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2018-01-17张天骄林海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人文主义

张天骄+林海霞

摘 要:宗教改革对15-17世纪的英国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兰格伦的《耕者皮尔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尔的《乌托邦》和斯宾塞的《仙后》等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改革与英国文学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揭示英国当时的作家通过宣扬人文主义,有力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影响力,同时展现出不列颠民族的觉醒意识和斗争勇气。

关键词:宗教改革 英国文学 人文主义 反天主教叙事

一、引言

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三件大事影响了不列颠民族乃至整个欧罗巴民族的发展进程,它们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历史事件互有关联、互为表里,而欧洲宗教改革为其中承上启下的枢纽。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进而遍及整个欧洲,英国亦不例外。其改革始于1529年,由中央政府推動,自上而下地展开,以在1534年国会通过著名的“至尊法案”为标志,国王亨利八世在改革中亦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英国宗教改革在不列颠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其弘扬人文主义,改变人民思想,并唤醒了整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民族性。基督宗教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并渗透进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数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宗教改革与英国文学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宗教改革对15-17世纪英国的影响,有利于系统认识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作者的立场,也有利于阐释英国文学作品对宗教改革的诠释和隐喻性的作用。

二、兰格伦《耕者皮尔斯》中的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纵观整个英国文学史,不列颠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流传至今的上古诗歌一类是世俗诗,另一类便是宗教诗,其中颇多掌故都来源于《圣经》。英国大量中世纪文学反映基督教的教义,基本都与人类拯救有关。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迎来第一次繁荣,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其中一位是威廉·兰格伦(1330?-1400?),他的代表作《耕者皮尔斯》描绘了一系列似真似幻的梦境,从中让读者看到一幅封建英国的图景。该作品是对英国社会的现实写照,深刻反映了当时宗教与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兰格伦生于英国西部的内陆地区,早年在修道院学校中接受宗教教育。身为一位神职人员,他看到当时英国的各个阶层虽然表面上充满欢声笑语,背后却隐藏了各种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底层百姓因此感到迷茫和痛苦。兰格伦于1362年开始创作著名长诗《耕者皮尔斯》,他在这首诗中写下了他对社会的所思所感,同时对领导阶级和教会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该诗歌旨在反映真实的英国,因此措辞和表述直白坦率,兼具一定的教化意义。

兰格伦将矛头对准了世俗和腐朽的罗马教廷,他笔下的主教和执事不务正业,一心忙于敛财和享受,“这帮好吃懒做的彪形大汉,身披教士黑袍,以区别于普通人,他们充当修士只为生活舒适”。欧洲大陆自1313年始,随处可见罗马教廷的教士向百姓贩卖赎罪券,这一西欧中世纪时的特有现象,本质是罗马教廷掠夺西欧各国人民钱财的手段,“许多神学大师都会打扮自己,由于布道兴盛,金钱滚滚而来”。随着赎罪券逐渐变质为教会搜刮钱财的工具,部分正直的宗教人士及底层百姓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教区牧师与赎罪僧狼狈为奸,私分了本该救济穷人的钱财”,而这种积压的愤怒最终成为德国马丁·路德改革的导火索。

三、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英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在14世纪初露曙光,这归功于一位名叫杰弗里·乔叟(1340?-1400)的作家,他被誉为是英国诗歌的创始人和英语语言大师,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乔叟曾经师从于意大利著名作家彼德拉克和薄伽丘,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因此呈现出反封建、反教会和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倾向。另一方面,乔叟的资助人贡特约翰有一位名叫约翰·威克利夫的朋友,他组织众多贫穷传教士创建了“罗拉德教派”反对罗马教廷的教义。在此影响下,乔叟自然也就采取了反罗马教廷的政治立场,他的作品强烈地攻击了罗马教廷的腐败,并讽刺了所有的神职人员。

《坎特伯雷故事集》代表乔叟的最终的诗歌成就,创作于1387-1400年间,作品风格和结构上类似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开始萌芽。诗集记录了一群从伦敦到坎特伯雷去朝圣的香客,在旅行途中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发时间。一共24个故事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真实且全面地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同时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阶层的腐朽没落。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商人的故事反映出王公贵族的道德恶化,医生的故事反映出法官的无情和上等阶层的冷漠。在卖赎罪券者的故事、自由民的故事和托钵修士的故事中,乔叟将罗马教廷作为抨击对象,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中世纪牧师的贪婪和放荡,对其丑态的刻画入木三分。

