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数字农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8-01-17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历年来,国家对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视度、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温县有着优良的农业传统,是全国知名的粮食高产县、小麦种子基地县、四大怀药原产地和温县铁棍山药正宗产地,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数字大田农业建设试点、全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荣誉。自2015年以来,温县大力探索“数字农业”发展路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笔者现将温县数字农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温县数字农业发展概况
温县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大体可概括为:建成了一个平台,推广了三大系统,打造了两园区、两基地,开展了“双减”试验。
(一)建成了一个平台
温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引擎和抓手,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元素,投资439.5万元于2015年启动实施了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项目,采用了“1+N”的建设模式,即建立一个综合门户,集成农产品质量追溯、农资监管、价格采集、农村产权交易、农业地理信息、农技服务、农业物联网、农村党建等八大模块,具备信息发布、统计分析、管理决策、灾害预警、智能控制、智能服务六大功能。
(二)推广了三大系统
重点推广了“智慧地理”“智慧服务”“绿色履历”三大系统。推广“智慧地理”。对全县耕地的所有权人、承包人、土地流转、土壤性质、怀药种植等信息进行采集,录入数据库,绘制全县农业地理信息电子地图,为全县范围内的种植规划和布局提供更加直观准确的决策依据。推广“智慧服务”。推广应用“农技宝”APP,实现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建立了120人的专家库,完善了县、乡两级线上服务体系。推广“绿色履历”。实施了铁棍山药全程质量追溯,种植季节逐乡逐村逐地块进行GPS定位和面积核查,并将核查信息以及农户施肥、用药等生产信息录入数据库。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追溯商品全程信息,增加了温县铁棍山药市场信誉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全县年发放二维码防伪标签100多万枚。
(三)打造了两园区、两基地
打造了两个“智慧怀药”园区。依托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在1号和2号四大怀药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基础上,部署了物联网设备,覆盖面积120 hm2,实时采集15项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设定阈值对风速、温度、降水量等环境进行监测预警,采集数据全部进入农业大数据库,海量数据和分析报告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生产提供了依据。支持鑫合实业完成了投资650万元的0.67万hm2高标准粮田物联网中心,目前,物联网覆盖面积已达666.67 hm2。支持红峰合作社完成了投资730万元的智慧怀铁棍山药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覆盖面积66.67 hm2,实现了物联网信息化溯源、视频监控和气象、生物防治病虫害分析等数据采集应用。2017年2月,鑫合实业、红峰合作社分别被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河南鑫合四大怀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温县千亩智慧标准化怀铁棍山药基地”。
(四)开展了“双减”试验
支持平安种业实施了20 hm2水肥一体化智能微喷和3.33 hm2智能精准控制滴灌施肥项目,实现了化肥、农药“双减”,农药投入率降低20%以上,化肥利用率增长6%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数字农业应用面积不大
当前温县数字农业主要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虽然在局部区域、部分单位的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模式,覆盖应用范围也不大。
(二)缺乏数字农业人才
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员的科技素养参差不齐,总体上看科技人员较为缺乏,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留驻等人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试验示范中,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应用上受制于人才瓶颈,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处于存在观望情绪。
(三)应用上存在资金瓶颈
数字农业投资较大,没有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不足,承担风险也较大。虽然温县也设立了现代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怀药产业基金等,但是在融资渠道、融资力度、融资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三、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智慧“三农”信息化平台
加强与试验示范单位深入合作,积累大量的试验数据,在试验示范中总结出一套更加符合温县实际的推广应用方案,进一步降低应用的成本,增强应用的便利性。
(二)利用温县是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支持有实力、有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数字农业,发展智慧农业。
(三)整合全县农业、教育、人社等培训教育资源,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推广应用方面倾斜。加快培育一批专业素质人才,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型人才的引进、培养、留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