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皮肤性病学名词定义和释义的探讨

2018-01-17马毳毳马振友赵天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皮肤性病性病词条

马毳毳 赵 波 马振友 赵天恩

皮肤性病学词条定义及释义关系到专业教学和研究范围、方向,皮肤性病的防治,皮肤科医师执业范围等方面。皮肤词条关系到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研究。因此,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皮肤性病学专业人士,很有必要探讨一下皮肤性病学和皮肤词条的定义和释义,并重新进行科学定义。

1 皮肤性病学词条的嬗变

中国语言文字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社会和个人的交际工具,是科学的体现,永远不停地发展变化是其特性。皮肤性病学名词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中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的历史,体现时代的印迹,总结如下。

膚源于甲骨文,有臚、膚两种写法。是最早用于人体的名词。皮始于金文和石鼓文,表示用手剥皮,是用于动物的名词,约成书于公元前500年的《五十二病方》中始用皮,也用现简化字“肤”。

皮肤首见于约成书于公元前400-300年的《黄帝内经》,65处用皮或皮肤名词[1]。

唐朝李白:“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首创花柳名词[2]。

1871年上海工部局成立花柳病医院,医疗机构首用花柳病名词[3]。

1872年嘉约翰著译《花柳指迷》,西医文献首用花柳名词[4]。

1873年嘉约翰著译《皮肤新编》,西医文献首用皮肤名词[1,4],皮肤分为三层,未做具体叙述。

1897年聂会东著《皮科证治》,单用皮,记述:“皮分为颤及腠,腠又名真皮,于此论皮之处,宜兼论甲、毛、脂腺、汗腺等。”皮肤分为两层。颤、腠沿用古文字,后来图书颤改为表皮,是沿用了孙思邈的《千金翼方》[1]。

1912年丁福保译日本筒井百珠《皮肤病学》,书名始用皮肤病学。

1914年李祥麟译日本佐滕进厚《性病:生殖器病学》,首用性病名词。

1920年前刘庆绶著《皮肤病学讲义》和《花柳病学讲义》,著作中首用花柳病学名词[1]。

1920年前后汪洋著《中西皮肤病学讲义》和《中西花柳病学讲义》[1]。

1935年蹇先器译《皮肤及性病学》,开始将皮肤病和性病合为一条名词,教材中定义始用皮肤及性病学和皮肤科学名词[5]。

1948年黄志上编著《皮肤花柳病提要》,将两种病名合为一条名词,省略连接词,造了一条不符合中国语法,属于病句的词条。

1949年胡克成主编《皮肤病及性病学》。

1956年夏应魁译前苏联《皮肤性病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将花柳病改为性病,书名始用皮肤性病学,久之,约定俗成,遂成为正式词条[6]。其意涵与黄志上者相同。

1967年中国台湾陈登科著《皮肤科学》,书名始用皮肤科学,从此,皮肤科学也成为正式词条之一。

2 收录皮肤性病学词条定义和释义

我国皮肤性病学图书约有4000种,对皮肤性病学词条做定义的仅十余种,涉及者多不规范、不完整、欠科学。其他医学专科状况与此相同。对蹇先器、夏应魁、杨国亮、张学军和王侠生及廖康煌等皮肤性病学专著和《辞海》中有定义或释义的词条引文如下。

2.1 1935年蹇先器译《皮肤及性病学》日本教材 皮肤科学 Dermatologie 云者,系就人体重要器官之一部皮肤之疾病,加以研究之学科,对于此先宜粗悉健常皮肤解剖及生理之概略[5]。

2.2 1956年夏应魁主译的前苏联《皮肤性病学》教材 皮肤病学是关于皮肤的一门科学[6]。

2.3 1984年杨国亮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 皮肤病学是临床医学中专门研究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组织病理、症状、诊断及防治的学科[7]。

2.4 2002年朱学骏主编的《皮肤性病学》教材: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和防治主要发生在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性传播疾病的临床学科[8]。

2.5 2002年王光超主编的《皮肤病及性病学》大型参考书:皮肤病及性病学是研究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和性病的一门医学专业[9]。

2.6 2002年毕志刚主编的《皮肤性病学》教材: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在皮肤、黏膜以及与皮肤黏膜相关疾病的一门科学[10]。

2.7 2005年王侠生,廖康煌主编的《杨国亮皮肤病学》:皮肤病学(Dermatology)是临床医学中主要研究发生在皮肤上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的学科[11]。

2.8 2008年张学军主编的《皮肤性病学》第七版教材: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Dermatology)和性病学(Venereology)。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不仅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还涵盖了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12]。

2.9 2008年吴志华主编的《皮肤性病学》第六版教材: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发生在皮肤、黏膜以及与皮肤、黏膜有关疾病的学科[13]。

2.10 2013年连石主编的《皮肤性病学》教材: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学科[14]。

2.11 2007年 Donglas N. Anderson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1版国际权威辞书[15]:“诊断与治疗皮肤疾病及其附属器(毛发和甲)的医学专业[The medical specialty concerned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the and its appendages (hair and nails)] ”。

2.12 2009年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第六版《辞海》[16]皮肤性病学研究由感染(病原体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遗传、代谢、变态反应、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所引起的皮肤病的病因、发病原理、病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3 皮肤性病学定义和释义

根据以上名词源流,结合皮肤性病学进展,定义和释义如下。

皮肤(skin, cutis)简称皮。体表的被覆组织。公元前500年前用膚,《五十二病方》始用皮,《黄帝内经》始用皮肤。皮肤由表皮及真皮构成,与腔管黏膜互相移行,与皮下组织相连接。广义的皮肤还包括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美容、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功能。

