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变迁:伴我走过美好时光
2018-01-17
198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家乡所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我家住在乡下,离县城有二十多里的路程,那时候的交通条件落后,只好选择住校。每个月我都需要回一次家取些东西和生活费。班里只有几个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有自行车,我家里条件一般,每次往返四十多里的路程主要靠步行,只是偶尔才向同学借辆自行车用。那时最大的渴望是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经过两年的苦读,我终于如愿考上了一所国内知名大学,成了“文革”后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记得赴大学报到那天,父亲和哥哥坐着生产大队的拖拉机,将我送上了开往大学所在城市的火车,从此踏上了我漫长的求学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沈阳郊外的一家单位工作。那时候沈阳郊区的交通还不很便利,只有一条郊区公交线路通达市里,并且要隔上一个多小时才会有一班车发出。这条线配备的车都是些老得快掉牙了的旧车,一跑起来就冒浓浓的黑烟,开起来慢腾腾的,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要开将近两个小时。那时候我与妻尚处在恋爱阶段,所以每个周日(那时候没有大礼拜,每周只在周日休息一天)的早晨,我都要早早挤上那班车去城里。
后来我们结婚了,由于暂时没有住房,只好将小家安置在单位院内的一间宿舍里。妻子工作单位在市里,每天需要早早起来赶这趟公交车去城里的单位上班。我们的小家到公交车站要走三十多分钟,妻子坚持了一个月就叫苦不迭,于是我们商量买辆自行车。那时我刚毕业不久,工资82元,而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就要将近两百多元,我们既无外援也无内援,要买辆自行车相当吃力。于是我们厉行节约,苦苦攒了四个月才凑够了钱,买了辆沈阳自行车厂产的“白山牌”自行车。
有了这辆车,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比如每天早晚我可以用它接送妻子上下班、家里买米、买菜、换煤气等也方便了很多。有了儿子后,我又用它接送儿子去托儿所。周末时,我骑着车,前面坐着儿子,后面驮着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去公园玩。
上世纪90年代,沈阳的公共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出门乘坐公交车也比以前要便利得多了。另外,随着家庭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我们家庭的出行方式也逐渐在改善,打车出行也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上世纪90年代沈阳流行骑摩托车,我们小家也添置了一辆“雅马哈100”摩托车。这辆摩托车是我们家庭“划时代”的标志,是我们的家庭第一次步入“机械化”的时代。
2000年后,私家车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我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先后买了车。妻子和儿子强烈要求我们的小家也应该尽快进入汽车时代。他们俩时不时的就去汽车行和网上收集各种车的资料,然后很专业地进行讨论分析。我看母子俩整日喋喋不休地争论,就不失时机地建议,为什么不考慮一下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呢?比如我们沈阳生产的中华牌轿车。我给出了选择中华车的三条理由:其一,中华车销量不错且已走出国门,品牌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其二,外形不失尊贵价格相对又低;其三,本地产的维修保养也方便,同时中华车还是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车,支持国货,支持民族品牌。我的三大理由得到了母子俩人的一致赞同,于是不久一辆崭新的中华车开了回来,我们的小家庭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和很多人一样走入了家庭的汽车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城市在变得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在变得越来越美好。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交车、出租车、地铁……四十年来,我分别借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过了人生中一段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从一个乡野孩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这些变化不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