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2018-01-16杨秉旭苏玉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多媒体

杨秉旭 苏玉平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对新理念理解不到位等,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放”得过多、“牵”得过多、滥用多媒体和目标不“专”等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把握语文课堂的本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19-02

众所周知,在众多课程中,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课程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就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表现形式来说,语文较其他课程表现得更为深入和灵活。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对教材处理不当,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重心出现偏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因过分“放” 而远离既定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提倡综合性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多种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综合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这个特点更为明显。但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或理解不到位,或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导致了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的前提下就急着让学生 “下水”的情形。如,教学《捞铁牛》一文,在学生还没有很好地自主阅读文本并进行字词训练时,教师就开始发问:“除了课文中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外,你还有哪些办法?”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有说用吊机吊的,有说用飞机拉的,还有说穿上绳子用人力拉的。初听起来不无道理,可一旦结合文本和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马上就明白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脱离了文本的讨论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又如,在教《两小儿辩日》时,一位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探讨太阳离人的远近和大小的关系上。这一教学定位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在这里,教师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了解活动主体与背景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了,对那些令人难懂的深奥的物理知识就没有讲解的必要。给学生合作探讨这样的问题只能是无效的合作学习,因为学生根本不具备解释这种现象的能力。再者,编者安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虚心学习的品质。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有无法解释的问题,何况小学生呢?如果真的想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等继续探讨,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解决。这才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作为小学高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编者的意图比较明显,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字的兴趣,了解文言文的知识,初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准确把握这一教学的主线,否则就会偏离教学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繁杂无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因过分“牵”,使课堂出现“一言堂”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在平时的课堂上,甚至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连续提问充斥课堂,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随处可见。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很热闹,学生似乎在主动学习,实则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流程都是教师预设好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情况在多媒体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教学设计的面面俱到,教师在一节课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于是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成为常态。有的教师甚至将问题的答案统统呈现在屏幕上,而教师就像放电影一样机械地进行操作。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不应该也不能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而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验,这样才能使一千个读者的头脑中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三、因大量用“电”,使课堂天马行空

随着教育新技术和新手段的不断涌现,加上学校办学经费的不断投入,这些年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了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多媒体技术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目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倾向。

(一)多媒体用得过滥

随意运用多媒体,容易使学生脱离文本,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外延比较广泛。这样,使学生的质疑、探究、延伸等都具有极大地跳跃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达到一种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境界。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电教手段,导致学生對文本重视程度不够,课堂学习脱离了文本。语文是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像一幅画,总要有一点留白,这样才不致于有堆砌、臃肿的感觉。语文课也一样,教师该讲则讲,学生当练则练,要讲在紧要处,练到点子上。总体上,整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学生练的时间。

(二)重形式而轻内容

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是花大力气在课件上,力争把课件做得有声有色。于是,一会形形色色的图画,一会形象逼真的动画,一会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会又是事先录制的微课,把整堂课弄得花里胡哨,似乎很有吸引力。可是,这样恰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那些无关紧要的音乐和画面上,导致真正有用的东西却成了陪衬,造成了教学中的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

四、因目标不“专”,使课堂成为大拼盘

语文教学应该讲究整体性,应该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去自主学习。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不惜在花拳绣腿上狠下功夫。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在明示了学习目标,解决了生字词,让学生读了几分钟课文以后,就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展开教学。第一组学生查找有关安徒生的资料;第二组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皇帝举行游行大典的画面,以体现闹剧的效果;第三组派七八个学生到讲台前去表演情景剧;第四组选出五六位学生去当评委。剩下的学生自主交流。这样的课堂固然热闹,却让大部分学生成为看客,无法融入课堂中。即使是承担所谓探究任务的学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只是片面的、零散的。这样的课堂缺乏整体性,像一个大拼盘,学生无法深度解读文本,更无法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总之,新课改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作为一线教师,要想让学生从传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就要时刻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以人为本,把语文教学的根留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放飞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堂。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