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损失与保护
2018-01-17陈宏林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初级中学
□ 陈宏林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三龙初级中学
1 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损失
1.1 烹饪方式损失
在烹饪中不管采用何种烹饪方式,都会导致食品流失一定含量的维生素,而在实际烹饪中维生素的损失与烹饪加工的方式、时间长短以及温度有着一定的关联。笔者分析后得出,采用熘、爆、炒、蒸等烹饪方式处理中所流失的维生素含量较小,但是卤、焖、炖、煮、煎、烤等方式所流失的维生素含量较大[1]。
1.2 储存损失
蔬菜类、肉类食品在采摘、屠宰之后,再到烹饪制作之前,维生素含量会有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是物质的代谢过程中、酶降解的过程中均会伴随着维生素的变化。因此食品在储存中,储存的时间、温度会影响到维生素的损失,例如:新鲜的土豆中含有0.3 mg/g的维生素C,在经过1个月至3个月的储存之后,维生素C的含量会下降至0.2 mg/g,继续储存,在储存至4、5个月后,维生素C的含量仅仅只有0.15 mg/g。
1.3 漂洗损失
食品原料在经过一定的漂洗、淋洗处理程序之后,通常会损坏食品的水溶性维生素,原因是水溶性维生素经常会溶于水中,并且在食品水洗过程中流失。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与水洗中的水温、水量次数、水pH值、食品切口面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菜心的清洗中,就会出现维生素流失的情况,将菜心进行修理整理之后,菜心的含量约为0.565 mg/g,在进行清洗、浸泡、切开等一系列处理手段之后,菜心的含量会减小到0.159 mg/g,由此可计算出食品经过后者的处理之后,维生素的损失率达到了约72%。
1.4 原料修整损失
针对蔬菜类、肉类食品而言,不同的食品类型会具备不同的维生素含量。肉类食品在脂肪组织以及内脏中有丰富的维生素含量。而蔬菜类食品中,通常叶片、果实中维生素含量较高,根部的维生素含量最少。因此在食品加工处理之前,烹饪者需要根据食品进行全面的修整、清洗以及分类,这些程序的处理均会导致食品失去许多维生素。例如:在谷类食品中,糊粉层中富含维生素B,根据相关研究证实,在糊粉层中维生素B5、维生素B2、维生素B1分别达到了82%、37%、32%,加工、清洗处理会直接导致维生素的大量流失。
2 食物烹饪加工中维生素的保护
2.1 浆、挂糊、勾芡保护
鱼类食品、肉类食品可以先使用蛋清液或淀粉悬成糊状,这样糊状能够为食品形成一个良好的保护层。在形成糊状之后,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水分不会大量流失,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维生素,避免维生素大范围氧化,也同样避免了食品中维生素在高温之下进行分解。这种烹饪方式,能够保护食品的良好色泽和口感。还需要注意的方面是,在经过上述处理之后,食品会更容易被吸收消化。勾芡的汤汁可以与食品融合在一起,这样也能够减小维生素的流失[2]。
2.2 沸水处理
为了彻底并及时地清理掉食品上的异味和有毒物质,就需要在食品中加入调整烹饪时间的原料,并且在经过处理之后,还要及时用沸水处理掉食品原料。在沸水处理过程中,要尽量缩短沸水加热时间,原材料在经过长时间的处理后需要分锅处理,最后还需要进行最后一层沸煮工艺,这样既可以减少维生素含量的损失,还能够减少原料颜色的变化。
2.3 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
烹饪加工是影响到食品营养的主要环节,一旦烹饪者操作不当就很容易导致食品损失原本的营养。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知道,食品烹饪加工需要秉承不造毒、不造型的原则,有研究表明,通过煎、炸、烘、烤、熏、腌等方式会让食品中富含较多的毒性物质,在人们过多食用之后,甚至可能致癌,因此需要注意在烹饪中应极少应用上述烹饪方式[3]。而烹饪加工中的不造型原则,则是指食品不能过多地进行雕刻,虽然雕刻会提升食品的外在美感,从而增加人们的食欲,而且一些厨师会将烹饪的重点放在食雕之上,这样反而会导致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从而无法保障食品自身的营养。在实际烹饪中,在对热菜、冷菜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烹饪,例如:冷菜烹饪主要采用腌、拌、卤、冻、熏等方式,热菜在进行烹饪调制之后,再装盘拼接。
3 结语
总的来说,要想进行合理、科学化的烹饪,就要及时有效地分析食品烹饪过程中的问题,全面关注食物菜品的营养,采用合适的食物加工手法处理食物,为食物合理化烹饪提供有利的条件,以此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食品烹饪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