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思维的粮食行业特有人才培养研究
2018-01-17谭波高洁
谭波 高洁
【摘 要】本文论述在新工科思维的指导下,按照国家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研究在高职院校粮食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新工科思维,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改革重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企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基于新工科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新工科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17-0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各地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教育背景的要求下,高职专业该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培养出与自己角色定位相符的“新工科”人才?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新时期,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新兴科技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如何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高职专业人才提出了新挑战。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粮食、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加强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建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天人们获取信息已从传统方式转变为多媒体,这些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得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轻易地在网上获得,那么学生就不再听教师讲了。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获取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偏好、行为习惯、作息方式、学习模式等信息,在教学课程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资源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准备。
纵观高职教育,也必须跟得上这一时代变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开发网络课程。目前大部分课程还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没有太多互动,并没有能够充分地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和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教学。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新工科思维,基于工科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际操作相关学习内容,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按照工科模式,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
二、高职院校粮食专业的学生需求分析
从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糧食专业就读需求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粮食专业是小众专业,学生选择比较少,所以学校都会出台一些减免学费等措施,吸引学生报读,这也符合一些家长的需求。减少读书时间的花销,能早一点分担家庭负担,因为粮食专业相对学费各方面减免比较多,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相对刻苦,对学习的内容与专业都有要求,希望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帮助。二是有本科学历提升的需求,但成绩并不理想,不能达到本科的要求,只能选择专科层次进行学习,录取分数没有那么高。三是家长需要孩子进行学习,需要孩子有教育机构管理,家长自己忙于工作,认为孩子出到社会年纪尚小,专科层次教育对高考分数要求低,学生基本能考上,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可以学到点技能。那么在高职培养过程中,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学习过程中参与度相对比较低。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这一类学生毕业后,进入粮食企业,掌握专业知识,工作几年后,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可提升到基层管理人员这一层面,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3至5年成长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优势。
新时期的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迅速多渠道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独立和聪明。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发展,年轻人的个人学习方式在变化,更加灵活化、碎片化、网络化、多维度和富有实践性。年轻一代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成功要素也在发生变化,他们需要在理想与价值观、见识与知识、实践与能力、文化与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挑战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基于新工科思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是学生的技能突出,操作能力强,上手快,所以需要开展调研工作,基于企业需求和工作岗位要求开发课程,完成人才培养过程。具体操作如图1:
(一)基于“新工科”思维培养高职粮食专业人才,使高职粮食专业动手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引入工程教育思想,培养高职粮食人才
事实上,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的发展新途径。2001年,美国工程院发起“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分别于2004年、2005年发表了《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报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的《工程准则2000》明确指出“工程人才必须具备鉴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工程实践中使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具的能力”。MIT等联合制定的CDIO工程教育能力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在现代团队合作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复杂有价值的工程体系;在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解决问题和批判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提出“粮食管理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的概念,把“高职粮食专业”与“新工科个性人才”结合起来研究
为了满足大学生的“求知、增能、成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除了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任务,还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和提供终身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生活、兴趣的自主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工科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这种时代需求,教师不是向学生讲解事实性知识、解释概念性知识或展示原理,而是在互动教学平台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原型制作与测试能力,让学生动手去完成一项任务。传统意义的工科,更多是以动手为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引入工科的概念,用工科思维引导学生参与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普及性创新行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教育忽略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缺陷,重视让学生掌握“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等决策原则,值得大力推广和发扬。著名教育学家石中英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中快乐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快乐教学的精神应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将“我来玩游戏,制作某一产品”形式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好的教学游戏并不是给苦涩的学习裹上糖衣,它拥有更大的价值和使命:用全新的方法组织知识,创造跨学科的整体学习体验。新工科人才培养同时也是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工科所传导的“自己做作品”的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把愉快带进教堂,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
(三)注重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同完成研究与实践,在个性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个体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并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线,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快乐”教学为支撑,以贯穿知识要求序列能力单元的快乐观摩、快乐问答、愉快的工作任务和流程为学习内容,以新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游戏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开创全新的复合型“做中学、学中玩、玩中学”的工科教学模式。目前各高校均在进行信息化改造与升级的过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课程等提供可利用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游戏中、在观摩中、在问答中完成学习内容。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图2:
四、高职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更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对工科模式中涉及的相关教学硬件和软件予以资金和渠道上的支持,也要求研究团队成员对相关乐教和乐训知识进行更新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在校生的教育,粮食管理专业通常被作为文科专业进行建设,而作为工科专业进行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推动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二是对高职学校课程实施的保证,由于受当前社会价值观、网络游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了明显下降,为此要求团队成员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应用措施,对专业学生开展大量的互联网+寓学于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认可寓学于乐的学习过程,促进考试成绩的提高,进而从行动上投入寓学于乐的教学。
比较国内外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其次挖掘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运用头脑风暴法、主成分法、个案实验法、业务流程研究法分析问题,之后从课堂、实训、比赛、企业实践中构建出四大循序渐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乐教、乐训、乐赛、乐做模式。将其应用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新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实验,并在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进做法,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项目的工作目标是形成一种基于新工科思维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粮食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分团队教学,按学生个体成长的潜能开展相应教学活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新工科思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一步:构建企业平台。与粮食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充分了解企业对粮食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的期望和需求。
第二步:构建高职院校平台。进行高职院校粮食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与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对3至5所高职院校开展试点和比较研究。
第三步:构建成果推广应用平台。进行高职院校粮食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理论与实践成果提炼,促进成果推广与应用。
同时,调研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目标和方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规划职业发展,允许学生选择专业和自由组合课程。总结借鉴“拔尖计划”、试验班等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示学生天赋特长。研究制定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和自创专业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必要的支撑保障条件。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持續改进。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
[2]邵德福,李春江,马晓君.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10)
[3]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4]程光文,龚园.突出行业需求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