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库建设视阈下我国人才支撑体系现状初探

2018-01-17段鲁玉

戏剧之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现状

段鲁玉

[摘要]人才和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智库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国科教界人才体系的分层和差别待遇以及人才计划的乱象,是近年来公众热议的一个问题,通过官方网站、政府网站等途径收集了我国“国字号”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各省市学者称号,梳理了一个大致的发展脉络,以期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高端智库建设提供可能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智库建设;人才体系;现状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序言中提到:“人才是指那些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通过进行创造性劳动从而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人,是拥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促进一国科教文卫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建国以来,我国从国家的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国字号”人才引进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科学的人才观得到逐步确立,以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支撑人才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发挥。”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才结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已有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困难,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和引进的体制机制尚有弊端等。

一、我国“国字号”人才体系概况及人才乱象

为了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引才计划,奖励和资助力度也非常优厚,比如我们熟悉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思路能够更清晰,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对中组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十几个部门的引才计划进行了梳理,如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科院(院士、百人计划、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际人才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科学家、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等等。由于篇幅所限,仅以教育部为例:

1998年,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筹资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国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之一,也是教育部旨在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三项内容。该计划出台以后,各省市、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XX学者”人才引进计划,比如有北京的长城学者,上海的浦江学者、紫江学者、东方学者,吉林的长白山学者,新疆的天山学者,黑龙江的龙江学者,陕西的秦岭学者,辽宁的辽河学者,天津的海河学者、北洋学者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以特色的名山、名水、名川、名人等来命名的“XX学者”多达一百多种,这一现象在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批评和反对之声不断。但是也取得一些成效,这些学者在服务地方和高校发展中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现有人才支撑体系的弊端

(一)科教界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意义是“凡是所拥有的,还要加倍给予他而让他富余;凡是所缺乏的,连同他原来仅有的也要剥夺掉。”这一效应指的是让美好的更好,破败的更破败,使富足的更加富足,贫乏的更加贫乏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教育学、管理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存在。这一现象在科教界特别明显,有学者列举了以下几种情况:“1.利用过去取得的成绩,形成一种积累优势,从而影响到以后的评判。2.在论文引证时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文章或者研究大咖们的文章。因此,名人的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被引用,而那些不出名的作家即使有很好的作品也可能不被引用。3.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得到承认以后,人们往往会追根溯源去重新评价此人以往所作的研究并容易得到承认。4.体系的认可和高额的奖励资助对名牌机构的科学家的好處是显而易见的,而那些处于边缘科研院所或机构声望较低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应有的承认。5.新晋的科学家则需要借助权威人士和著名科研院所才容易被承认。6.科教界的分层结构中往往只有人员的升职,少有甚至没有降职现象。”

相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人员,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更能得到认可和赞许,即使他们的研究成果相似;在研究项目上也是如此,声誉往往会给予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往往是授予这一领域最资深的研究专家,即使所有具体工作都是其他研究人员完成的。“马太效应”压制和埋没了很多有才华的科学家,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动。当科学家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压抑时,多数选择继续忍受痛苦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行为就能得到社会的赞扬;有些研究人员会失去对这些目标的兴趣,从而放弃科研事业。

(二)各省市对引才计划的盲目跟风

国家层面一旦出台一项引才计划,各地就会随之出台与之相对应的地方引才计划,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其扶持和奖励力度也相当惊人。笔者梳理发现,基本每个省份都有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人计划”等相对应的“地方千人计划”、“地方百人计划”等,以河南省的“XX学者”为例,就有中原学者(河南省)、黄河学者(河南大学)、大地学者(河南农业大学)、太行学者(河南理工大学)、殷都学者(安阳师范学院)、卧龙学者(南阳师范学院)、应天学者(商丘师范学院)、南湖学者(信阳师范学院)、河洛学者(洛阳师范学院)、清阳学者(南阳理工学院)、嵩山学者(郑州师范学院)等十多个。在2016年3月份的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的提案正是关于国家人才引进计划的,她说:“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感觉到最近几年各部委、各省市、各高校的人才引进计划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是明码标价,从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家属工作等方面给予相当优厚的待遇,这的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endprint

(三)人才引进计划“请来女婿赶走儿”现象

这里所说的“请来女婿赶走儿”现象指的是国家、地方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的时候,给予海外留学人员的“超国民待遇”,国家给予海外学者的身價要远远高于国内学者,这种差别悬殊的待遇,很容易打击到国内学者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超国民待遇”原来是指中国为了吸引外资来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优于本土国民投资的待遇,如中国在吸引外资过程中采取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诸多优惠政策,在这里则是指国家在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时给予的普遍高于国内学者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国家在制定人才引进体系时对于海外留学人员有明显的优于国内学者的待遇,以下是“国字号人才支持体系”中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的计划,通过梳理就可发现国家在制定引才计划时的确偏重于海外留学人员。如:中组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的国际人才计划;人社部的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赤子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支持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中国科协技术协会的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海智计划);教育部的春晖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以上引才计划都是国家专门针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制定的,其他国字号引才计划中也有专门针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部分,所以可见国家在制定人才计划时不惜重金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三、我国人才支撑体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013年科学网有一篇名为《中国流失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的报道,报道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国家的崛起,中国梦的实现,固然离不开大量有着在海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的人才,但在当下,国家大力推行“百人计划”、“千人计划”“赤子计划”等一系列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计划的同时,我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仍然高居世界之首,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人才平均滞留率更是高达87%。我们不禁会问:高层次人才为何难以挽留?海外人才为何不愿归国?中国的人才引进支持体系究竟需要进行哪些改革?诚然,中国人才流失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当然也不能过分悲观;政府在完善硬件设施与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应该多措并举。

(一)海外人才为何不愿归国

物质待遇的高低并不是人才不愿归国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他们首先会考虑的问题。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做了总结:一是硬件方面,国内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综合效益不高,基础设施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二是软环境方面,目前国内科研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也缺少人性化,软环境才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三是教育方面,目前国内教育体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还很欠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高等院校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也使得青年人才难以进入高校任职;四是在创业环境方面,国内的投资融资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仍需要完善。

(二)人才流失等于釜底抽薪

2006年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美国约有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出生于国外,其中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这意味着中国向美国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工程博士。北京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谈到人才流失时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梯式的人才外流潮。加入WTO后,与国外的合作领域更加广泛,程度更加深入,这一形势促成了中国新一轮的人才外流高潮,大量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到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伴随这些人才流失的是他们附带的珍贵的知识和技能,对我国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人才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海外投资移民也使得国内资金大规模外流,这对于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国内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纷纷外迁,严重损害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持续的人才流失,尤其是年轻人才的流失,可能会加剧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影响我国实现战略转型。

(三)引进来留得住还需多方合力

有学者认为,遏制人才流失、弥补人才流失带来的危害,中国应从软环境建设、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健全人才移民制度等三个方面着手: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国家应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严治理学术腐败,打破学术垄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方面,应该给人才松绑,降低人才流动壁垒,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在健全人才移民制度方面,需要出台更为开放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建立统筹协调的签证制度,措施要灵活多变。

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对高新科技资源的关注,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需要建立真正民主、自由和法制化的拴心留人的土壤环境来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定居。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现状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