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综合类高校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的课程建设
2018-01-17刘秋彤
刘秋彤
[摘要]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各综合类高校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舞蹈人才专业素质提出的高要求,各综合类高校应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层次的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结合目前社会对舞蹈编导人才的需求,就综合类高校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课程;培养;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我国的舞蹈艺术繁荣发展,人们不仅提高了物质生活的质量,在精神需求方面也有所增长,社会市场对舞蹈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了一定变化。相对于舞蹈表演专业或舞蹈学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责就是要求“能编、能导、能演、能教”。基于此专业职责下,舞蹈编导人才必须掌握编舞的专业技术、专业理论、专业技巧等,并要注重培养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学艺术修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素质要求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现象。目前,社会对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人才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四大领域:
(一)社会教育的需求:包括群众艺术馆、各类舞蹈培训班、舞蹈艺术工作坊等机构。这一领域要求舞蹈编导能够编创出符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心理需求的舞蹈作品,其作品要求有较高的艺术质量,舞蹈语言较为丰富,具有鲜明的形象、饱满的情感、相对的专业技巧和较复杂的队形等,编创出可进行公开表演和参加比赛的舞蹈作品。
(二)学校教育的需求:舞蹈艺术具有增强体质、交流情感、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等教化功能。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舞蹈艺术作为素质美育课程,涌现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以及中小学的课程建设中。这一领域要求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不仅具备编导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具备一名舞蹈教师应有的基本教学方式,较好地掌握不同年龄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编创出符合美育教育,能反映出中华美德,具有积极影响的,带有民族文化的舞蹈作品。
(三)社会娱乐活动的需求:这类社会娱乐活动的需求与社会教育大不相同,以大众娱乐,烘托气氛,锻炼身心的舞蹈为主要需求,他们没有舞蹈基础,要求能够在一定时限内,快速掌握能够进行表演的舞蹈作品。需求来源主要在社区活动、广场舞蹈、各企业的文艺汇演、年会晚会、商业演出等。这一领域的需求较为多样,要求舞蹈编导人才能够根据不同表演需求灵活转换舞蹈语汇,创造出符合不同年龄段运动规律的舞蹈动作,策划编排出积极健康、反映人民生活、愉悦身心、具有宣传教化功能并能够营造氛围的舞蹈活动。
(四)演出团体的需求:这类演出团体所指的是各省市的歌舞团、戏剧院等。这一领域对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人才的需求不如前面几大领域,因为,其对舞蹈编导的专业性要求高。要求舞蹈编导人员具有一定行业经验和艺术水平,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思维。
从以上的社会需求可以看出,舞蹈产业的就业市场还是较为多样化的,但对舞蹈编导人才的综合要求也是多方面、多角度、多要求的。
二、当前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股“艺考热”,全国的综合类高校陆续开设了舞蹈学、舞蹈编导以及舞蹈表演专业,由于综合类高校所招收的生源和专业艺术院校所招收的生源在身体素质方面以及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综合类高校更侧重于对舞蹈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而舞蹈基础和身体协调性却有所缺失,学生的肢体能力和表现能力较为薄弱。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服务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步对传统理论型、单一型人才提出调整,更换为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对综合素质、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现以江西省综合类高校来看,已有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等多所综合类院校开设了舞蹈学科,并經过教育部批准后开始对外进行招生。但是,仅有南昌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有舞蹈编导学科,可见舞蹈编导专业与舞蹈学专业的学科建设相比还是较少的。普遍的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至分为核心专业基础课与公共选修素质课两部分,其中核心专业基础课包含一系列舞蹈专业技术课,如: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民间舞素材、编导技法、现代舞技术等;也包括专业理论课,如:中外舞蹈史、舞蹈编导理论、舞台美术、舞蹈教学法、舞蹈作品赏析等。公共选修素质课包括营养与健康、视唱练耳、曲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等;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体育、思想政治、艺术概论等课程。相对来看,这种理论与实践并肩发展、人文与专业共同并重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为社会所需的舞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课程保障。但现实情况是,这些课程体系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面向工作岗位时,面向不同阶层的群众时,仍然不知道该如何编创舞蹈作品,仅仅采用一些视频上常有的舞蹈套路进行改编,并不能独立完成编创。抑或者仅仅只能是简单地完成一些晚会舞蹈的排练。
当然,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水平等因素。那我们主要从课程设置来看,有以下三方面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偏离。舞蹈学科的分类不同,所进行培养的目标与方案也必然有所差异。舞蹈编导专业是培养对舞蹈编导教学、人体动作编创技术、作品创作、舞台导演、科研创新等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学科,能够在专业团体、学校单位、演艺机构等从事舞蹈作品、舞剧编导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舞蹈学主要培养能够从事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培养能在学校、艺术团体、艺术文化馆等单位,从事教学、创作、辅导工作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在江西各高校官网的专业简介中,舞蹈编导和舞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却大致相同,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那么专业的人才培养必定也会出现偏差。我们应当树立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培养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持某种培养观念,或为了全面发展没有主次之分。endprint
