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洛尔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2018-01-17邹振华易绍敏华莉芳
邹振华 易绍敏 华莉芳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采用艾司洛尔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司洛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3%,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采用艾司洛尔进行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使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艾司洛尔;有效性;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
冠心病心肌缺血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类疾病,该病的发生与心绞痛时患者心肌的氧供状态失调具有一定的关系,降低心肌耗氧量是临床对该病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1]。艾司洛尔可以使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使静息压减慢,对心肌耗氧量进行控制,属于超短效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一种类型。本文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采用艾司洛尔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情况。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56.8±5.2)岁,冠心病史1~18年,平均(6.4±1.8)年,心肌缺血本次发病时间1~19 h,平均(6.2±1.5)h;治疗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49~78岁,平均(56.3±5.0)岁,冠心病史1~16年,平均(6.1±1.5)年,心肌缺血本次发病时间1~16 h,平均(6.0±1.2)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每天用药一次,在心绞痛症状发作的情况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次,每次5 min,口服辛伐他汀,40 mg/次,每天用药一次,连续治疗30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方案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每次剂量标准为
0.3 mg/kg体重,每天用药一次,连續治疗30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在治疗后ST段压低状态已经恢复到正常基线水平,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在治疗后ST段压低的恢复程度达到50%以上,但仍然没有恢复到基线水平,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基本消失,或偶尔发作;无效:患者在治疗后病症仍然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ST段压低的恢复程度没有达到50%[2]。
1.4 观察指标
(1)药物不良反应;(2)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仅有1例,发生率3.8%,少于对照组的5例,发生率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3%,高于对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属于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冠脉血管粥样硬化后,由于血管腔变得狭窄,或完全处于闭塞状态,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冠心病患者机体的氧供状态失衡,代谢功能出现障碍,心肌就会严重缺血,在对该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氧供平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合理的
选择[3]。
艾司洛尔属于β1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一种,可以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使运动心率减慢,发挥积极有效的降压作用。对心肌细胞上所携带的β1肾上腺素受体可以产生一定的阻滞效果,将β1肾上腺素受体蔓延阻断,大剂量给药还可对血管平滑肌上所携带的β1肾上腺素受体进行阻滞。在紧急情况下应用该药物,可以对心率过快现象在短时间内进行控制,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对心肌缺血症状进行控制,并通过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使血药浓度水平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何洪伟,陈秋吕,张 凤,等.艾司洛尔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16-17.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