皮肤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全称皮肤病与性病学,简称皮肤科学或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病、性病及皮肤美容的基础与临床的学科。包括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等组织的结构、功能等,涵盖皮肤病、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美容等。

4 讨论

4.1 学科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规定了学科的国家分类与代码。皮肤病与性病学为临床医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代码100206。杨国亮、王侠生和廖康煌及《道兰氏医学词典》仅定义皮肤病学,未包括性病学。

4.2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词条为皮肤病与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两部分。皮肤性病学为约定成俗词条,如按语法两部分之间应加连接词与、及、和,如不加,则可理解为“性”为修饰词。目前几种词条都在使用,缺乏惟一性,没有普遍使用国家标准皮肤病与性病学,比较混乱。我国制定标准名词,其原则是从语言事实出发,根据语言文字的社会学特点,按约定成俗的原则处理。因此,国家标准名词应定为皮肤性病学,这样在使用时既符合用词习惯,又树立了法规意识,否则就失去了国家标准的意义。

4.3 研究范畴 包含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方面,并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皮肤病方面即有结构、病理、功能等基础医学,又有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美容的临床医学。性病学方面有病原微生物等基础医学,又有诊疗、防治等临床医学,单一定义不能涵盖完全,定义和释义涉及基础和临床两方面。张学军首次对皮肤性病学作出全面、系统、规范、科学的定义和释义,涉及到基础和临床,皮肤病和性病学兼顾。在解剖学范畴,多数著作为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吴志华和毕志刚为皮肤和黏膜。皮肤,顾名思义,应为皮肤和皮肤附属器。故皮肤结构为皮肤和皮肤附属器。《道兰氏英汉辞海》[15]《辞海》[16]《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和海贝殖、胡传揆、于光元、王光超、杨国亮等曾定义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位于皮下组织之上,而《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等多数皮肤病学专业文献定义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1],如何对皮肤定义还需要讨论、研究、商榷。

4.4 史学载体 从名词更替、变化,可领略皮肤性病学认识水平、进展历程。1871年上海首建花柳病医院,诊治性病和皮肤病,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因花柳病泛滥,其中一部分将皮肤病和花柳病统称花柳病,1920年杭州马市街建杭州花柳病医院,1924年广东光汉中医专科学校教材《花柳学》,日本医学体系称为皮肤梅毒科(学)或皮肤生殖器科(学),即包括皮肤病和花柳病内容,近代皮肤病学、花柳病学混用,20世纪50-60年代中央政府大力防治花柳病,危害人民健康的梅毒等性病近乎绝迹,得到暂时控制,20世纪60-70年代皮肤花柳科更名皮肤科,教材更名《皮肤病学》或《皮肤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45-92称皮肤病学(32047),20世纪80年代性病再度流行,艾滋病也传入中国,又重新进行皮肤病与性病学两方面的防治研究,教材改成《皮肤性病学》,GB/T 13745-2009改称皮肤病与性病学。

4.5 与时俱进 性病学研究,近代为四大经典性病(venereal disease)(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而现代又改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增加了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艾滋病等20余种,虽然简称性病,同一中文名,英文名不同(英文应该用STD),但性病范围和内涵大不相同。基础医学方面皮肤又成为免疫器官,随着人们生活富裕,对皮肤质量期望值增高,不仅仅是治疗皮肤病,更多是皮肤美容、保健,因此释义中加上了美容,与传统皮肤科产生质的飞跃。

4.6 规范用词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释义是对词目和定义所作的解释。释义应简明扼要,全面规范,文字简练,一般100字左右就可完成。从中提炼,用一两句话概括成定义。多数著作对皮肤性病学未作释义,检索到的十余条定义各有特点,应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如《辞海》皮肤性病学词条,为释义,非定义,内容又未完全包括在内,临床方面只有皮肤病,而无性病,有缺项。在编辑《辞海》中“治疗和预防”用“防治”两字,既精练,又规范。定义最后两字多数用“学科”,少数用“科学”,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而科学是分科的科学体系,皮肤性病学已经划分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定义应使用学科两字。性病学加上“传播途径”,与词条名呼应,从中强调性病防治的重要性。

[1] 马振友, 张广中, 丁侃, 等. 皮肤源流之考正[J]. 中国医学美容,2014,23(4):416-419.

[2] 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M]. 6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928.

[3] 《上海卫生志》编辑委员会. 上海卫生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06-310, 324-327, 514.

[4] 陈星, 赵波, 马慧群, 等. 中国近代西医学及皮肤花柳病学开拓者嘉约翰及其专著[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4):438-440.

[5] 蹇先器. 皮肤及性病学[M]. 东京:同仁会,1935.1.

[6] 夏应魁. 皮肤性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

[7] 杨国亮.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

[8] 朱学骏. 皮肤性病学[M]. 2版.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前言.

[9] 王光超. 皮肤病及性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前言.

[10] 毕志刚. 皮肤性病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1.

[11] 王侠生,廖康煌. 杨国亮皮肤病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

[12]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13] 吴志华. 皮肤性病学[M]. 6版.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序言.

[14] 连石. 皮肤性病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15] Douglas M. Anderson.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M]. 31th.Saunders,2007.504.

[16] 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M]. 6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25.

猜你喜欢

皮肤性病性病词条
Seminar联合C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实行新的投稿费用优惠政策/《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投稿方式及稿件处理流程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
性病-不可让它重新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