乔叟既是一位中世纪的英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强调人权,同时看到了人类的潜能、智慧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认为追求今生今世的幸福和快乐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他反对神权,认为通过禁欲换取虚无的来世幸福是宗教主义的滥用,进而揭露罪恶、针砭时弊。

四、莫尔《乌托邦》中的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至15世纪末,一批新的人文主义学者登上了英国文坛,托马斯·莫尔(1478-1535)就是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乌托邦》是一部对话体形式的幻想小说,同时也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作品,其在创作中深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全书分为前后两卷,前一卷以史为纲,忠实记录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和民生,揭露了“圈地运动”的罪恶和“羊吃人”的血腥历史。后一卷主要揭示私有制是英国社会堕落的根源,而“乌托邦”社会已经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从而跨入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将乌有之乡的情形与当时的英国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莫尔还尖锐地批评了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endprint

15到16世纪的英国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是内部却蕴含着诸多矛盾和危机。在欧洲,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代表着下层阶级的利益,但与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一手发起的宗教改革则大相径庭。国王将罗马教廷掌握的英国三分之一的地产收归国有,这些原教会领地或赐予臣下,或售予乡绅、商人和工厂主,导致英国出现了新贵族,进而大规模地侵占农民的土地。英国的农民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地位,从而在圈地运动中逐渐处于劣势,任人宰割:“你们的羊一向是非常温顺且易于喂养的,但是,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凶蛮起来,以至于吃人了。”

莫尔在担任律师期间,接触到大量涉及到下层社会的案件,长期目睹广大劳苦大众所遭受的疾苦。他虽然是英国中产阶级的一员,但却能主持公道,替弱者和受屈者撑腰,因而在伦敦颇有名望。莫尔心系百姓、体察民情,以至于最后不惜付出生命,这表现出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和恪守的人本主义理念。如同《乌托邦》所描绘的一样,他深知当时的英国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冲破旧社会制度的藩篱,才能建立一个强大且有希望的文明国度。

五、斯宾塞《仙后》中的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16世纪中期后,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空前繁荣,在诗歌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是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他被同代人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塑造了亚瑟王和仙后格罗丽亚娜的形象,男女主人公表现出在道德、教养中高尚的品质。诗歌中倡议在政治上实施法律,在宗教上反对清规戒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憧憬。全诗虽未完成,但是语言灵动、技法娴熟、形式完美,对英国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诗歌《仙后》在形式上接近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它既是一部寓言,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不列颠民族史诗。故事中的正邪双方在现实世界中皆有影射,团结一致的骑士象征着不列颠民族,而邪恶的龙、巨人和暴君则象征着英国的敌人,如西班牙国王、苏格兰女王和罗马教廷。斯宾塞暗指诗中的仙后为伊丽莎白女王,每一卷都有英雄骑士为其执行高贵的任务。伊丽莎白一世是不列颠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贤明君主,她在位的半个世纪里,成功地稳定政局并维护了不列颠的统一。在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统治之后,把英国变成了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使文化、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了巅峰。在對女王的赞美中,作者表达出对伟大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而贵族的道德观则体现在有德行而勇敢的亚瑟王身上。

《仙后》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三点:对女王的称颂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主义,对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体现了作家的人文主义,而诗歌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则洋溢着浓烈的清教主义气息。斯宾塞的诗歌描绘了不列颠人正以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建构自己的国家,摆脱国外势力的羁绊和罗马教廷的掌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走自己的路并创造属于全体英国人的历史。

六、结语

英国宗教改革之时,不断涌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反罗马公教运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并广泛存在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纵观15-17世纪的英国文学,兰格伦和乔叟是宗教改革前的作家,莫尔、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最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宗教改革情形,此后还有弥尔顿和班扬的作品直击罗马公教和基督新教之间残酷斗争的场面。罗马教廷代表的中世纪封建势力残余,标志着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灭亡。不列颠岛国的作家们唯有通过宣扬人文主义,来揭露和反对罗马公教。诗歌也罢,戏剧也好,其中处处充满战斗意志,表现出英伦三岛作家的觉醒意识和斗争勇气。那些抨击教会的词句有力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影响力,砸开了人民思想上的沉重桎梏,加速了此后的工业革命的进程,更为社会更迭埋下了伏笔,为此前那个黑暗、愚昧和倒退的时代唱响了挽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宗教改革与英国文学研究”[项目号2017SJB1221]成果。)

参考文献:

[1]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维真译,[英]JC莱尔著.旧日光辉——英国宗教改革人物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3]李韦.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赵红英.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天骄,林海霞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26019)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人文主义
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形象
英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解读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19—20世纪英国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类别浅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Brief Analysis of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