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研究
2018-01-17张凯焱
张凯焱
摘要:本文以目前学界词缀的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对词缀概念与范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大量搜集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的基础上,对其构成格式及作用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状态形容词词缀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作用。从理论及实际使用情况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一级词缀“底”在平遥方言中的归属问题,并就“底”的来源做出了推测。
关键词:平遥方言 形容词 词缀 “底”
关于词缀的概念与范围,学界一直都没有作出清楚的界定。在专门研究語法的论著中,主要从分类的角度研究词缀,很少谈及其概念和范围。赵元任先生在认定词缀时侧重于意义方面,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将“虚语素”称为词缀,但赵元任先生自己也指出:“虚素与实素的区别是程度问题”。朱德熙先生则从位置上对语素进行了解释,认为:“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在专门研究普通语言学的著作中,虽然涉及词缀问题,也有对词缀这一概念的解说,但更多地是站在外语,尤其是英语的角度对其界定。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与印欧语系差异甚大,因此,这种界定在对应汉语中的词汇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词缀概念和范围界定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各位学者立足点不同,设定的标准自然存在差异;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受文化交流、网络传播等影响,新词不断产生,并被人们普遍接受,词汇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这对于统一词缀的标准造成一定的影响。
撇开其概念与范围的争议不谈,汉语中对于词缀的研究,名词与动词较多,形容词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形容词词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人们关注的程度上,都不及名词与动词。但在平遥方言中,形容词词缀,尤其是状态形容词词缀,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语言表达及情感抒发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其构成格式、作用及其词缀的分类、具体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极具地方特色的词缀“底”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词缀涉及到的概念、范围的界定,与结构助词、词尾的区别,与词尾的区别等重要问题,本文也有相关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平遥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音为[tiA?],记为“的”,例句中所有音为[tiA?]的结构助词不再进一步分为“的”“地”“得”。
一、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从语法意义上来看,性质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状态形容词则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平遥方言中的性质形容词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而状态形容词则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使用频率极高,具有构成格式复杂、内涵丰富等特点,同时对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一)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构成格式
侯精一先生将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的构成格式分为四种:A+X式、A+BB式、A+XYZ式及AABB式,这是对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较为全面的分类。笔者通过分析语料发现,以上四类不能完全概括平遥方言中状态形容词的所有类型。笔者立足语料,并结合侯先生的分类方法,对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构成格式进行了如下分类:
1.A+X式
关于A+X式中的“x”,侯先生在其文章中只提到的[kua](记为“刮”),但根据笔者的调查,X还有[iau](记为“呦”)。例如:
(1)白刮底:不好得兀家脸立马就~咾。(形容脸色苍白)
(2)对刮底:数数~。(形容数字准确)
(3)光呦底:居舍收拾地~。(形容干净、整齐)
(4)漂亮呦底:~块女女。(形容很漂亮)
2.A+BB式与AABB式
A+BB式、AABB式的状态形容词与普通话中的ABB式、AABB式形容词比较类似,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内涵上,平遥方言中的都要丰富得多。例如:
(5)薄离离底:~张纸。(形容纸、布等非常薄)
(6)丑渣渣底:这只狗~。(形容非常丑)
(7)光当当底:~根苹果。(形容物体表面很光滑,没有疤痕)
(8)四四整整底:~家人家。(形容家庭和睦)
(9)牺牺惶惶底:我看见兀家~就给了兀家块馍馍。(形容可怜)
(10)体体面面底:~块小小。(形容外表和善)
3.带词缀“圪”式
晋语多数地区方言都有“圪”,它的构词能力很强,可构成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以及象声词等各种词类。无论是做形容词还是其他词类,“圪”多出现在词头,也出现在词中,但未见用于词末。构成形容词时,“圪”字通常只起表音衬字作用,没有实际含义。例如:
(11)圪溜歪腿底:画下得线线~。(形容弯曲,不直)
(12)白圪洞洞底:这块女女的皮肤~。(形容皮肤等的颜色非常白)
(13)坚皮圪韧底:馍馍放得时间长了,~。(形容食物嚼起来不脆)
(14)圪挤圪歪底:走道道~。(形容走路一扭一扭的)
4.其他形式
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还有一些是不符合以上格式并且没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15)薄人瓦瓦底:~两只手。(形容非常凉)
(16)日里倒脏底:~件件袄儿。(形容非常脏)
(17)跌溜打连底:做块甚老是~。(形容不专心)
(18)忽雷爆阵底:溜地雨就~下将来啦。(形容暴雨突然发作)
(二)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的作用
平遥方言中,状态形容词使用频率很高,因为它相较于性质形容词,在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满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需要,其具体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表达
状态形容词在描述事物特征时,能够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例如:
