伟、感人、“最美”之墓。不留姓名,却“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茨威格的理解阐述精辟独到,解答了我内心的部分猜疑,但我仍不滿足的是,他是从一个作家诗人的角度高度赞誉托尔斯泰墓之“非凡之美”,托尔斯泰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用心何在?我依然弄不懂。若能探究一下托尔斯泰本人的真实思想,借此打开托翁丰富而曲折的内心世界,既更多地了解他的性格、情操和精神,又真正准确地破解这一谜底,将是件何等之好事。

毕竟,有墓无碑,有伟业无张扬,是一件稀罕难解之事。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那就让我放纵思绪,顺着托尔斯泰留下来的书作,进行一番巡游梳理吧。

现存的托尔斯泰故居还有一个在莫斯科,名为托尔斯泰博物馆。我们此前专程拜访却没开放,正在修建,十分遗憾。据资料介绍,托翁一生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亚斯纳亚 -博利尔纳自己的庄园中,那是被他称为“摇篮和坟墓”的地方。他热心于解放农奴的实践,但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在 83岁那年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分给穷人,带着聂赫留朵夫式的忏悔离家出走,最终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荒芜的小火车站。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自家庄园内一块幽静的绿荫地,幸运成为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

两个“最”确定了死后埋葬的规格,也导致了我们(众多瞻仰者)视而不见的结果。既是土葬、简葬,也没有任何修葺、美饰,一扫无数前人追求的奢靡之风,何其洒脱甩手,何等超凡脱俗!

朴素至极的简葬出人意料,却完全符合托尔斯泰要远离“可耻的奢侈生活”的幸福观。托翁一生简朴,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在托翁的家里,无论是书房、卧室、客厅都看不见一件奢侈品。在整个庄园内,处处感觉毫无装饰,保留了极好的原生态。生于富贵,却死于清贫;替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人,死后寥落凄清躺在茂密树林间,让人感到一种非凡的震撼。一切决非简单,其中有睿智闪光。

另有一件据说是让托尔斯泰终生难忘的事。在他 5岁时,他的大哥尼古拉向弟弟们宣称,人类幸福的秘诀写在一根小绿棍子上,“绿棍子”就藏在临近庄园的森林里。这个秘诀一旦公开,就不会再有谁死去,再没有战争和疾病,人们将成为“蚂蚁兄弟”。托尔斯泰家的孩子们经常扮演“蚂蚁兄弟”,玩躲藏与寻找的游戏。当托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老人的思绪似乎又飘回了童年,他提起这件事,写道:“所有一切非常非常的好,我感激上帝可以做这个游戏。我们把这叫做游戏,然而世上所有一切皆是游戏,除了这个。”因此,按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埋藏着“绿棍子”地方的树林里。

托翁之行为,说其天姿迥异,特立独行,惊世骇俗可以,说其返璞归真,坦荡无私,感人至深也不错,考虑到托翁后期热爱中国文化,说它有佛理禅意的昭示,属天籁地韵的绝唱都未尝不可,一切任人评判论说。

众所周知,人生短暂,生命宝贵,没有人能够永生。能让人伟大的,不是身躯,不是肉体,而是思想和心灵。任何肉体终究要告别人世,腐烂成泥的,能让人留存于世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有益于世的业绩、思想和散发芳香的灵魂。

托尔斯泰是个异常复杂的人,他内心世界的起伏多变、纠结矛盾、波澜壮阔是很少有人能够比拟的。以至其离世后,有人去拜访他妻子索菲娅。她说:“我和他生活了 48年,也不清楚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虽自认对托尔斯泰的出走与病亡负有责任,但临终之时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忠实的妻子。”

当然,托尔斯泰也是人不是神,他年轻时也曾“粗鄙放纵,生活中时时受到野心、虚荣,尤其是贪欲的驱使”。翻看托尔斯泰年轻时的日记,他也曾是一个毛病多多的问题青年。他“通常喜欢玩弄女性”,与佣人或是农妇,还曾有过私生子,并在大学医务室治疗过淋病。他频频出入上流社会交际圈,舞会欢宴笙歌不断,热衷玩牌赌博,一赌就是十多年,为偿还赌债还卖掉了分得遗产中的一片桦树林。他一面叮嘱自己看书、练习钢琴,不停给自己制定各种道德上严苛却不切实际的目标,一面在社交生活中过度放纵沉溺享乐,不断陷入自责与忏悔,性格与情感的分裂随处可见。

人是种捉摸不透的动物,被称为半神半兽的生物。托尔斯泰不知因何,也不从何时起便弃恶从善告别过去,从浪子变成圣徒,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质变。他经历了怎样激烈痛苦的人性较量、灵魂搏斗我不知道。成年尤其是老年之后的托尔斯泰完全变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道德楷模,一个助人为乐的慈善家。他热爱农田劳作,热心于解放农奴的实践,想要解放他的那些农民,把田地分给他们。他自己耕地、缝鞋,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砌炉子。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他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 20多所学校,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托尔斯泰认为:“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千万的欢乐,不值一单独的苦恼”?他用人类精神中一切最精致最丰富的东西充实自己,也把最矛盾冲突的东西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多次强调:“我的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真。在生活中也好,艺术中也好,只需要做到一点:不说谎。”这样一个用全部生命来追求真我的人,告诉自己“要时刻准备死,学习更好地死”。

