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种质特性的研究
2018-01-17姜怀志马志华付殿国
姜怀志,马志华,付殿国
(1.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2.乾安志华种羊繁育有限公司,吉林乾安 131404;3.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吉林省西部包含11个县(市、区)的农牧交错区是科尔沁草原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区,是我国传统的细毛羊主产区域[1]。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该区域先后培育出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吉林型)、新吉细毛羊等我国3代细毛羊品种,为仅次于新疆、内蒙古的全国第3大细羊毛产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肉羊热”和“小尾寒羊”热的兴起,小尾寒羊等异质毛型“肉羊品种”倒改当地原有的细毛羊品种,其结果是改后的“杂交羊”非但没提高个体产肉性能,反而致使被毛由同质转变为异质毛[2],降低了养羊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由于该区域所饲养的细毛羊品种主体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完成品种培育并在20世纪80年代导入过澳洲美利奴羊血液的东北细毛羊,该品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和羔羊哺育能力强等优点,对当地的生态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3]。因此,如何在发挥原有主要饲养品种的优势,在保持其生产同质细羊毛的前提下,提高其个体产肉性能,即“保毛增肉”已成为该区域内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吉林省自2003年起以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东北细毛羊为母本,采用常规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经过10余年的努力育成了产肉性能高、羊毛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乾华肉用美利奴羊[4],截至到2016年底,育种核心群的基础母羊数量已经达到6 020只。本研究以正在培育中的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初生、断奶、育成、成年等不同生理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乾华肉毛兼用细毛羊的选育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培育地的生态条件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培育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北部乾安县,属于科尔沁草原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带,是典型的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域,主产区位于东经 123º21'16''~124º22'50'',北纬 44º37'47''~45º18'08''。产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日照时间2 866.6 h,全年积温2 884.5℃,无霜期平均146 d,年均降水量425.8 mm[4]。1.2 数据采集 数据资料来自乾华肉用美利奴羊育种场——吉林乾安志华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育种核心群的横交固定4世代(2015—2016年)的系谱完整的公、母羊的体型外貌、体重、产毛性能、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等主要性状的测定记录。
1.3 主要性状测定方法与内容 参照《绵、山羊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1236-2006)、《细毛羊鉴定项目、符号、术语》(NY1-2004)、《羊毛试验取样方法》(GB/T14269-2008)、《羊毛洗净率试验方法-烘箱法》(GB/T6978-2007)等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规定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测定及等级评定方法,分别测定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公、母羊在初生0月龄,生后1 h内、断奶3月龄、育成12月龄和成年24月龄等4个生长发育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具体测定内容见表1。
1.4 饲养管理 育种群为全舍饲饲养,不同生长阶段羊的营养需求参照《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制定,羔羊期母子同圈饲养,断奶后公、母羊分群饲养,全年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并驱虫2次以上。
1.5 统计分析 利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具体过程为将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选择分析—比较均值—均值选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外貌特征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具有典型的肉用家畜体型,即长方体型。面部鼻骨稍微隆起,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驱宽深而长、髻甲宽平、背腰宽平而直、尻部宽而平,后驱丰满、肋骨呈拱形开张,四肢结实而端正,两前肢间距较大;被毛着生于头部至两眼连线、前肢至腕关节、后肢至飞节,体驱被毛闭合良好,腹部被毛着生良好。公、母羊均无角且颈部均为皱褶。
2.2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生长发育特性 由表2可见,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成年之前的体尺和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连续发育,尤其是胸围始终优于体高和体长,表明该品种具有良好的肉用体型;0~3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为342.33、300.44 g;3~12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为171.14、131.04 g;12~24月龄的公、母羊日增重分别达到121.25、101.39 g。说明该品种的快速生长发育期主要在羔羊阶段。同时该品种公、母羊在周岁时的体重分别达到成年体重的65.02%和64.34%,说明该品种在周岁时还没有结束发育,仍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表1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测定的主要性状
表2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重、体尺发育变化
2.3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产毛性能 由表3可见,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被毛闭合良好,整体均匀度较高,有整齐而清晰的正常弯曲;油汗为白色,占毛丛高度的75%左右。无论育成羊还是成年羊羊毛的自然长度均超过9 cm;体侧部的羊毛纤维直径集中在20.32~21.45 μm之间,股部的羊毛纤维直径则集中在21.08~21.65 μm,折合成品质支数在66~70支,属于优质细毛,而羊毛的净毛率在46%~50%;育成公羊、母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分别为72.63、61.63 kg,成公羊、母羊剪毛后平均体重分别为116.21、97.23 kg,表明该品种不仅可以生产优质细羊毛,而且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