(19)瓮瓮是满的。
(20)瓮瓮满满底。
例(19)与例(20)都是描述“水缸是满的”这一特征,例(19)使用性质形容词,只是对这一事实进行了简单地陈述,而例(20)则在表达“满”这一特征时将它满的程度进行了描述,让人产生一种再加一滴水就会溢出来的感觉。
2.情感抒发
状态形容词在对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动作的状态进行描述时,往往暗含着说话人对这一事物、动作的情感。例如:
(21)这块袄儿是白的。
(22)這块袄儿白洞洞底。
例(21)是简单描述这件衣服的颜色,而例(22)在描述这件衣服是白色的这一特征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这件衣服的喜爱之情。
二、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
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分类明确,用法清晰,在表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分类
虽然对词缀的概念以及范围存在一些争议,但在分类方面将其分为前缀、中缀、后缀这一观点是基本没有异议的。平遥方言中的词缀从其位置上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分为前缀、中缀和后汉语言文字研究缀,从使用方法及词缀间的搭配关系上可以分为一级词缀和二级词缀。
1.一级词缀与二级词缀
平遥方言中状态形容词的词缀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所有的状态形容词在使用时必须有词缀“底”,这个特点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二是存在词缀与词缀的连用现象,所谓词缀的连用就是在同一个状态形容词中有两个词缀。在上一节谈到状态形容词的构成格式时提到“A+BB式”及带词缀“圪”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共同特点就是该结构的状态形容词中除了“底”以外还有“刮”“呦”“圪”等词缀,这就是词缀连用现象。
由于“底”与“刮”等词缀使用频率及在句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无法简单地将其视为同一级别的词缀。因此,笔者根据其使用特点将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分为一级词缀与二级词缀。
1)一级词缀
本文在谈到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的特征时提到,所有状态形容词在使用时必须有词缀“底”,也就是说,一个状态形容词中,可以没有“圪”“刮”等词缀,但不可以没有“底”,因此将其确定为一级词缀。其作为状态形容词的必备条件,相关例子贯穿全文,此处不再赘述。
2)二级词缀
与“底”不同,“刮”“呦”“圪”不是必须存在,但其在平遥方言中状态形容词的构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词缀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与“底”相比,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将其确定为二级词缀。例如:
“刮”和“呦”出现在“A+X”式这一结构中,“X”即为“刮”或者“呦”。“刮”“呦”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非常”。例(1)表示脸色非常白,例(2)表示数字很准确,例(3)表示家里非常干净,例(4)表示女孩很漂亮。
“圪”虽然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具体情况将在下一小节详述。
2.前缀、中缀与后缀
1)前缀与中缀
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前缀与中缀很少,常用的只有“圪”。
需要注意的是,“圪”在作词缀时,没有实际意义,并且在作中缀时出现在四字格的第二个字时,是可以省略的。例如:
(23)猴(圪)蛋蛋底:~根苹果。(形容物体小巧)
(24)鲜(圪)呆呆底:这疙瘩布~。(形容颜色鲜艳)
2)后缀
由于存在词缀连用的问题,因此对后缀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其在词中所处的位置,而应该根据词缀与核心词的相对位置来确定。例如:
(25)刻刮底:~的这地方方。(形容空间大小刚刚好)
在该词中,“底”位于词末,无疑是后缀,而“刮”虽然位于词中,但不能就此认为它就是中缀,而应该根据其与词根“刻”的相对位置将其认定为后缀。
也就是说,“刮”“呦”“底”都只会出现在词根的后面,因此都为后缀。
(二)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的作用
学界关于词缀的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立足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使用情况就该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语法及词汇意义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语法作用
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的语法作用是指其构词的作用,一级词缀“底”是状态形容词不可分离的构成部分,其语法作用最为明显。二级词缀“圪”“刮”“呦”等,在“圪”式及“A+X”式之中也发挥该作用。
2.词汇意义
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该作用主要体现在二级词缀“刮”和“呦”上,上文也曾提到,“刮”与“呦”从意义上来讲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和“非常”,起加深程度的作用。
三、词缀“底”
作为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存在的必要条件,“底”已经成为状态形容词的标志,研究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的词缀,它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笔者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到其归属、来源、与结构助词的区别等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底”字归属界定
近代汉语中,将“底”定义为结构助词这一观点在学界是基本被认可的,那么,“底”在平遥方言中是不是也是充当结构助词呢?形容词在作定语、状语、补语时,与结构助词的配合非常紧密,导致形容词词缀与结构助词非常容易被混淆。
