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2018-01-17曹文楷

求知导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价值观念利益

曹文楷

价值观是基于一定思维感官之上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群体价值意识沉淀的产物,是社会群体主体行为中的价值追求;社会价值观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自发和自觉地施以影响的各种社会群体所属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在社会范围内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和国家权威评价活动的自发和自觉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群体主体价值观念体系多样性的统一,是社会群体主体对于价值目标的最真挚、最本能的追求和取向,是国家权威总结和民众评价积淀的统一。

一、利益与思想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不同需要,产生于人类社会发端之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写道:“在市民社会里,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追逐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横向来看,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从纵向来看,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把历史理解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高度概括了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利益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的、共性的利益。共性的利益寓于个性的个人利益之中的,从个性中归纳而来的,与个人利益有宏观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利益不仅是人类一切生产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而且还是人类思想的源泉。马克思在论述利益和思想关系时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变成了无主物,不仅没有生命力而且必定走向死亡。”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精神利益的共同性。由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一致,所以在逐利过程中就会产生共性的精神利益。无论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还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我国长期建设摸索出的共同精神利益,是我国长期建设摸爬滚打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会相应受到调整,并且利益关系调整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也始终对人们的认识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对国家、社会、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凝聚了新形势下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利益取向而且体现了物质利益建设中的个人利益中的共性,是新形势下符合全国人民物质利益追求的精神利益,体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最根本、最直接的价值追求和判断。作为共同精神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产生于广大人民最直接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广大人民最现实的物质利益诉求,体现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精神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仅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还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产生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诉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行、真理性和群众性,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利益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略高于现实的对现实向往的描绘概括,但并不是说它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源于现实而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引领,是对不同维度价值取向的一种规范约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有两种情况,其中第二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优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这种较为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推动社会存在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略优先于社会存在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它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种略高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虽然是符合人们的道德认知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社会意识在当下又是与社会存在略有距离的,甚至在个别时候还是与人们的个人利益相斥的。被赋予道德色彩的个人利益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往往也会失去道德的光辉。这并不是说道德遇到利益就会变得无能为力,这种偏向利益的选择是主体利益变化、调整、交锋下一种本能的选择,有道德地满足人们对于比较个性的那部分个人利益的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面上提出的是“要求”,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需求”。注意需求并不是对“要求”的否定和减免,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要求”。考虑到了“需求”的“要求”不仅会变得更加人性化,还会更容易、更快速地得以实现。一方面,我们要求人们在不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那么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应该鼓励、支持他们有道德地去实现这部分个人利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需求,特别是那些社会性的弱势群体。

康德曾说过:“贫穷是恶习的一大诱惑。”社会性的弱势群体正是社会利益关系矛盾博弈的产物,他们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在经济上沦为弱势群体,经济上的贫困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更加重视物质追求而往往忽视了精神需求,甚至这些经济上的贫困者还会引发社会精神贫困,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这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适当地把利益杠杆向这部分人倾斜。利益合理化会使他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物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才会注意到精神上的要求和需求。只有社会大多数人都开始注意到精神需求和要求的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被认可、被接受、被践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思考[M].上海:中国出版社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

[2]谢海军.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J].攀登,2009(3).

[3]郭玉亮.协调利益冲突:创新社会管理的逻辑基点[J].求实,2012(1):43-47.

[4]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08(5):36-39.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6]汪永贵.论利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1(1):84-88.

[7]廖小琴.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4):51-5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价值观念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