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17付永琼

医药前沿 2018年2期
关键词:磺脲胰岛类药物

付永琼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100)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体的胰岛素功能发生紊乱,使得患者的血糖控制作用逐渐的减弱,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初发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病率大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目前,该项疾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临床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可积极的调节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通过药物进一步的刺激人体胰岛素分泌,使得机体吸收碳水化合物作用不断的降低。二甲双胍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降糖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可最大程度上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5年3月到2016年2月选取所在科室54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27例。

参照组,男13例,女14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0岁,最小年龄是52岁,平均(65.3±6.4)岁,病程范围3~10个月,平均(5.9±0.6)个月。

研究组,男12例,女15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2岁,最小年龄是54岁,平均(66.4±7.8)岁,病程范围2~9个月,平均(4.8±0.8)个月。

纳入标准: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检查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学》中的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是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责任同意书,均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具有相关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排除具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可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52020955;规格:0.25g),每次0.25~0.5g,每天3次。等到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8mmol/L,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时,指导患者的胰岛素用量逐步递减,6个月后停用,指导患者继续服用二甲双胍,最大剂量为每天0.75~1.5g,在期间需要严格的控制患者的饮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研究组采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早餐前给予患者注射30R人胰岛素诺和灵(生产批号:国药准字J20050012;规格:3mL:300IU),初始剂量为30R 0.4U/(kg·d),每天1次,短期使用,早餐后口服30mg格列齐特缓释片(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44694;规格:30mg);或者给予患者口服1~2mg格列美脲(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00182;规格:2mg),每天1次,同时给予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剂量和用法同参照组[2]。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咳嗽、咳痰以及血糖指标等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咳嗽、咳痰以及血糖指标等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无效:患者的咳嗽、咳痰以及血糖指标等各种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的变化,病情加重。

1.3.2 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

1.3.3 血糖改善情况 血糖指标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空腹血糖等。

1.3.4 并发症状发生率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腹泻以及皮疹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和血糖改善情况为计量资料,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n,%)表示,用t,χ2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即P<0.05。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患者治愈6例,占22.22%,有效14例,占51.85%,无效7例,占25.92%,总有效率74.07%;研究组患者治愈11例,占40.74%,有效15例,占55.56%,无效1例,占3.7%,总有效率96.29%。与参照组相比,P<0.05,χ2=5.3897。

2.2 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

研究组患的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的发热时间(34.2±6.5)h,住院时间(11.8±2.4)d,咳嗽咳痰消失时间(44.9±8.3)h;参照组患者的发热时间(41.9±9.2)h,住院时间(17.6±4.2)d,咳嗽咳痰消失时间(50.6±9.3)h;与参照组相比,P<0.05(t=4.7326;t=4.3129;t=6.0472)。

2.3 血糖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7.5±1.9),餐后2小时血糖(7.2±3.5)mmol/L,空腹血糖(7.6±2.9)mmol/L;参照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9.0±3.3),餐后2小时血糖(8.9±2.4)mmol/L,空腹血糖(9.6±2.6)mmol/L。与参照组相比,P<0.05(t=2.0468;t=2.0814;t=2.6682)。

2.4 并发症状发生率比较

参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状的有6例(低血糖2例,肾病2例,视网膜病变1例,周围神经病变1例),并发症状发生率是22.22%;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状的有1例(低血糖1例,肾病0例,视网膜病变0例,周围神经病变0例),并发症状发生率是3.7%。与参照组相比,P<0.05(χ2=4.68751)。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组主要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慢性高血糖,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的,同时存在糖、蛋白质、脂肪、水以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有关研究表明[3],2型糖尿病既有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因为持续存在胰岛素抵抗使得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下降。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仅仅只有50%,6年后大约为25%,10年后恢复正常人的10%。该类患者可及时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有效的消除患者的高葡萄糖毒性,从而恢复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长时间药物治疗可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胰岛素增敏剂可使得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不断的降低,从而减少其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据报道,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持续存在胰岛素抵,使得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过度会引发代偿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衰竭初期的主要表现有高胰岛素血症,特别是高胰岛素原血症,发生与高糖毒性、胰岛素原不能转化为胰岛素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临床上早期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可较长时间地保护或逆转患者的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修复患者的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使得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不断的降低,稳定血糖,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采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29%)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07%);发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血糖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并发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究其原因:二甲双胍是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为了提高2 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的增强患者的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外周组织对大量葡萄糖的摄取和吸收,同时可有效抑制患者的肠道吸收,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会收到严重的损伤,使得患者不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与发展的临床基础,持续性高血糖会引发和加重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临床上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是患者的血糖达标,进一步的延缓疾病进展[4]。格列美脲属于第3代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可有效的抑制肝葡糖糖合成,促进患者肌肉组织对外周葡萄糖摄取功能,有效的促进胰岛素分泌,积极的改善胰岛细胞生理功能,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积极的降低血糖目的,降低人体肝脏糖的输出量,促进单糖的分解速度,增强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5]。在给予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药物的同时联合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可积极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同时提高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综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合上述研究,采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较短,血糖改善情况较好,并发症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借鉴。

[1]刘燕.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33-34.

[2]杨帆.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 DM)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24):21-22.

[3]徐安宁.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9):37-38.

[4]张敏.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II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8):1014-1015.

[5]杨进.二甲双胍之后的选择——二线降糖药物应如何选择聚焦磺脲类药物:联合应用与复方制剂[J].药品评价,2017,14(3):50-53.

猜你喜欢

磺脲胰岛类药物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2型糖尿病应用磺脲类药物的脑血管风险研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