(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不强,知识结构浅薄,课程内容较为片面,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轨。高校教育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课程设置一定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由于舞蹈編导专业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其发展必须关注并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审美趋势和需求走向。如上所述的社会需求来讲,实际上当本科生毕业后,由于编舞经验的不足、知识面浅薄等原因,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根据需求编创出舞蹈作品,仅是挪用其它舞蹈作品的元素进行拼贴组合。所以,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建设应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鼓励与国际和外校的观摩交流。以“跨界、融合、创新”的新视角进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去。
(三)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禁锢,教学手段不灵活。我国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中,养成了一种“我教你学”的培养模式,这并不仅仅是教育环境和教师的原因。由于我国大部分综合类高校的舞蹈艺术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通常对文字的枯燥感到乏味,但殊不知作为一名舞蹈文艺工作者也好,或是生活中任何职位,书本知识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更应当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知识的沉淀。现今媒体信息和文化艺术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作为教师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个多媒体课件或者照本宣科,可以试着用一些科技手段和实践模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式习惯的养成,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养成学生们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自主学习观念。
三、关于综合类高校舞蹈编导课程建设的提议
结合以上的社会需求以及目前我国综合类高校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课程建设进行思考后概括归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开设不同教学目标的编导课程。首先,应定位好舞蹈编导课是中国舞编导还是现代舞编导或者少儿编导,三者对编舞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现在许多综合类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仅开设舞蹈编导课,至于是中国舞编导还是现代舞编导完全由教师主观设定。其次,面对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应将开设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编导课程。例如:社会教育领域的舞蹈编导,需要对少儿舞蹈编创有所了解,对群众艺术的舞蹈审美和要求有所关注。现今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在应对这类市场时,常常会出现缺乏动作语汇和作品主题的现象,所用动作都只是传统的动作套路,想创新动作时便会感到灵感匮乏。这是由于学生观看的舞蹈作品有限,排练的经验不足所导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课程时除了要安排舞蹈欣赏的课程和编创技法的课程之外,再拓展一些排练课程,让学生运用所学所看的舞蹈技法编创并排练,鼓励学生参与排演相关的文艺活动,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相关的素质理论以及人文理论课程,提高综合素养。舞蹈编导对理论素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扎实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底蕴以及对人们心理的灵活掌握,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环境,高校应当增加舞蹈心理学,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做出分析与掌握。除了心理以外,生理知识也是必不可缺的,这样科学的训练才能避免让身体受伤。并且音乐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音乐剪辑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敏感,都是作为编导必须具备的技能。除了专业方面的理论拓展,还需要对社会人文历史有所掌握,对于现在的舞蹈文化产业来讲,不仅仅要会编、会演、会教,还要会写。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现代专业和社会热点时事,不抛弃历史文学,亦不被时代潮流所抛弃。
(三)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自我总结。课堂秩序的规范不代表凝重的课堂氛围,人们都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必要的,但教师往往缺乏给予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有效激发,学生仅是被动地完成回课作业,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对一句话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教师不能以某一观点去定义这是否正确,而是要找出有可发展的优势,并给予启发,鼓励其在符合运动规律和作业要求中进行大胆创造。但目前处于被动的学生大多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们编舞的热情就会逐渐消极,最后就失去了编舞的乐趣,将编舞当成作业,为了完成任务而编舞,到头来一团糟,没有清晰的思路,失去了自我反思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教师则应科学地给予回课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对编舞产生好奇心,才能使其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
四、结语
高校的舞蹈教育永远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我们的课程建设永远不能与社会脱轨,因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针对社会的需求,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建设要能使学生掌握好舞蹈创作的思维,激发舞蹈人才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课程要求实用性强,能够将这些理论实践出来,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对此,综合类的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社会市场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合理地选择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应用型的舞蹈编导专业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