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析
2018-01-17蒙秋琼
蒙秋琼
【摘要】本文论述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项目分层次模块化培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大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力度,加强职后培训的组织和监管等对策,进一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
【关键词】民办 高职院校 职后培训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092-02
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教师。没有好的师资,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获得长足发展,则必须要有稳定而强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职后教育。《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使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可持续发展的职后培训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经济迅猛发展,各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在各类招聘会上却频现“企业无人可招、高职毕业生就业无门”的尴尬。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其本质则是作为人才培养首要执行者的教师职后教育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脱节。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在教师职后培训的管理和资金投入方面对比公办院校较为薄弱,在教师职后培训的问题上更为突出。下面以广西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培训。当前教师职后校内培训主要以讲座培训、“师带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等活动为主。其中校内讲座式培训以新教师入职培训、班主任培训、专题讲座等居多,此类讲座能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简单易行,即便是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讲座,成本也能够很好地把控。但此类“大锅饭”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缺乏对教师培养的系统规划安排,未能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教师处于被动培训的状态,且有限的校内资源限制了对某些新理念新技术的认识,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师带徒”类型的指导活动出发点很好,但由于监管不力,往往流于形式,既增加了老教师的工作负担,新老师又没得到实质性的指导与提升。
(二)校外培训。校外培训分为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实践培训等三大块。专业培训以各级教学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为主。此类培训经费有保障,培训内容专一,对教师帮助较大,但通常培训名额有限,部分学校更是把此类培训与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挂钩,僧多粥少使得培训名额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普通教师难以参与,培训覆盖面更窄。继续教育培训则以在职继续教育为主,培训内容专业性强,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通常缺乏对此类培训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制度上的倾斜,使得教师工作和经济负担较大,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参与意愿。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让教师在技术、思想上与行业、企业、社会需求接轨,但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和考评机制,导致此类培训成为“走过场”,背离培训的初衷。
(三)考证培训。考证培训能够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操水平,但部分教师为了考试而考试,对整个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考核流于形式,培训结果仅局限于一纸证书,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的对策
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这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将二者融会贯通到实践教学中的“双师”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后培训,探索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培训体系,使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提高教师的职教素质。
(一)分项目分层次模块化培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将培训内容分为教育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学历学位提升、科研创新等模块,其中教育教学技能模块包含校际交流的内容,专业技能模块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内容。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每个模块设置基础、强化、提升三个级别,每个级别设置不同课程,可通过讲座、观摩、网络平台、参与实践、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每个级别的培训内容根据专业和学校发展需求不断补充完善,形成逐级提高的可持续发展培训体系。例如,教育教学技能分为基础级、强化级和提升级,基础级教育教学技能包括基本的备课、教案书写、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等,强化级教育教学技能包括针对一个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微课设计制作等,提升级教学技能包括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翻转课堂制作等。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广泛,根据其学历、经验不同,对新入职教师可简单分为高校毕业生、企业单位人员、纯教师人员等三种类型。高校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新的征程新的开始,所有培训课程均从基础开始。企业单位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能力绝大部分为零基础,初始培训课程应选择基础级教育教學技能课程,根据情况搭配选择其他模块层次的课程。纯教师型人员则根据职称级别和教龄选择对应级别的培训课程。学校要引导教师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协助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并在全员范围内分项目分层次递进式推进培训。这样既扩大了职后培训的空间,又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加大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力度,实现双赢。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企业实践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教师职后培训中赴企业实践的力度,将企业实践融入专业技术模块的每一个环节。按照“专业对口、岗位对应”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明确实践任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研发等,不断改变自身的知识架构,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将企业项目、生产环境带入校园、带进课堂,内化知识,促进产教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民办体制,办学经费来源为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因此对成本把控较为严格,在教师职后培训经费上低投入高回报是首选。教师走进企业,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经验,扩大了外出学习的机会,了解了社会需求,提高了专业技能,又使学校降低了教师外出培训成本,提高了师资水平,可谓双赢。
(三)加强职后培训的组织和监管,促产增效。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增强培训效果,促进培训成果积极转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实行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制,以课程小组为单位组织研习,通过说课、教学设计、公开课等活动对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举办专业、二级学院、校级比赛,层层选拔优秀者,优先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官方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如教育教学比赛、技术技能比赛、学生技能比赛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实行负责人责任制,层层设定监督与考评人员,监管与考评分开,人力资源部门从培训过程到考评实行全程监控,防止徇私舞弊,层层落实,层层把关。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学校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科学、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应予以政策倾斜,营造良好的教师职后培训氛围,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应以制度的形式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职后培训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谢强.餐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4(9)
[2]董丽艳.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定制化”培训的思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2(1)
[3]李燕芳.民办高职教师职后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余市民办高职院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