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2018-01-17樊永生孙琴
樊永生 孙琴
【摘 要】本文论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即四级网络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系统,具有信息收集、处理、管理、发布功能的互联网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平台,互联网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和预警系统,以及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家长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系统等的构建。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20-02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或挫折时无法通过旧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和平复心理失衡的境况时,可能会造成严重情绪障碍甚至是自杀自残等情况,需要给予其外界的技术支持来缓解内心冲击,帮助其渡过特殊的危机时期,从而恢复平和的心理状况的干预技术。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与内容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掌握和危机情况处理的全面、高效、快速的需求。高职院校构建“互联网+”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含人员分工网络、互联网信息平台、心理监控和预警系统以及危机干预体系运行的培训和维护等。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系统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系统有四级,一级网络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以学院主管领导为小组组长,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具体工作中调度资源以及协調校内外各种资源配置。以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为主要组员,负责制定工作任务,指导及协助处理心理危机预防、维护、管理、分析、监控等工作。同时学校信网中心、校团委、医务所、后勤处保卫科负责人作为协同组员,负责心理危机系统中学校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学校监控系统的调度、应急医疗救助等工作。二级网络为系部心理健康工作站,以各系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担任站长,各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为副站长,负责指导各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各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工作站成员,实时关注班级心理危机情况。三级网络为院心理协会成员、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志愿者、各班心理委员组成的朋辈心理互助组。四级网络为各学生宿舍舍长,作为学生群体的基础抓手,能够及时感知和汇报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情况。
二、互联网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平台
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后要加强各级网络的组织联系,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确保各级网络发挥效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更要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时效性,因此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平台是新时代的趋向,是发挥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的有效手段。互联网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平台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有:
(一)信息收集功能
建立在校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收集学生人口学变量包括其紧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便后续工作开展,制定和施测新生心理普查量表及各年级学生心理自测量表,重视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见解并及时回复。
(二)信息处理功能
及时分析学生心理测试结果,互联网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对心理测试结果异常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心理中心管理人员并提供心理测量结果的分析报告,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三)信息管理功能
心理危机可能为突发性事件,需要在任何时候甚至多年以后都能及时地查找出心理危机人员的心理档案信息。因此,心理信息管理要求具有保密性、及时性、长效性,即心理档案属于学生个人隐私,不可公之于众,只能由具有操作权限的心理中心专业管理人员保管和查看。
(四)信息发布功能
结合学校的网络宣传平台,如易班、微校园、心理中心网站等互联网形式发布和更新心理知识文章、图片、视频、慕课等,让学生在电脑端、手机端都能及时吸取心理营养,全面铺开心理健康在线教育。公布学校心理咨询室可预约咨询的时间,让有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及时查看并提前预约老师。
三、互联网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和预警系统
首先,开放学校互联网心理危机咨询渠道和沟通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心理中心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热线等方式加强心理指导人员与学生的联系。通过与学生或学生家长的沟通以及QQ空间、微信朋友圈的心情发布等掌握学生实时变化的心理信息。由于新媒体的可匿名性,一些不愿透露个人信息的学生在与人交流中得到了安全感,有利于其真情倾诉,暴露具有隐蔽性的潜在心理危机问题。在觉察到有心理危机问题倾向的学生咨询时应及时联系,开展后期干预工作。
其次,加强朋辈心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指导,重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四级心理网络收集到的异常信息,特别是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上和宿舍舍长在宿舍中发现的学生异常表现都应及时报告给心理专项负责的指导老师。开展学生朋辈辅导知识技能培训和学生团体辅导,增强学生心理网络抓手的凝聚力和感知力。
再次,学校监控系统是良好的心理危机监控渠道,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包含着外界诱因和前期表现。例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半夜三更单独外出或在危险地带徘徊活动、有自残行为或伤害他人的表现等。当学院保卫科、卫生所人员发现类似情况时应能够及时进行危机预警。
最后,发现高危人员后,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各方协调把控。学生家长、校方、医院等协作,为确保其生命安全,让有危险状况的学生处于24小时有人监控状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记录干预过程。干预完成后要及时评估干预有效性,密切跟进其心理危机恢复情况,做好心理档案的跟踪记录,以防心理危机复发。
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系统
(一)面向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面向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包括课堂教育、线上教育、课外教育等。首先是课堂教育,主要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授课质量进行不断调整、创新,开设学生喜欢的课堂。其次是线上教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都开展了线上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类知识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线上选修课、阅读电子书籍期刊、看视频讲座等多形式实现。最后是课外教育,包括开设讲座、培训班、特色活动等线下实体教育形式与心理健康网站、易班网站、微信公众号推送小知识等线上教育形式相结合,传授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解,做到早知道、早认识、早预防。
在面向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中,应注重对学生特殊群体的重点关注,如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学习困难生、心理普查测验结果异常学生等,应及时给予其所需帮助。例如贫困生可能因为家庭困难在与同学相处中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人際交往障碍引起的诸多不适;生理缺陷学生内心体验敏感,不敢也不善于表达自我情绪,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而感到孤独抑郁;心理普查测验结果异常学生可能刚遭受家庭变故、人生重大挫折、处在人生低潮期等应激创伤。如果能在心理危机萌发前期及时发现,恰当干预,就能更容易地帮助其走出困境,解开心结。
(二)面向教师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面向心理四级网络系统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深化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了解在校遇到心理危机事件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和妥善解决问题。加强学校与医院间联系,共同建设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在遇到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开启医校联动系统,快速高效地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妥善处理。以网络小故事、心理学案例、健康小知识等抢占学生碎片化时间,吸引学生课余时间的关注。利用“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教学水平,借用网络资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面向家长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实时更新心理健康网站知识推送及学生近期心理状况概要等不属于隐私的心理内容;设置家长开放日,欢迎家长到学校与子女共同学习心理知识,能够促进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给予学生家庭温暖和家人关注;鼓励学生家长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帮助其准确识别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协同处理心理危机。开通家长实名认证功能,建立家校联动绿色通道,有利于心理工作者不断收集和更新学生校外生活信息,掌握学生心理活动最新动态。
总之,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需要从思想政治高度予以重视;需要从高新科技、网络性能、互联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需要落实各方责任和具体任务予以人员配备保障;需要学校各方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1]董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举措与效果分析[J].吉林教育,2018(Z1)
[2]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7)
[3]甘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
[4]David Carroll,Derick Frew,Alison Smith,et al.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risis Intervention Servi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199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