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体学视域下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交互现象

2018-01-17冯娴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体交互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有其特色,是教学设计、教案以及口语等结合的语篇。文章从课堂教学语言的语体特色出发,通过教学实例,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交互现象,以提高学习者对课堂教学语言语体的认识,促进交互式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语体 课堂教学语言 多维语体特征 交互

一、教学信息中交互现象现有研究成果

许彩云博士在《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中对“语体”做出了概述:“语体是语篇的类型,是在实施某种类型的言语行为时,语言的使用方式及语言形式形成的固定了的话语模式。”[1]

“课堂交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模式、特征、师生交互关系三个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从交互活动的模式角度,谢洪、刘海量(2003)将交互活动分为10种模式:1.“IRF”形式;2.小组活动;3.二人协作;4.学生个人活动;5.自主学习;6.全体作答;7.全班讨论;8.教師“独白”;9.教师封闭式提问;10.教师开放式提问。[2]从交互的特征角度,聂东明(2003)将其概括为和谐性、多样性、动态性、层次性四个特征。[3]从师生关系角度,李长萍(2006)则提出树立正确的观念、相互对话、沟通、理解、交互吸引才能建立良好的交互性师生关系。[4]以“课堂语体”为检索词,只检索到6篇。因此,从语体的角度来重点研究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交互现象还有较大空间。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多维语体特征分析

实施某一言语活动必须满足言语行为意图、行为媒介、人际方式三方面要求。[1]下面主要通过语体的三个行为要素及相关理论分析“课堂教学语言”的多维语体特征。

(一)言语行为意图

“语体行为要素决定语体成分,言语行为意图可决定语意图类型和话语功能类型两个语体成分。”[5]“课堂教学语言”的言语行为意图核心是怎样让学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语体特征。如今的课堂基本由师生间的交流构成,教师提问就承担了交互式课堂的主体作用。

(1)“教师:文章在第一段开篇点题之外,他并没有紧接着去刻画白杨树本身,难道作者偏题了吗?

学生:不是。

教师:他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西北高原,是不是?那他与白杨树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教师:这挺拔昂扬的白杨树就生在在黄土高原,那么写这个黄土高原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衬托。

教师:环境非常恶劣,在这一种特别恶劣的环境下他也是非同寻常的一种,就在这样一种恶劣的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当中,不平凡白杨树才得以生长,而且是茁壮的生长。”[6]

这一段主要以师-生提问为主,通过“是不是?”等是非问来进行提问,问题难度低,并通过问题的推进达到完整答案即作者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衬托。以上体现了语体的话语意图和话语功能,其意图即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理解以及接受所教授的内容。话语功能类型则是通过陈述“文章在第一段开篇……白杨树本身”,说明“环境非常恶劣……而且是茁壮的生长”。提问“那他与白杨树有怎样的关系呢?”等达到让学生接收、理解教师传达的信息的意图。

(二)行为媒介

准备工作教案主要是纸质文本,即以书面语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更多的是建立在师生面对面的基础上。所以,课堂教学语言是教案等书面语与口语的结合,课堂上的行为媒介主要是现场性的口传。

(三)人际方式

人际方式下分解出来的课堂教学语言语体特征为:交互性、有准备、亲近度、非正式、一致性。如以下课堂实例:

(2)师:“守旧”一般表贬义,在此处如何理解?

生:……

师:“旧”的东西都不好吗?我们不是常常说继承传统吗?

生:“旧”的东西中也有好的,这里‘守旧是继承传统的意思。”[8]

当问及如何理解文中的“守旧”,学生不会作答时,教师及时作出调整,缩小思考范围,提示学生继承传统,引导学生答出“守旧”的正确含义。体现了通过提问而产生的交互性: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收后通过不回答来传递给教师“不理解”的信息→教师接收后做出提示→学生接收并回答问题→教师接收学生已理解的信息。

课堂中的交互性在数量上是一对多、多对多。一对多即师生之间,包含提问、评价等课堂活动;多对多即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各自思想见解等。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可达到平等交流,正式程度为非正式。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可概括为“一致性”和“权势”两种。在课堂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没有权势阶级之分,在社会关系上是“一致性”。再次,教师上课前都需要进行熟悉教材、编写教案等工作,因此准备程度为有准备。

综上,言语行为意图角度,通过教师的提问、说明与陈述,达到引导信息的接收;行为媒介角度,“课堂教学语言”是书面语和口语的融合;人际方式角度,“课堂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有准备、非正式、一致性以及其数量上的一对多、多对多的语体特征。

三、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交互现象

在课堂教学语言中,交互性是其主要的语体特征。文章将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交互手段概括为提问、学生讲话、教师评价、体态语、板书。

(一)提问

教师提问在交互性课堂中起主体作用。谭晓云(2011)认为“提问分为单向度提问和对话式提问。单向度提问主要是关于信息已知的提问,具体形式有:引导式提问、强调式提问和推进式提问。对话式提问主要是关于发散性思维的分析性知识的提问,具体形式主要有:参阅式提问、矛盾式提问和超文本链接式提问。”[9]

(3)师:同学们,我们在昨天已经一起学习了两首古诗中的一首,《十五夜望月》,我们今天来学习另外一首,是什么啊?(引导式提问)endprint

生:《水调歌头》。

教师提示前半部分信息需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学生补全后半部分。

(4)师:我们一般写作文,首先开门见山,开头总领全文,中间分点叙述,结尾应该做什么呢?(强调式提问)

生:总结全文。

教师重复说明文章结构开门见山,开头段总领,中间分写,通过话语的重复来确认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教学要点。

(5)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是谁吗?他生活在哪个朝代?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词呢?(推进式提问)

教师通过层层问题“是谁、朝代、已掌握的诗词”来确定学生是否已掌握了知识。

(6)教师:这些赞美之情,是不是,感情是一种平行呢?