2.4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产肉性能 由表4可见,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无论在育成期还是成年后的屠宰率均在50%以上、胴体净肉率均在70%以上、眼肌面积超过18 cm2,表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具有极高的产肉性能。
2.5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繁殖性能 在东北农牧交错区域内的全年舍饲条件下,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公、母羊性成熟年龄为5~7月龄,公、母羊的初配年龄均为18月龄;经对1 542只群体母羊观测,母羊的秋季发情在8—10月,主要集中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发情周期平均为15.26 d(14~18 d);初产母羊的发情持续期平均为32.15 h(6~40 h),经产母羊平均为 36.15 h(10~49 h)。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分别对2 720只初产母羊和2 670只经产母羊配种记录分析表明,初产母羊的第1情期受胎率达65.21%,3个情期总受胎率达到94.24%;经常母羊第1情期受胎率达75.36%,3个情期总受胎率达到98.13%。初产和经产母羊的妊娠期分别为149.21 d(145~152 d)、150.13 d(142~153 d),产羔率分别为125.23%和150.21%;羔羊成活率分别为93.12%和95.26%。
3 讨 论
3.1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优良特性 我国虽然有71个绵羊品种(遗传资源),是世界上绵羊品种(遗传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3]。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绵羊基本上都是以产异质毛为主、产毛性能低、毛质差的地方绵羊品种,毛纺工业所需的细羊毛等原料几乎为零。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解决毛纺工业原料匮乏问题,着力开始毛用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至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先后培育出20余个毛用或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半细毛羊新品种,为我国毛纺工业原料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但直至目前所产的细羊毛量也仅能满足国内毛纺工业所需原料的1/3左右[5],毛用细毛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肉用和肉毛兼用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的养羊业的主导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除了大规模引入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等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外,也开始了肉毛兼用型细毛羊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先后培育出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察哈尔肉羊等肉毛兼用型绵羊新品种,但这3个品种均是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分别与当地细毛羊经杂交育种培育而成的,其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在90~102 kg和56~65 kg,经产母羊产羔率在138%~152%,屠宰率在45%~51%[3,6-7]。而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由于其父本品种为南非肉用美利奴羊,母本为毛肉兼用型的东北细毛羊,集成了父母本的生长发育快、体重大、繁殖率高、产肉性能高的优点,因此,该品种育种核心群的成年公、母羊的相关指标均超过了国内已经培育完成的肉毛兼用型细毛羊品种。
表3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在育成期和成年后的产毛性能
表4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产肉性能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经过近3年多的选育提高,由于注重其肉用方向的选育,产肉性能比选育初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产毛性能特别是成年母羊的原毛产量有所下降,并且低于育成母羊,推测是母羊将更多的营养物质优先分配于自身增重及妊娠、哺乳等生理活动上。而从该品种的产毛性能来看,其躯体主要部位的羊毛自然长度均超过了9 cm,虽然低于中国美利奴羊(10.48 cm)[3]和高山美利奴羊(9.22~10.03 cm)[8],但明显高于细型的澳洲美利奴羊(7.5~8.5 cm)[3];羊毛纤维直径在 20.32~21.45 μm,优于中国美利奴羊(21.6~23.0 μm)[3]、东北细毛羊(23.74~24.17 μm)[3],低于国内已有的优质细毛羊品种——新吉细毛羊(18.76~20.26 μm)[3]、高山美利奴羊(19.6~19.8 μm)[8],推测其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羊毛纤维直径变细可能与该品种偏向产肉方向、体内营养物质优先分配于与生长相关的代谢活动而用于产毛方向减少有关。乾华肉用美利奴羊的净毛率46%~50%,低于新吉细毛羊(56%~65%)[3]、高山美利奴羊(58%~61%)[8]、中国美利奴羊(60%)[3]、澳洲美利奴羊(63%~70%)[3],但高于母本品种——东北细毛羊(42%~45%)[3],可能与该品种羊毛密度低和油汗含量高相关。
4 小 结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不仅保持了父本、母本品种的生产同质细羊毛的种质特性,而且将父本、母本品种的产肉性能高的生物学特性加以融合,兼具了肉毛综合生产的性能,能够实现肉毛生产的双赢。同时,由于该品种适应我国中东部农牧交错区的生态条件,将对农牧交错带发展以“保毛增肉”为目标的肉羊产业、提高肉羊的个体产肉能力和国产细羊毛的自给能力提供巨大的种源保证。
[1] 吴泠, 张新时.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特点及畜牧业发展[J]. 生态学报, 2006, 26(2):601-609.
[2] 李景玉, 徐亚杰, 曾威, 等. 白城地区及吉林省养羊业发展状况分析[J]. 吉林畜牧兽医, 2015 (1):15-19.
[3]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57-218.
[4] 马志华, 姜怀志, 马龙, 等. 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新品种选育初报[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6, 36(1): 12-15.
[5] 王雪姣, 肖海峰. 我国羊毛产业发展战略[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 29(5):14-18.
[6] 胡大君, 康凤祥. 昭乌达肉羊新品种的培育[C ]. 兰州:中国草食动物科学编辑部, 2012:244-247.
[7] 苏德斯琴, 毕力格巴特尔, 辛满喜, 等. 察哈尔羊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研究[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4, 34(1):11-16.
[8] 岳耀敬, 王天翔, 刘建斌, 等. 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种种质特性初步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 2014, 50(2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