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变迁特征

2018-01-17陈宇鹏

青年时代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

陈宇鹏

摘 要: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准确把握其变迁特点能够深刻体悟明清绘画主体意识演变根源与内在规律。基于此,文章将立足于对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的梳理,在简要介绍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变迁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宋代绘画乃至于明清绘画的认识。

关键词:宋代绘画;主体意识;变迁特征

一、绘画创作主体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个人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与反映,当人们把“世界”作为主观认知对象的时候,便催生了“客体意识”,而经过思想、理念、情感、审美的“异化处理”,最终便产生了“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不再单单受客体的约束,不再直观、机械地再现和反映客体物象,而是蕴含着个人身份性、角色性特征,传达出超越和反叛客体物象的独立的主体精神。这便是主体意识生成的过程,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绘画是在初级层面是人们观察、认知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客体意识”的简单再现,追求“逼真”效果的技法表现,而高级层面则是人们对“客观意识”的思想、理念、情感、审美处理,是借助客观物象甚至是虚拟化、抽象化物象的一种主体意识生成与表达,因此物象表现是手段,而传达思想则成为终极目标。潘诺夫斯基提出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主体”属性,创作的规律凌驾于其上,艺术家心中形成、并在其设计里表现出来的“理念”并不是真正地来源于艺术家本人,而是通过“一般判断”从自然里得到,所以那个理念即使实际上被“主体”所认识实现,却还是在“客体”里被潜在地预示着。①这充分强调了绘画的“客体来源”与“主体表现”双重特征。

结合以上内容,文章认为绘画创作主体意识是指画家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思想、精神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种种羁绊,而是通过绘画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与独立的价值追求,从而使最终的绘画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变迁特征

(一)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趋向于大众化的特点

“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发展至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已趋于成熟,然而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是依附于统治阶层而存在,以满足思想教化、社会治理、歌功颂德、塑造形象为核心目标。即便是这一时期也有少数品论家和画家追求自我意识的挖掘与表达,但仅仅局限在少数官僚贵胄、文人士大夫阶层,艺术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绘画创作实践也主要是以少数人为主,而且总体品论思想和主体意识创作实践难以形成主流。而宋代的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则趋向于大众化的发展特征,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画品,推崇以挖掘和表达画家主体意识为核心的绘画欣赏与创作理念,而且以表达个人认知、审美、思想、情趣、功能为核心目标的画家也越来越多,上至宫廷画院的高水平画家,中至诸多的文人士大夫、官员、贵族和禅僧,下至各类以满足民众审美、装饰需求为核心目标的画工,均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致力于以表达个人主体意识为核心目标的绘画创作活动。这使得主体意识性的绘画创作在宋代逐步成为品评画作的重要标准,成为绘画创作实践的核心依据,由此也很快地发展成为宋代一种主流的绘画艺术潮流,诸如“文人画”艺术在宋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技巧性、思想性、审美性得到了历代艺术家的认可,成为宋代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甚至可以说是宋代绘画创作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类绘画。“世俗画”艺术在宋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题材内容涉及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绘画技法越来越丰富和越来越专业,其画面的“写实性”有“趣味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既是复原特定生活场景,而且也蕴含着画家个人志趣。这些绘画作品也突显出画家主体意识的发展。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趋向于大众化是宋代绘画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宋代文人画、世俗画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

(二)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表现出分化性的特征

挖掘与表现主体意识成为宋代品评和创作绘画的重要依据,也是宋代各类绘画艺术发展的突出趋势。然而从宏观上来说,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呈现出“高雅”与“世俗”两级分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文人画”和“世俗画”上。这两类绘画艺术均注重表达个人思想、情感、观念、审美和情趣,但前者是文人士大夫单纯表达自我情感和个性,其良好的文化修养、高水平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其高雅的情趣,表现在文人画创作上,便是注重尚意、冲淡、高古、含蓄、自然、清奇、超然、清润、天成、简古、疏野、飘逸的追求,作品中往往是寥寥数笔,大写意地勾勒出物象轮廓,采用大面积留白和浓淡施色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淡雅的、超然的美感,使人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而世俗画也注重表达画家个人的认知、思想、审美、其情趣,但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也即是注重采用“写实性”性的手法,实实在在地刻画个人的所见所闻,而在画面细节之处则又表现出或欢快、或幽默、或唯美的情趣,十分符合广大群众世俗化的认知与审美特点,与“文人画”符合少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特征,形成鲜明对比。这由此在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中形成了“高雅”与“世俗”的两极分化的发展走势,而后世绘画审美与创作也延续这两条路径进行发展。

(三)绘画创作主体意识呈现出真性情的特点

绘画创作主体意识的本质特征在于以挖掘和表达个人主观认知、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为核心目标来进行绘画创作活动,无论是画院画中晚期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特点,还是文人画、世俗画所传达出的浓烈的主观意识特征,其归根结底都突显出真性情的特征。文人士大夫在创作文人画过程中,并不十分关注外在品评,而完全融入到个人思想、情感意境氛围之中,利用有限的物象,简单的描绘来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甚至很多画家刻意突显自身与其它画家之间的区别,不媚俗、不功利,而在绘画技法、题材选择、布局设计方面追求个性化特征。这既是画家主体意识的释放,从而也造就了宋代文人画题材丰富、个性鲜明、意趣高远的艺术特征。宋代世俗画虽然是以满足普通民众审美需求而创作出来的,但其“立意”与“创作”两个方面也均表现出明显的真性情的特征。在“立意”方面,画家同样是摈弃了传统画论对于绘画作品高雅、致远、功利的审美标准,而不遗余力地刻画和表达人们日常生活中典型场景,在画院画家、文人画家看起来通俗的创作,但却成为部分画家创作的核心主题,推送出大量的世俗画作品。在“创作”方面,画家既注重对特定场景、物象的写实性表现,同时也注重细节之处的情趣性、审美性表达,是画家个人对于生活细节趣味之处审美认知的外现,同样是其个人真性情的表现。

總体来说,绘画创作主体意识是指画家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思想、精神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种种羁绊,而是通过绘画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与独立的价值追求。传统绘画领域的“自律观”与“他律观”之争,归根结底也是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表现与否的争论。魏晋、隋唐、五代画论与绘画实践中的“文人画基因”,宋代理学的兴起、右文政策的实施、商业的繁荣发展,促使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越来越突出,逐步发展成为各类绘画创作的主流品评与创作标准,包括画院画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创作主体意识的萌芽期,文人画的异军突起带来了创作主体意识的成长期,而风俗画的多样并行带来了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期,其绘画创作主体意识的演变过程,表现出趋向于大众化、分化性、真性情的特征,成为宋代绘画创作主体意识演变的核心规律,对后世文人画、世俗画、画院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范景中.美术史与观念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72页.

参考文献:

[1]苏畅.宋代绘画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7月版.

[2]李恒.宋代绘画艺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4月版.

[3]王韶华.宋代绘画本质的变迁[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女权主义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