学生:不是。

教师:你怎么看的出来?嗯?文章开头是怎么说的。

学生:我赞美白杨树。

教师:文章最后呢?我怎么赞美啊?

学生: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6](参阅式提问)

教师为了让学生回答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是逐层加深的这个教学要点,有意识地进行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看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回答出从开头的“赞美”,到最后的“高声赞美”,交互性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是递增的。

(7)师:“不知秋思落谁家”意为不知道秋天的情思落在了谁的家中,那么将“落”改为“在”不也可以吗?(矛盾式提问)

教师用反面的说法引出正面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新认识产生新思想。

超文本链接式提问在导入中比较常见,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课堂上的提问可分析为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怎么、是否、什么”等提问语传递需要学生作答→学生接收并传递回答内容→教师接收。教师的提问是交互性课堂的主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串联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二)学生回应

学生回应分为学生被动应答与学生主动讲话两种[10]。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表明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学生讲话方面,教师也可掌握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接受程度,以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三)教师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环节。[11]如下例:

(8)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1:朗读诗的一二小节。

师:嗯,你读出了诗的节奏,如果重音再突出一点就好了。

生2:朗读了诗的第三四小节。

师:你读诗的表情非常丰富,语调舒缓,很适合这首诗。”[8]

例(8)中,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朗读诗歌,学生1朗读,教师评价,学生2朗读,教师评价。教师除表扬外,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仅有适当地鼓励“读出了诗的节奏”,还有对其的建议“重音再突出一点”等。学生的回答得到教师的反馈,通过评价,接收到可以如何作出改变的信息,进而完善回答并加深记忆。

(四)体态语

在讲课时,手势、表情、动作等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体态语。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可分为两大类:手势语言和身势语言。[12]

第一,手势语言。手势在课堂中最普遍的是学生的举手,用来向教师传递想要提问或回答的信息,教师接收后,做出反应请举手同学发言等。教师运用较多的手势是指向某物,如指向黑板等,用來传递提醒学生注意的信息,学生接收到后做出反应,顺着教师手势看向黑板或ppt等。尤芳(2011)提到,在回答判断题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对”“错”,也可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13]。学生会因新奇而参与其中,课堂氛围就能够活跃起来。结合手势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直观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答题兴趣,强化记忆。

第二,身势语言。首先,“点头”是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身势语言,教师会使用“点头”来向学生传递回答的不错的信息。其次,在教学中弯腰驼背、无精打采或背手、插兜等举动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教师的身姿应得体、大方,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并且深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及熏陶;鼓掌、一个赞许的眼神等都可以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

(五)板书

多媒体等软件融入到课堂之中,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如今不少教师已逐渐放弃板书,太依赖多媒体技术。钱聪、李迎春(2010)概括了板书所不可替代的四个作用: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动态调节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笔记;有助于学生消化记忆和视觉接受[14]。

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教学互动大多是即兴的,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合作讨论中出现的不同看法等,多媒体软件等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14]。板书的作用便在此时体现出来。教师将重难点或整体框架或师生临场发挥罗列在黑板之上,学生接收黑板上为重要内容的信息,进而进行记忆或笔记的下一步行为,板书的交互就此形成。

四、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语言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语体,要实施课堂教学这一活动,就需要满足言语行为意图、行为媒介、人际方式三个方面的需要。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行为意图是通过教师提问、说明、陈述等达到引导和信息的接收。这便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地由教师讲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提问等随时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其次,课堂教学的行为媒介是教师课堂口语同教案等书面语的结合。要求教师注意口语的使用,避免使用不好的口头禅。并要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有充分地直观感受。

再次,人际方式方面。第一,有准备,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深入研读文本,认真设计教案;教师还要多浏览学术型网站,关注本学科最新发展情况,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传授给学生。第二,交互性,教师应当设计预设合理的提问;综合运用单向度提问与对话式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多给学生自己思考、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发言后,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要有所思考,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只限于某一回答,要与学生之前的表现相联系,力求客观地判断该生的课堂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是这么做会更好”等代替“不对”“错误”等负面评价;正确运用体态语,多用点头,适当在教室间走动,拉近与学生距离;在课堂上还需合理地运用板书,做到重难点突出、鲜明。第三,一致性、非正式,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endprint

文章从课堂教学语言的语体特色出发,通过教学实例,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交互现象,希望能够提高学习者对课堂教学语言语体的认识,以促进交互式课堂的发展。

注释:

[1]许彩云:《汉语指令性语体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2]谢洪,刘海量:《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01期,第65-67页。

[3]聂东明:《论数学课堂教学的交互》,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第01期,第86-89页。

[4]李长萍:《论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04期,第53-55页。

[5]朱军:《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12年,第72-79页。

[6]四川绵阳南山双语实验学校教师尹九《白杨礼赞》课堂实录。

[7]陈倜(执教、整理):《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1年。

[8]谭晓云:《激活思维: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本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01期,第22-24頁。

[9]程岭:《对几种课堂观察量化工具的简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年,第10-15页。

[10]陈志敏:《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分析》,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46-48页。

[11]俞青海:《手势语言与课堂教学》,吴中学刊,1994年,第01期,第87-90页。

[12]尤芳:《数学课堂永不褪色的色彩——浅谈手势语言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第06期,第111-112页。

[13]钱聪,李迎春:《论课堂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新西部,2010年,第12期,第189,180页。

参考文献:

[1]谭晓云.交互性:中学教案的语体学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02):32-43.

[2]廖克斌:浅论教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6,(01):32-34.

(冯娴婷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体交互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找准语言“生长点” 培养学生“语体感”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体意识的思考
实验激发思维 问题交流智慧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大学英语教师“交互”信念、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