对待生死,生活于万丈红尘、烟火人间的人,谁都不免要思考其方式与意义、得失与结局。谁都懂得,任何人一死,万般荣辱,一切恩怨,统统只能一笔勾销,再怎么捧着揣着都无济于事了。若能超脱生死大限,像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样,随缘随分地生长、绽放、结果、凋谢,不管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赞,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生长,充分享受生命的喜乐和美,那便很够意思了。顾亭林有语云:“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

托尔斯泰在 1881年的《忏悔录》中也说:“我似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之后,走到了深渊的边缘,并且清楚地看到,前面除了死亡以外,什么也没有。”所以他能坦然无畏相当超脱地对待死亡。

除上述原因外,我还想到进入暮年后的托尔斯泰非常喜爱中国文化,他花大量时间翻译、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涉猎了许多儒家思想,并研究佛教经典,认定俄罗斯东正教义和全部神学都是荒谬的。他极力赞扬中国人热爱和平、勤劳农耕的生活,欣赏中国古典文化肯定现世生活、主张天人合一、淡化神灵崇拜、崇尚道德修养的思想,在日记里由衷称赞:“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极了,同老子一样——履行自然的法则,这就是智慧,就是力量,就是生命。而履行这个法则,会是无声无息的。这个法则只有行于自然冲淡,毫无勉强做作之中,才是最强有力的。我不知道我做这些会有什么结果,不过它已经使我受益匪浅。”“我汲取了很多对我来说十分有益而令人快乐的好东西。我真想和别人谈谈。”(3月 4日)“我正在研读中国人的极高妙的智慧思想,我非常想把这些书使我精神上的受益告诉您和所有人。”(3月 11日)他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中体悟到:“什么是智慧?真诚地侍奉活着的人们,远远地离开所谓魂灵的世界——这就是智慧。”儒家“修齊治平”的理论与他的“精神自我完善”最为接近,他一连写了三篇文章:《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阐述心得。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前几个月,《托尔斯泰选译中国哲人老子名言集》《孔子,他的生平和学说》、小册子《墨子,中国的哲学家》由“媒介”社出版。因此我猜测“天人合一”、“入土为安”的思想肯定也影响到了他对后事的安排。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中国人认定的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世间,最终又赤条条地离开人世,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又回归于零,这种态度和厚养薄葬的思想肯定也非常符合托尔斯泰的心愿。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超脱豁达,《红楼梦》中的诗句:“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是不是正好说穿了托翁的隐秘心思。正如俄罗斯一首颂扬山民剽悍性格的山歌所唱的那样:“土地将容纳我的躯体,天堂会接受我的灵魂。”也颇能描述这样情景。我又想到韩少功曾说:“大自然是公正的,最终赐给我们以死亡,让我们能够完全终止索取和侵夺,能够把心中的无限感激多少变成一些回报世界的实际行动。这样,我们将变成腐泥,肥沃我们广袤的大地。我们将会变成蒸汽,滋润我们辽阔的天空。我们将偷偷潜入某一条根系,某一片绿叶,某一颗果实,尽量长得饱满肥壮和味道可口,让一切曾经为我们做出过牺牲的物种有机会大吃大喝,让它们在阳光下健康和快乐。哪怕是一只老鼠,一条蛀虫,一只蚊子,也将乐滋滋享受我们的骨血皮肉,咀嚼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它们最终知道人类并不是忘恩负义的家伙,总有一天还能将功补过,把迟到的爱注入它们的躯体。死亡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是另一个光荣而高贵的过程的开始。想想看吧,如果没有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将是一次多么不光彩的欠债不还。”(《山南水北》1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 5月出版)他说得何等好啊!从赎罪、奉献与回报角度揭示了托翁舍身为物的高洁风格。托翁自己在日记中总结得出的结论正是:“人生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使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得到全面发展”,这是一个相当高远的理想目标。每个人若能真心崇奉践行,世界将变得何其美好!至此,我觉得自己已比较接近和看懂了托尔斯泰的心魄——生死寻常事,何必枉费心。对于死亡这一最自然最正常的事,我们大可以平常心看待,不必穿凿过深。大道至简,大圣至朴,一切顺乎天而应乎人,无求无为最好。不妨想一想,如果世间之人,都能奉行托尔斯泰之举——绿色丧葬,静享天赐安眠,将为人世节约多少土地,节省多少资源,减除多少劳累。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过:“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他便是因为可爱可亲可敬而美丽的一个典范,让世人永远铭记。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的传世之作,对于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永远在不倦地思索人生的真谛,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一生关心人,同情不幸人们的苦难,思索怎样使人间充满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其博大宽厚的人道主义被称为世界的良心。他用不屈的精神和承担痛苦的伟大勇气,与命运展开永不妥协的抗争,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自从托尔斯泰辞世入土后,他的庄园就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一百多年来,从俄罗斯和世界各地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如今,到这里来参观拜谒的人数之多,是我所见过最多的,天下恐怕无人可及。中国古谚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为这儿埋葬着一颗最伟大的灵魂,他的人格感动了过去和现今全世界无数的人,他长久放射的仁慈光焰,还将用可爱精纯的光亮照彻苍茫生灵,照耀着未来世界的人们。“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热衷耕田
恶毒的爱
婚姻中的托尔斯泰
忘记自己的人
“死”后写出《复活》
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
硬币里面的大度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