笔者从理论和实际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邵炳军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词缀与附加式构词法》一文中提到:“助词是词,词缀是语素,而且只能是词的一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词缀和助词的区分应该是可以基本说清的。”同时,该文中还提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词。缀和单音节助词进行区别:一是从组合关系上来看,词缀只有词中的可分离性,仅用以构词,而助词只有句中的可分离性,仅用以造句;二是从语法上来看,后缀和中缀只表示词性或次范畴,而助词与词性无必然联系,却表示结构关系和动态等语法意义;三是从语义上看,许多词缀兼表很抽象概括的、泛化了的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而助词则与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无关。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状态形容词的词缀“底”:第一,没有“底”作词缀状态形容词是无法正常使用的,并且,它与句子的结构关系没有关联,因此符合“词缀只有词中的可分离性”这一点;第二,虽然“底”在平遥方言中有除了作状态形容词词缀以外的其他作用,最重要的是,“底”是状态形容词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它与词性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的,符合“表示词性和次范畴”这一点;第三,上文提到,在平遥方言中,相较于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底”的存在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符合“词缀兼表很抽象概括的、泛化了的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这一点。
由此可以看出,“底”为状态形容词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是可以被接受的。接下来就结构助词在平遥方言中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一方面进行分析。
平遥方言中状态形容词的用法与普通话中的基本相同,它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例如:
(26)肚儿满满底。(形容肚子非常饱)
(27)碗浅油油底。(形容碗非常浅)
例(26)与例(27)中,“底”用于主谓句中,作谓语。
(28)瓮瓮是满的。
(29)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
将例(26)与例(28)比较可以发现,同是作谓语,同样是形容词“满”,当“满”单独出现时,与“的”搭配使用;当“满”重叠變为“满满”时,与“底”搭配使用。概括来说,性质形容词与“的”搭配,状态形容词与“底”搭配。例(29)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一直以来,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争议,这似乎可以成为一个说明界定的有力例证。
(30)孩儿走的行行底。(形容孩子走得很稳、很快)
(31)雨下的唰唰底。(形容雨下得很大)
例(30)和例(31)是状态形容词作补语。
(32)乖乖底(的歪)笑。(形容笑得非常开心)
(33)呼呼底(的歪)刮。(形容风刮得很大)
(34)袭袭^人底(的)块小小。(形容男孩长得非常可爱)
(35)黑洞洞底(的)间居舍。(形容房间里光线很暗)
例(32)~例(35)均为状态形容词作定语。值得注意的是,状态形容词在作定语时,后面可以加结构助词“的”,笔者获取的语料显示“的”可有可无,而侯精一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发表的文章中谈到:“平遥方言的状态形容词不能直接作定语,必须在状态形容词后边加上“的”,才能作定语,即只有‘(状态)A+底+的的格式才能作定语。‘(状态)A+底不能作定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底”只能是词缀,因为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其功能决定了它不可能连用。因此,从实际使用情况方面我们也可以得出平遥方言中的“底”只能是词缀的结论。
(二)词缀“底”的来源
“底”作为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这一特殊用法是从何兴起的,也是本文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王力先生在研究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发展中提到的内容与“底”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
王力先生认为“的”字的最早形式是“底”字,而“底”字是从“之”字来的,并认为“之”和“底”构成一种骈词。所谓骈词就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旧形式往往只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不过,骈词虽同出一源,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产生分歧。“之”字是介词,所以必须放在名词前面,“底”是词尾,所以它的后面可以没有名词,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在这里,王力先生是将“底”视为结构助词的,但由于它位置比较灵活,“它的后面可以没有名词,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并且被视为“词尾”,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形容词词缀是非常有可能的。需要说明的是,王力先生此处所说的“词尾”不同于现在我们认为的构形语素“词尾”,从其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此处的“尾”只强调它在词中或者句中的位置,并没有句法范畴的意义。
王力先生在该论述的后半部分提到:在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是和“底”字同一来源的,“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和定语,“地”用于连绵词。我们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者种类的形容词,而“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根据王力先生的这部分论述,笔者产生了疑问:平遥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词缀应该是“地”而不是“底”?就该问题,笔者从语音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地,徒四切,去声”,“底,都体切,上声”,也就是说,“地”与“底”古今声调基本未变。平遥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有去声变阳平(调值为35)、上声变去声(调值为53)的规则。也就是说,平遥方言中,“地”的调值为35,“底”的调值为53,而作状态形容词词缀的[ti]调值为53,因此可以断定是“底”而不是“地”。
以上是对词缀“底”的来源进行了推断,但还未找到有力的材料来说明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结语
词缀既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语法学词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入地研究某种语言的词缀,对了解该语言的词汇系统及构词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从词缀研究现状入手,以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对其自身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对词缀研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阐发了笔者个人的观点。经过以上分析,笔者深入了解了平遥方言状态形容词词缀的使用特点,同时对词缀研究有了较为宏观的把握,这对今后深入研究词缀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